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萍 徐瑾
摘 ? ?要: 自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科學主義的研究范式建立以來,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各個領域,極大促進社會發展。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在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多爾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課程方面的許多主張都體現了后現代主義思想。本文對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進行闡述,并探究其對西藏高校的啟示。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 ?多爾 ? ?后現代課程觀 ? ?西藏高校
后現代主義自產生以來,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入各個領域。后現代主義標榜的“反對實質化”、“不確定性”、“去中心化”、“反整體性”等術語無不體現社會多元的趨勢[1],對人們思維方式轉變和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卷入后現代主義浪潮中。多爾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些對教育理論的闡述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鑒的。本文對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進行闡述,并結合西藏高校的教學情況給出啟示。
一、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探究
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一書中用后現代主義的新觀點、原則、問題和方法考察了一系列課程概念,了解這些課程概念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課程目標的生成性
博比特認為,課程目標是預設的,先于課程教學過程,且課程目標是穩定的、精確的和可測量的;而多爾卻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課程目標不應是預設的,而是不斷生成的,是教師和學生在不斷互動過程中共同建構的,是豐富多變的。
2.課程內容的豐富性
豐富性是多爾的4R課程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豐富性并不是普通意義的豐富,而是指“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可能性和多重解釋”[3]。多爾認為,豐富性的課程能夠創造各種干擾和挑戰,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可以給人無限遐想空間、探索欲望和激情,從而促進自組織現象發生。
3.課程實施的開放性
多爾認為,傳統的灌輸和闡釋的教學方式只是為了課程目標的實現,具有很強的控制性,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雙方共同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要創造探索的氛圍,具有足夠的豐富性和開放性,教師樂意幫助學生,面對學生的質疑,與學生一起反思獲得的理解。
4.課程評價的指導性
在傳統泰勒模式中,教育目標是預設的,課程評價主要檢驗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設目標。多爾認為評價應是共同進行的、相互作用的。評價應作為一種反饋,成為做—批評—做—批評這一循環過程的組成部分。
二、西藏高校教學現狀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是西藏自治區唯一的集農、工、理、管學科于一體,具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理工農業院校。學院創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為“西藏農牧學院”,2001年9月與原西藏大學合并組建新西藏大學,目前學院相對獨立辦學。學院長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自治區黨政領導的親切關懷,胡錦濤、喬石、阿沛·阿旺晉美、熱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來學院視察工作。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1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學科11個。有博士學位授予點建設學科1個;有生態學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生物學、生態學、作物學、林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36個本科專業、22個專科專業,其中教育部、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自治區精品課程14門,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學科及專業廣泛涉及農、牧、林、水、電、生態、環境、食品、工程等領域,與全區經濟建設緊密相關。設有教學科研實驗室59個及自行設計建設的教學實習農場、牧場、果園、苗圃、水電站等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國家級野外定位研究站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科技廳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16個。建院42年來,已為西藏農、牧、林、水、電等行業培養全日制本專科生、碩士研究生15000余人。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學生生源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軍警生,一部分是區內學生,一部分是區外學生。軍警生大部分是高中沒有畢業的,甚至還有初中沒畢業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數學、化學基礎差,教授專業課程的時候費勁。針對這部分生源,老師要單獨備課,有時還需要給他們補充一下高中數學、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
區內學生大部分來源于藏區,他們漢語水平較低,對工程類課程的接收能力有限,教師要優化工科或理科的課堂教學內容,選擇適用教材,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使用多媒體授課,多媒體授課比課堂板書信息量大。
區外學生大部分是沖著“211學校”來的,他們英語水平較高,數理化基礎扎實,授課的時候,老師比較輕松,接受能力比較強,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加大難度,結合國內外先進工藝、先進科技文化進行授課。
目前,西藏大學農牧學院教學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班級一半藏族學生,一半漢族學生,授課的“難度”必須把握好。
三、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對西藏高校教學的啟示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立足西藏,服務“三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根本,以智力和技術支撐經濟建設為己任,堅持育人為本這個教育工作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突出教學中心地位,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辦學模式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在世界各國都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其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分清這種理論的瑕與疵,立足當前實際,構建有助于西藏高校教育發展的課程理論。
1.課程目標的設置
在課程目標設置上,那些傳統的、預設的、具體的目標在教學中還是有作用的,多爾對課程目標設置的意見可以參考,西藏高校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相結合,使課程設計成有西藏特色的課程目標,針對不同生源進行設置,不能死板硬套內地課程目標的設置。
2.課程內容的編制
在課程內容編制上,學科的“共同知識”和“基礎知識”應以確定形式編制到課程中。如環境學、環境生態學、環境工程學里面有部分內容是重復的,授課的時候,結合西藏實際情況,通過“實例教學”豐富書本內容。如講授環境監測內容的時候,前面已經講過《環境學》、《環境工程學》等課程方面的知識,后面會涉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環境評價學》、《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等課程方面的知識。適當穿插以前所學或者以后要學的基礎課知識和專業課知識,能讓書本內容更貼近實際,同學們的學習情緒非常飽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靈活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改革授課方法
首先,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解決板書過于消耗時間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在相對短的授課時間里給學生傳授更多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其次,授課的時候,對于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公式推導等內容,可以在主講教師輔導下,由學生自學完成。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由主講教師重點講解,有不懂的問題課后輔導,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該門課程內容。
最后,授課的時候,一門課程由幾位主講老師共同完成,每位授課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授課方式,傳授的知識面更廣,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長期面對一位老師授課,產生疲沓心理。
4.改革課程評價方式
多爾指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評價應是共同進行的、相互作用的。評價應作為一種反饋,成為做—批評—做—批評這一循環過程的組成部分。評價功能在于通過批評和對話發展個體智力和社會能力。只有教師得到客觀的評價,才能改正自身授課的缺點,努力向學生更喜歡的方向發展。
應該既有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又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有教研室對各專業學生上課情況和老師授課情況的評價。有的學生經常曠課,如果老師打分低了,就對老師評價很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課程評價中就要把這部分學生的評價踢出去,不然對教師不公平。
要加大教研室對學生的抽查力度,如果學生曠課,或者上課不認真聽課,就在評價分數里面給他們扣一部分。有時候學生搞表演與藝術的興趣比上課更濃,針對這樣的學生,教研室更要教育好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能以任何理由請假搞表演與藝術,不能以副代主,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必須按時上課,真生病需要請假必須班主任和輔導員共同簽字批假才可以,這樣才可以徹底杜絕學生裝病逃課行為。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62-163.
[2]汪霞.課程研究:現代與后現代[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2.
[3]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50,
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