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
摘 ? ?要: 《十善業道經》有唐、宋兩個漢譯版本傳世,在語言風格和詞匯使用上有所區別。唐宋譯本在梵語音譯詞匯的使用方面,有相同的音譯詞匯,也有單獨出現在唐或宋其中一個譯本中的音譯詞匯。通過對唐、宋兩個譯本中的梵語音譯詞匯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不同時代中梵語音譯詞匯的特點及梵語音譯詞匯形成過程的某些特點,從而推斷印證語言發展中的某些一般現象及一般規律。
關鍵詞: 《十善業道經》 ? ?唐宋譯本 ? ?梵語音譯詞匯
一、《十善業道經》漢譯版本及衍生著述
佛經是由釋迦牟尼所說,在他滅度后,由其弟子集結而成文字傳之后世,從而成為經典。《十善業道經》又名《佛說十善業道經》,漢傳譯本以唐譯本為原典,經文節奏鮮明,以四字為主,在后世流傳中更廣泛多見。與唐譯本相比,宋譯本中梵語音譯詞匯較多,散句較多,并且增加記述“十不善法”的相關內容。總體而言,唐、宋二譯本的結構大致相同,意義相同,均旨在通過敘述修行佛教最初級的戒行——“十善業”的功德,引人向善,修習正法,從而明白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而證果[1]。
明末清初,蕅益大師編有《十善業道經節要》一書,略解《十善業道經》所說“十善業”與“十惡業”及其果報,該書收在《續藏經》第九十五冊。清時雍正十一年世宗敕諭,相當于為《十善業道經》作序言,足見其對于此經的重視。近現代中國著名佛學家周叔迦著有《佛說十善業道經注》。當代亦有諸多法師講解此經,其中根據凈空法師講經整理出書《十善業道經講記》。
二、唐宋譯本共同出現的音譯詞匯
(一)翻譯有別的音譯詞匯
如:“娑竭羅”與“娑伽羅”。“娑竭羅”又名“娑伽羅”,梵音Sa^gara,為海水之名。唐譯本中用“娑竭羅”,宋譯本中用“娑伽羅”。南宋法云所著《翻譯名義集》言:“或娑伽羅,此云堿海。”華嚴云:“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據近代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又作娑伽羅龍。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言依國而立名[2]。
(二)翻譯相同的音譯詞匯
1.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梵名Buddha,又作佛馱、浮陀、浮頭、沒馱、步他、馞陀、復豆、浮屠、浮圖。意為覺者、知者。
2.菩薩
據《佛學大辭典》:菩薩具名為菩提薩埵,梵音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3]。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3.菩提
于凌波所著《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解云:菩提,梵語bodhi,意譯覺、智、知、道[4]。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4. 摩訶薩
摩訶薩為摩訶薩埵的略稱,梵語 maha^sattva。據《佛光大辭典》載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略稱摩訶薩。maha^,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系愿大、行大、度眾生大,于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
(三)唐、宋單一譯本出現的音譯詞匯
1.兩本中只在唐譯本中出現的音譯詞匯
(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唐譯本)
“行菩薩道,得善心住,善根成熟,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宋譯本)
據《佛光大辭典》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音 anuttara-samyak-sam!bodhi,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又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
(2)優缽華
“口常清凈,優缽華香。”(唐譯本)
“得口處清凈,常如青蓮花香。”(宋譯本)
“優缽華”此處應指優波羅華。優缽羅,梵語 utpala,即睡蓮,意譯為青蓮花。在佛典中,也有在“優缽羅”之前冠上意指“青色”(ni^la)的“泥廬”、“尼羅”之語,而稱之為“泥廬缽羅華”的用例,漢譯作“青蓮華”。
2.兩本中只在宋譯本中出現的音譯詞匯
(1)量詞:俱胝、那由他
“復有百千俱胝那由他梵王、帝釋及護世等。”(宋譯本)
俱胝,梵語kot!i,印度的數量詞。音譯又作拘致、拘胝、俱致、拘梨。意譯為億。《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六》(卍續三四·四四四上)載:“俱胝,傳釋有三,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可見歷代所譯之殊異。
那由他,梵語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那述。數目名,當于此方之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佛本行經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千萬。”據陳義孝所編《佛學常見辭匯》:數目字,相等與今天的億數,亦有說為千億的,各說不同[5]。
(四)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亦來集會”(宋譯本)。
“天龍八部”據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載: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曰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迦也。
1.夜叉
梵音yaks!a,又曰閱叉。新作藥叉,夜乞叉。譯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
2.乾闥婆
梵音gandharva,又作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干沓和、干沓婆、彥達縛、犍陀羅等。譯曰香神、嗅香、香陰、尋香行。樂人之稱。
3.阿修羅
梵音asura,又作阿須羅。舊稱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丑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斗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
4.迦樓羅
梵音garuda,又云迦留羅,迦婁羅,揭路荼。迦嘍荼,伽樓羅,誐嚕拏,檗嚕拏等。鳥名。舊譯曰金翅鳥。新譯曰妙翅鳥。頂癭鳥,食吐悲苦聲等。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八部眾之一。
5.緊那羅
梵音kimnara,又作緊捺羅,緊陀羅,甄陀羅,真陀羅,緊捺洛。舊譯曰人非人,疑神。新譯曰歌神。即樂神名。八部眾之一。
6.摩睺羅伽
梵音mahoraga,摩呼洛伽,莫呼洛伽摩,舊曰休勒,摩睺羅伽,新曰莫呼洛伽,摩護啰誐。八部眾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釋迦如來之眷屬也。是為大日如來普門示現之一法門身,一類眾生,因此法遂得到于一切智地。
(五)補特伽羅
“龍主,士夫補特伽羅,遠離殺生,獲得十種善法”(宋譯本)。
梵音Pudgala,又作富特伽羅,舊作福伽羅、補伽羅、富伽羅、弗伽羅、富特伽耶。舊譯曰人,或眾生。新譯曰數取趣。數者,取五趣而輪回之義。南宋法云所著《翻譯名義集》云:“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古譯為趣向,中陰有情,趣往前生故。”明時一如等人所撰《三藏法數》云:“梵語補特伽羅,華言有情。謂一類有情,得修妙行之眾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業,如住律儀。蓋親近妙行之眾,其人雖不樂為眾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六)禪
“若以禪定而為莊嚴,果報圓滿,當得正念清凈,法行具足”(宋譯本)。
“禪”為“禪那”之略,梵音Dhya%na,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故《圓覺經》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據明時一如等人所撰《三藏法數》:“謂欲求圓覺者,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便能隨順寂滅境界,即是息二邊止,義當中觀。”
(七) 奢摩他
“若以奢摩他而為莊嚴,當得斷于一切煩惱”(宋譯本)。
梵音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于緣,離散亂也。《涅槃經》云:“奢摩他,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名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法故。又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貪欲嗔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
三、結語
唐、宋譯本的《十善業道經》在語言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作為譯作,唐譯本和宋譯本在用詞方面都大量保留使用梵語音譯詞匯,使經文語言具有明顯的外域風格,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再現原始語言。除了必要的人名、地名等采取音譯方式外,對于一些難以簡單解釋的深奧詞匯,采取音譯的方式使原始真意得到保留,而且這樣創作的語言更經濟,使得行文語言不繁瑣,提高受眾的認知效率,通過不能夠直接簡單理解的詞匯易于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從而進一步強化其探求意識。
在梵語音譯詞匯的擇取方面,唐、宋譯本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唐譯本中的音譯詞匯在宋譯本中使用翻譯語言描述,并且宋譯本擴充的部分增添許多新的梵語音譯詞匯。
從梵語音譯詞匯的容量看,宋譯本明顯增添了許多新的音譯詞匯,這表明音譯詞匯不斷進入本土語言范疇。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看,以上兩點表明,對于梵語外來詞匯的學習吸收和不斷擴充本族語言容量的過程是復雜的,處于一個交互的動態進程。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同時又將外來語言的部分吸收,以擴充該語言自身。
從佛經語言而言,作為一種特殊的宗教性質的語言體系,雖然譯本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出現音譯詞匯的不同及音譯詞匯的容量不同等,但是其表達的義理是相同的。即使對于同一種語言而言,在不同的時代,語言的風格和特色也各有差異,但是其目的是使受眾更好地接受其中的義理,這正是譯本不同卻不失相同本質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凈空. 十善業道經講記[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0.
[2]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Z]. 北京: 中國書店,2011.
[3]星云法師. 佛光大辭典[Z].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4]于凌波.唯識名詞白話新解[EB/OL]. http://cidian.foyuan.net/list137/.
[5]陳義孝. 佛學常見辭匯[EB/OL]. http://cidian.foyuan.net/list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