徐翎(南京師范大學 黨委宣傳部,江蘇 南京 210036)
應對新媒體挑戰,尋求校報新突破
——以《南京師范大學報》為例
徐翎
(南京師范大學 黨委宣傳部,江蘇南京210036)
近年來,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給受眾帶來極大便利,尤其是對年輕受眾有極大吸引力。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從而對傳統報紙形成強勁沖擊。傳統報紙進入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作為傳統紙媒之一的高校校報如何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發揮優勢,開拓創新?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高校校報新媒體《南京師范大學報》
報紙,從誕生至今,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并且作為最有公信力的媒體之一,被受眾廣泛認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在新的傳媒語境下,傳統紙質媒體的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高校校報該如何應對,怎樣轉型與發展,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面對新的嚴峻的媒介環境,盲目悲觀、不思變革顯然不可取,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來勢洶涌的新興媒體有其明顯獨特的優勢,但是我們應該樂觀地看到,紙質媒體還有空間。報紙因其具有的“方便攜帶、便于收藏和長于深度報讀”等獨特優勢,在數字化全媒體時代,在我國,仍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發展并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校報作為黨委機關報,是高校唯一的正式官方紙質媒體,面向全體師生員工公開發行,是高校上情下達的主渠道和維系學校各部門工作的紐帶,也是搭建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園地,發揮著“凝聚人心、匯聚智慧、積聚力量”的作用,具有其他社會媒體不可替代的唯一性,發揮著組織傳播媒介獨特的功能與作用。
報紙本身不僅是信息載體,而且是思想載體、文化載體,更是學校的一本“文化日記”,是學校師生學習、生活與心靈的生動記載,是經過精加工的系統的文化產品,在學校形成與傳承組織文化中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
校報是一個育人的平臺,是校報與社會媒體相比所獨有的屬性。新聞與傳播素養是現代人必備的綜合素質。接納學生參與辦報不僅是學生發展興趣的一個選擇,更是發展專業才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個基地。
基于以上幾個方面的認識,筆者認為,校報不僅不應該削弱與取消,相反,應該順應數字化全媒體發展的形勢,實行全媒體發展策略,結合學校發展與師生的實際需求,繼續發展校報。
要尋求校報發展新路徑和新突破,就得深入分析校報在新媒體時代的現狀,規避短處,發揮優勢,追求創新。一方面,校報新聞時效性減弱,造成師生的關注程度大打折扣。新聞的時效性是報紙的生命,校報作為一份新聞出版物,應該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是目前的高校校報最缺少時效性。目前高校校報以旬報、半月報、月報居多,即使是辦成周報,在這個信息傳播迅捷的時代,校報的時效性也不敵網絡。校報報道出來的新聞基本都是一些過時的“舊聞”,新聞的時效性較差。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的時效性越顯突出,“舊聞”會讓讀者失去閱讀興趣,甚至失去對整張報紙的關注。另一方面,校報的內容和版式都顯得僵化,不能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校報的版面一般就是四版,因為版面篇幅的局限性,高校校報所能傳播的信息量根本無法與網站或是其他社會媒體相比。加上校報程式化的內容,報道的范圍狹窄,趣味性也因此而受到限制,讀者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與新媒體上信息爆炸,話題轉瞬即逝的特征相比,紙媒受限于出版周期,在時效性、突發性方面確實力不可及。挖掘“新聞背景”,深入“新聞調查”,整合“新聞分析”,給已有的新聞增添了附加價值,信息免費、觀點無價,信息泡沫后沉淀下來的是這些經過深度思考后留下來的東西,客觀公正、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新聞展現,將成為紙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或許就是在切中新的媒介時代脈動基礎上提供網絡不能提供的東西,或者是顛覆性的視覺形式,或者是紙張質感的觸覺,或者是報道內容的超級深度。報紙要以內容為王,深度報道。
報紙編輯只要與時俱進,立足實際,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并將取得的成果及時反饋到辦報實踐中,仍有拓開新的生存發展之道。
結合當前紙質媒體的一些改革思路,以《南京師范大學報》為例,談談高校校報如何尋求創新和突破。
(一)拓展新聞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新聞調查、新聞評論、新聞相關常識內容鏈接的形式進行報道,增強信息的整合能力。在當下信息爆炸時代,強有力的信息整合可以更立體、真實地還原新聞事件本身,為受眾提供更全面、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在校黨委和部門領導的關心下,校報著力加強內涵建設,緊緊圍繞學校建設中心工作,發揮輿論引導、營造氛圍的作用,著力提高辦報質量,努力完成學校各項宣傳任務。在辦報過程中,一方面做到及時、全面報道校內新聞、先進典型,另一方面圍繞學校的改革發展和學校的中心工作努力把學校新聞做精、做深,提高新聞品質,既要讓學校黨委行政滿意又要讓老師和學生喜聞樂見,在保持穩定性的基礎上尋求突破,保證校報內容的全面性、思想性、理論性、豐富性和可讀性。
校報新聞的深度是校報在銳意發展中獲得成效的最大籌碼。校報的不斷改革真正將校報由原先的新聞紙、信息紙變成觀念紙、思想紙,這不僅體現了廣大師生對校報報道深度的需求,而且這正是我國報紙特色的一個發展趨勢。第三版由原先的以反映學生生活為主的版面改為深度報道版面,深入報道學校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社會服務、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舉措和典型人物,獲得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例如第三版報道了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生科院博導王文教授,王文教授團隊的“經濟水生甲殼動物新型病原螺原體的發現及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成果經歷十多年的研究,發表論文46篇,SCI收錄期刊論文32篇,其中1/3以上為本領域排名前10%(SCI-Top)期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該團隊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不僅拓展了水產病害研究的新領域,形成了系統的研究體系,取得系列化的自主創新研究成果,而且開發了可以在生產實際推廣應用的技術。校報以大篇幅的深度報道介紹了王文教授潛心教學科研、刻苦鉆研、勇攀科學高峰的先進事跡,并配以深度評論,在校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校報還與社會科學處共同合作,發表《立足江蘇,聚焦法治,著眼發展,致力研究,南京師大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建設巡禮》一文,并專訪了社社會科學處處長,以《理論聯系實際繁榮社科研究》為題,介紹了學校文科科研的整體情況。文章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對于社科建設的思路就是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實踐出真知,大力推進科研的協同創新。學校目前在加強和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大力提倡和加強應用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希望更多教師能夠投身社會實踐,關注社會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做到社科科研與現實緊密結合,注重研究成果轉化,提升我校文科科研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學校的科研影響力和輻射力。該文發表以后,鼓勵我校更多教師和研究者更積極地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社會企事業單位獻計獻策,提供決策咨詢、法律與政策建議和調研報告,自覺將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取得極為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張報紙除了表現新聞性之外,還應體現的是其理論性、文化性和藝術性。新聞性、理論性、文化性、藝術性在當今時代是構成一張優秀報紙的四個要素,互相影響,不可或缺。下半年,校報將原先的第二版——“綜合新聞”版改為“理論與文化”版,圍繞全面深化學校綜合改革、反腐倡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校園文化等時事熱點和教育熱點,邀請學校的有關專家學者為校報撰寫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指導性的文章,進一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顛覆原有思維。新聞工作者從業多年后,往往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包括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價值取向的取舍、寫作模式等。所以對于一些事件報道,尤其是一些常規性報道,要打破原有思維慣式,在采寫前對于已獲得的新聞線索、素材進行質疑或逆向思考,在寫作上大可拋卻“大全空”的寫法,避免長篇大論,爭取以人見事、以事見理。
以2015年1月1日這期校報為例,通過精心策劃,以顛覆式的思維,出版一期史無前例的全新特色的校報。一版專門邀請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的骨干教師設計,喜慶的大紅色打底,飾有傳統剪紙圖案的“2015”很有吸引力,顯示學校元素的仙林敬文圖書館和隨園一百號迎賓室躍然紙上,簡潔扼要的導讀,讓讀者第一眼看過來,就相當有吸引力。二版是新年賀詞,以喜慶祥和的圖案襯托,非常大氣磅礴。第三版和第四版以眾多圖片反映學校豐富多彩迎新年活動,“讀圖時代”的特征彰顯無疑。整張報紙“雅致、疏朗、清秀、大氣”,既符合廣大師生的審美趣味,又讓版面形式更好地服務于報道內容。
(三)增加策劃性報道。新聞策劃報道是一項有規模、有層次、有深度的報道活動,較之普通報道,它勝在鮮活性與全局性。因為在之前的策劃中,策劃者已對新聞線索和材料進行了剖析,在新聞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可能預見的全局進行了預測、設計,其新聞涉及面既深入全面又有獨特的視角,不至于流入俗套。另外,為了增強可讀性與互動性,報紙可以打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欄目,以發揮親民的作用。
以2014年迎新生報道為例。我們一共策劃了四篇新聞。一是全方位報道學校迎新生工作的綜合新聞;二是《遇見南師感受與書記、校長的零距離》,報道黨委書記、校長與新生親切合影的生動畫面;三是《遇見受——我與南師的第一個故事》,記者全程跟拍采訪一位新生,報道了從下火車、到學校辦理手續、到宿舍入住等全過程;四是 《學院迎新有新招——溫情,驚喜,獨立》,全面報道各學院的迎新特色。這四篇新聞均在迎新當天下午2點之前全部完成,并于當天下班前后上傳于學校新聞主頁,反響很好,點擊量比較高,這次新聞策劃是“報網融合”的一次有效嘗試。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具有百年傳承的傳統報紙媒體提出新的挑戰,甚至對其生存和發展帶來威脅,這就對報紙編輯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校報編輯只有深刻理解創新的必要性和探索正確的創新途徑,才能切實做好新媒體時期的校報工作。
[1]趙林云.網絡時代報紙版面編輯策略初探[J].編輯之友,2010,3.
[2]馮麗.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報紙編輯[J].今傳媒,2010,12.
[3]王伯瑛.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報紙的生存與發展態勢[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Vol18,6.
[4]周寧.微博時代高校校報“年輕化”探究[J].新聞知識,2013,6.
本文系南京師范大學2012-2014年度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成果,編號:DS2012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