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煥玲
摘 ? ?要: 教育的真諦是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基的活動,因此教育應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通過言傳身教把學生培養成思想品德高尚,既有科學文化素養又有健康體魄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 教育 ? ?真諦 ? ?教書育人
“教育”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常常掛在嘴邊,比如“教育工作者”、“大學教育”、“教育改革”……但如果刨起根來問你:“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乍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當你動唇舌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覺得真說不太清楚,如果你靜下心認真學習研究后,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并不那么容易。
教育發展到今天,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有過種種的論述與爭論,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
關于什么是教育的問題,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見解,回答各不相同。例如: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1]。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杜威:“教育即生活。”[1]
舒新成:“教育是啟進人生的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社會創造自立的個人,為個人創造互助的社會。其方法在利用社會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動解決問題,創造生活。”
葉圣陶:“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2]
聽起來這諸多的說法都很有道理,都在試圖闡述教育的真諦,只是關注點,側重面不同而已。
教育是要立人,教育的確是為學生發展和人格的成長奠基……概括起來,教育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進步奠基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意圖幫助被教育者獲得在德、智、體諸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進行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教育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基,因此教育應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三個方面以滿足被教育者全面發展的需要。
然而,從目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情況看,在實際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問題1: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以致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面提高。
教師的教學是按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各個學科課程進行的,各個不同學科的知識又常常是獨立的,互不關聯的,各學科又與實際生活不相關聯。這自然使學生感覺學習的目的就是理解后記憶書本知識。同時老師的講授大多不出教科書的范圍,教科書上有的講,沒有的通常不會講,考試時也不會涉及。所謂學習,只局限在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學生以書為目的,而不是輔助生活的工具,讀書是要求學生必須做好的事,而不是關涉實際生活的事。再看看考試方法,教科書上說地球半徑多少公里,考試題目就是:“地球半徑幾何?”
學生按照書上給的數字作答就得滿分,又如線性方程組有若干種解法,考試時只要靈活運用書上方法做答,就可得到老師和學生都滿意的分數,學生的學習變成死記書本知識。至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入學教育和平時開幾次班會組織幾次活動上。至于體育就是一周上幾節體育課,完成幾個規定項目,關乎學生健康的醫學保健知識成為教育的盲區。
問題2:教師只管教書,不重視育人。
教師們的上課往往是夾著教科書進入教室,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講授,講解清楚,分析透徹,學生能理解能掌握,考試時能按要求作答,成績優秀,教師就算圓滿完成任務。至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如何,往往不在考查之列。對于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任課教師把其當做分內之事并付諸實際行動的并不多。看到學生的不文明舉止,往往采取“放任”的態度,不說不管也不問。對于學生中有礙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更是很少關注。
問題3:對于書本知識只重傳授,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智育”變成了單純的“記憶”。
目前學生上學的主要任務是讀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學生把書本知識理解記憶下來后參加考試,考得好成績往往被認為是終極目的,考試通過后就完事大吉。書上的知識是學校要求學的,而不是自己想學的,因此學完后,沒多久就把所學知識都忘光,這種情況極其普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由于取之不以其道,把“學習”誤作“記憶”。
學習的本意應該是“學而時習之”,光“學”不“習”是不夠的。記憶不過是開始,只有把這些東西通過不斷訓練,融合在生活中,才是真正取得知識,歷練能力,只有這樣,記憶一分就可得到一分的益處。若記憶為終極目的,不與生活發生關聯,那就記憶雖多,無多益處。學校里的各門功課,學生為什么要學呢?如果一切科目被學生認定都是用來充實自己生活的,學生必然會誠心盡力地從事學習。
由上分析,我國的教育還不夠完善,不能滿足二十一世紀對于人才的需求。現代的學習絕不是記憶所能了事的。我國要成為世界強家,教育有待改良,最需改革的是整個教育方法。方法的改良又有待認識的轉變。
對于教育的改革,如同海上行舟,首先要明確改革的方向。方向正確,然后再落實細節,解決如何改的問題。
首先,教育要全面,不宜偏頗,在重視智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德育和體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國民。如果不重視德育學校教育就會出廢品,不重視智育就會出次品,不重視體育就會出殘品。只有綜合培養才會出正品。因此,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糾正目前教育在德智體三方面不均衡的問題。在教書的同時要重視育人,以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
另外,不論智育,德育還是體育的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的境界,能夠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歷練,自己研究,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至此還需要老師教嗎?而學習之所以要學要練,就是為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幫扶孩子學騎自行車一樣,隨時準備放手,最終要達到他自己能獨立騎行,教者要做的是在這方面下工夫。
無論是誰,從各級各類學校畢業后,還需要在各方面受教育,那時候到哪去受教育呢?從社會各方面都可以受教育,只要自己有受教育的堅強意愿,這就是自我教育,即自學。自學能力的強與弱能反映在校所受教育的好與壞。假如在校時候常常接受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學生自然會受益無窮,同時社會和國家也會得到無限大的利益。為什么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到這么重要的地位呢?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所有做人必需的東西非常多,教師是教不盡的,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學一知三,即引導學生自學。另一個原因是,學生光能守住所學是不夠的。試想,如果人類只知守,不知變,社會如何進步呢?因此在教育學生時,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也就是引導他們自學。一輩子堅持自學的人是一輩子自強不息的人,這樣的人不斷增加,社會和國家達到繁榮昌盛的境界就為期不遠。
因此教育改革力求實現的另外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基鋪路。
為了這樣的教育改革目標,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進一步樹立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在重視智育的同時加強德育和體育。今天的少年兒童是明天的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的素質如何,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擔當起明天建設祖國美好未來的歷史重任,關鍵在于今天的教育,在于每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這些年來,隨著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識,教師對教書育人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教書育人統一起來,增強意識,增強責任性并落實到行動上,旨在把學生培養成思想品德高尚、既有科學文化素養又有健康體魄的一代新人。
其次,教師要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即身教。
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能為人師表。實踐證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總是通過自己的思想、道德、言行、舉止,給學生以巨大影響。教師不僅要使自己的德識才學堪為人師,還要在把所學知識同社會實踐相結合上為學生做出榜樣,而且教師的為人師表要體現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體現在學校、社會、家庭各種場合。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站在全社會精神文明的前列,努力成為學生的楷模及社會的表率。
再次,教師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即言教。
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思想品德問題,任課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進行正面引導,該說的要說。例如,對于學生中自私自利,做事不管不顧,妨礙他人的不良品行,任課教師不僅要說要管,而且要管到底,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人習慣,又如讓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以關燈這件很不起眼的小事為例,如果教師提出要求“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同學想著把燈關掉”,學生一般都會主動關,個別學生忘了,提醒一至兩次,逐漸養成習慣后,學生會自覺做到“人走燈滅”。類似的事情很多,教師不妨做做對比試驗,說與不說,思想工作做與不做是不一樣的。
對學生生活中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教師要留意觀察,時不時地提醒學生。比如到了冬天學生往往喜歡門窗緊閉,把空調溫度調得高高的,室內空氣污濁,二氧化碳濃度超標,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通風換氣,還要給學生講清道理,以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健康的身體。
最后,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實踐者。
處在改革的時代,教師應該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以解決目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實現育人的目的。特別要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給學生留出自學的空間和時間,當學生自學后想不通,說不清,即苦悶之時,教師再給予必要引導,這時候老師的教,好比久旱逢甘雨,莊稼就會茁壯成長。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后將會達到這樣的境界:隨時隨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現在,圍繞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和教育進一步面向生活實際,教育領域從教育思想、教育體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正在逐漸展開,教師應當做改革的促進派,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相信,依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育改革一定可以出現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第1版).
[2]葉圣陶,著.楊斌,選編.如果我當老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第1版).
[3]柯敏.教書育人為人師表[J].師范教育,198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