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劉清才 陳大勇 瞿楊溢 馮佳文 裴光術(重慶大學 研究生院;2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30)
新時期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探索
羅敏1劉清才1陳大勇1瞿楊溢2馮佳文1裴光術1
(1重慶大學 研究生院;2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0030)
研究生社會實踐是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新時期,隨著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在開展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中要堅持創新性、自主性、區別性和發展性的原則,創新思路、優化載體,不斷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進一步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新時期培養機制改革研究生社會實踐
研究生社會實踐是高等學校研究生培養的一種重要形式。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強化研究生實踐教育環節,將社會實踐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必要環節,做到有計劃、有規范、有考核,形成長效機制”。教育部等部門隨后聯合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如何加強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做了進一步工作部署。因此,新時期,高校要不斷探索和改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加強研究生人才培養,為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研究生社會實踐是指高校根據研究生培養的整體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研究生認識社會、參與具體的社會生活或生產勞動,從而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活動。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基層掛職,選派研究生到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任職,參與日常管理、學習宣傳、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工作;(2)科技服務,組織研究生到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服務、聯合攻關、業務培訓等活動,幫助解決技術問題;(3)項目研究,安排研究生入駐實踐單位,承擔科研項目論證及研究工作;(4)社會調研,組織研究生圍繞社會熱點和某一社會現象開展調查,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形成相關調研報告;(5)志愿服務,組織研究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義務支教、社區服務、關受老人及留守兒童等各種公益性活動。
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應符合以下基本原則。
1.創新性原則。
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創新性原則,要求高校首先要樹立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主的意識,將社會實踐工作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其次要完善研究生實踐工作運營和管理機制,確保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中貫穿創新能力培養這一主導目標。
2.自主性原則。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強調要促進研究生充分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高校要激發研究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讓研究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自我需要的滿足及價值的實現;要充分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引導研究生在實踐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并在實踐過程中做好監督,實時跟蹤、及時反饋,確保社會實踐工作的實效性。
3.區別性原則。
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類型結構發生了改革,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因此高校要針對這兩種類型進行不同的社會實踐工作安排。對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而言,社會實踐要突出對其科學研究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而言,社會實踐則要強調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側重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高。另外,針對博士研究生,由于其今后主要是從事理論和學術研究,因此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應強調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
4.發展性原則。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旨在促進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也要堅持發展性原則。高校要用發展的眼光指導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設計好實踐方案,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且,還要結合新時期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面臨的形勢和特點,不斷探索和創新社會實踐工作機制;此外,要加強合作和交流,積極整合和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和促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良好局面。
1.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對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組織領導。
高校要成立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擔任成員,負責全面指導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同時也要在各學院成立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小組,為本學院研究生提供社會實踐信息咨詢、方案策劃和指導管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跟蹤服務,并鼓勵研究生導師參與研究生社會實踐指導,發揮研究生導師在專業學科和科研項目方面的優勢,并加強對研究生輔導員的培訓,提高學校研究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指導水平。
2.改革培養方案,建立健全研究生社會實踐激勵制度。
高校要以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為契機,修訂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將社會實踐環節明確納入其中,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一個重要的必修環節,設置相應學分,并加強研究生社會實踐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同時也要不斷完善研究生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對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涌現出的優秀個人和團隊要進行表彰和宣傳,鼓勵專業教師指導研究生社會實踐,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獲得的獎勵和成果,經認定可以納入獎助學金和評優評先指標體系;設立研究生社會實踐專項基金,加大對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培育的扶持力度,保障研究生社會實踐深入持久地進行。
3.加強基地建設,打造多層次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平臺。
高校應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建設一批相對穩定、運行規范的實踐基地,確保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穩定、持續進行,并著力打造一些特色明顯、成果顯著的示范性實踐基地,發揮示范和引領效應。高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以實踐基地建設促進產學研合作,以產學研活動推動基地快速發展,從而實現學校研究生人才培養、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目標,實現校企、校地之間的互惠共贏。
4.注重分類管理,提高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針對性。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 “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因此應當結合不同的培養類型開展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其中學術型研究生以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安排其在科研院所或與專業相關或相近的行業單位進行科研工作,通過社會實踐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和理論水平;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以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則要強調對技術創新和開發等方面的應用,安排其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和職業水平。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由于其學術素養較高,社會實踐應安排高層次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以及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的科研項目攻關,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行業技術創新的重要課題。
5.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氛圍。
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站、微博、微信、BBS論壇等新媒體平臺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強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信息發布和政策宣傳,挖掘和報道研究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典型事跡和先進經驗,積極培育和選拔示范性團隊與優秀個人,多渠道宣傳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弘揚實踐創新和服務精神,不斷擴大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影響力,激發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鼓勵更多研究生自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要積極適應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新形勢,探索加強和改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創新舉措,構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長效機制,推進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1]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2013-03-29.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0]11號)[EB/OL].http://www.moe. 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xxgk_142974.html,2010-11-17.
[3]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 html,2012-01-10.
[4]程翠玉.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山東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探索及成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30-35.
[5]王樂生,張瑾.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14):98-99.
[6]李濤.新時期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探析與對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3(3):43-44.
[7]于英潔.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4(7):179-180.
1.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博士生工作站社會實踐平臺建設與服務,項目編號:yjg132008。
2.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第二課堂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jg14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