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操作維護中心 呂衛東
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管理探索與實踐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操作維護中心 呂衛東
各大運營商在全面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過程中,既要滿足大規模提速需求,又要提升資源利用率,如何實現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管理工作是運營商目前面臨的重大難題。針對運營商在光網絡業務能力運營過程中涉及到的評估模型建立、流量采集、精確應用等三方面問題,經過運行維護實踐,利用支撐手段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管理,全面提升光網絡業務運營能力,在支撐寬帶業務發展過程中有效提升用戶感知,同時緩解投資緊張壓力。
光網絡; 業務能力; 自動化管理
現有光網絡業務運營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 光網絡業務能力評估方法不盡合理,造成評估不精確。
目前評估方法主要有兩種:
接入方式判斷法。按照資源系統接入方式簡單判斷業務發放最高可達速率。xDSL(數字用戶線)接入,最高可達速率為8 Mb/s;FTTB(光纖到樓)接入,最高可達速率為20 Mb/s;FTTH(光纖到戶)接入,最高可達速率為100 Mb/s。
物理資源預警法。按照物理資源分光器端口、OLT(光線路終端)的PON(無源光網絡)數量判斷業務是否具備發放條件。
2) 業務無法準確受理,造成業務發放投訴。
資源系統顯示邏輯資源空閑,實際OLT剩余帶寬無法業務放裝需求,引發退單等問題。
3) 無法精確評估、精確定位整治,造成無法規模提速。
若按現有模式全面提速,會引發大量PON口流量擁塞,業務無法穩定使用等問題。
4) 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業務能力按照接入方式機械判斷,如FTTB接入方式下,部分區域可滿足用戶提速至50 Mb/s,若按現有模式下引起大量接入方式變更,造成資源浪費。
為解決上述問題,既要滿足大規模提速需求,又要提升資源利用率,需探索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預警手段,提升光網絡運營能力,提升用戶感知。
為了解決上述光網絡業務能力運營過程中涉及到的評估模型建立、流量采集、精確應用等三方面問題。根據長期實踐,提出在以下三方面開展探索。
1.1 能力評估模型的建立
考慮設計一種通用的能力評估模型算法,原則是盡可能全網覆蓋(覆蓋面大于95%),并且前置業務受理。該方法能夠評估精確到戶,改變原先只能粗評估到區域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種光網絡業務能力評估模型,自動準確計算業務發放能力,便于實際運營。
1.1.1 能力模型參數測算
按照小區、酒店、高校、聚類市場四種場景分別抽樣結合實際用戶數、并發用戶數進行測算,得出寬帶、IPTV(網絡電視)收斂比和平均使用帶寬,各場景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能力模型參數測算結果
1.1.2 能力評估模型建立
經過大量驗證測試驗證,建立能力評估模型如下:
(目前各場景下的寬帶用戶數加預計各場景下的新增用戶數)乘ab加(目前標清IPTV用戶數+預計新增用戶數)乘3c(標清帶寬)加(目前高清IPTV用戶數加預計新增用戶數)乘10c(高清帶寬)。其中,a為各場景下寬帶平均收斂比,b為各場景下寬帶平均帶寬。c為IPTV平均收斂比。
能力模型參數可結合用戶行為變化動態調整,嵌入生產流程發揮效果,業務受理時自動精確判斷業務發放能力,判斷是否滿足市場部門寬帶新裝、提速需求,打通系統與業務開通系統的接口,保證用戶穩定提速和業務放裝。
1.2 流量采集準確性及預警閥值確定
用戶實際使用的帶寬流量與網管采集的數據進行比較,以驗證流量數據準確性。選擇華為、中興和貝爾三家廠家的PON口,采用百度云文件下載進行測試,測試帶寬有:4、8、10、20、5、100 Mb/s,測試對比綜合系統流量采集數據和下載測速帶寬,測試結果為數據基本吻合,誤差在0~3 Mb/s以內。
通過PON口流量加載業務測試,驗證PON口性能進行壓力測試,得出流量預警閥值。從表2測試結果可以看出,PON口利用率達到80%以上時業務不斷劣化。

表2 流量預警閥值測試結果
1.3 精確應用
1) 從上可以看出,能力評估模型、流量采集預警均可具備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管理的要求,可單獨選擇能力評估模型、流量采集進行管理。通過大量現網實踐驗證,應結合能力評估模型、流量采集2種方式,新裝業務受理及時優先選擇流量預警模型,如采集流量異常(包括超過100%以上、為0等),采用能力評估模型計算,解決能力評估模型區域及用戶行為偏差、流量采集錯誤問題,進一步提升管理準確性。
2) 啟動業務發放資源自動預警,提升業務發放的穩定性。相關規則如下:
峰值利用率流量預警大于80%,對該PON口在源系統中進行資源封鎖,不再放裝新用戶到該PON口下,保證在網用戶的使用;
峰值利用率流量預警大于70%,核對根據設備實際端口容量和光路資源,向資源中心提出擴容需求。
資源業務發放預警規則可從OLT逐步擴展到匯聚交換機等上層網絡鏈路。
3) 優化業務發放 ,提升資源利用率和業務感知。
同一地址多分光器覆蓋的判斷。每個分光器均判斷,優選峰值流量利用率最低的、上行剩余帶寬量大的分光器。
OSS(運營支撐系統)資源系統進行工單自動配置時,需結合上述端口流量、配置帶寬的規則進行強制校驗,超出端口流量和配置帶寬限額的情況下,需將工單派發到人工崗;為了響應業務及時開通的需要,人工崗配置的工單,可以不受上述端口流量、配置帶寬的規則的限制。
該系統在運營商規模部署應用后,效果顯著。
1) 業務發放能力精確評估。
全網覆蓋94%用戶,并且前置業務受理(支撐寬帶新裝、營銷提速)。評估精確到戶(原先只能粗評估到區域)。
此方面的價值在于,為營業前臺受理、提速提供了依據,支撐智能提速、用戶自助提速,結合網格指導精確“改光”。今后利用精確的業務發放能力,完成全省各類接入場景下速率穩定業務開放,支撐智能提速。
2) 實現業務發放資源自動預警,提升業務發放的穩定性。
業務受理自動化判斷,變事后擴容為事前疏通,提升用戶感知。
3) 網絡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打破現有按照接入方式簡單判斷業務發放最高可達速率的機制,業務受理時系統根據網絡情況自動化靈活判斷可發放業務速率。
各大運營商在全面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過程中,既要滿足大規模提速需求,又要提升資源利用率,相信筆者提出的相關光網絡業務能力發放自動化管理工作可以為各大運營商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