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薇


每一方土地都會有自己的植物基因。這些最貼近自然的鄉土植物經過自然選擇,最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狀況,在生長過程中幾乎不用后續人工管理。如果能夠將這些被人“遺忘”的又較常見的植物作為景觀植物大量種植,那么城市景觀則既有一定的鄉間野趣,又有一種生態的感覺。
近年來,各地政府對城市綠化的投資逐步增加。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1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截至2014年3月,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1.2萬公頃,比2012年增加9.3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6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0.46平方米。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39.59%和35.72%。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當下,如何讓城市更宜居,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擺在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盲目綠化的質疑
雖然城市綠地在擴張,但問題也在不斷涌現。品種單一、成活率低等現象很普遍。還有一些城市對路邊的樹栽了挖,挖了再栽,反復折騰。栽什么樹,全憑領導的喜好。
大多數城市開展綠化,考慮的是城市的景觀,比如重慶的“銀杏風波”。當時,來自山東、江蘇、廣西等地的銀杏樹,如潮水般被采購進入重慶。到處都在搶栽銀杏,簡直就像打仗一樣。這座城市對銀杏樹的需求量巨大,一度導致其價格狂飆上漲五六倍,讓市場都感到了不安。而且銀杏的生長周期長,對水肥條件要求都比較高,北方砂型疏松深厚的土壤比較適合它。對于“火爐”重慶來說,選擇樹干粗大,葉片寬闊,遮蔭效果好的黃桷似乎更為合適。再如鄭州曾大量引進香樟樹。美則美矣,殊不知,香樟是適合南方的樹種,而鄭州已經處于臨界線了?!澳蠘浔狈N”之后,冬天一場寒流,就有可能讓這些樹一夜死亡,勞民傷財。廣西曾轟轟烈烈大量種植桉樹,也引來了民間輿論和環保組織的質疑。
目前獲得重視和較快發展的多是一些政績工程和美化工程?!吧鷳B軸線、景觀廊道”,最能凸現綠化的目標任務,自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績追求。改造提升景觀道路,將過去不好看的樹種換成高大挺拔的樹種,亦演變成一場時尚戰役。由此,“大樹進城”在各地紛紛上演。2010年,珠海市投資800萬元,在市內移植了31株羅漢松大樹。對于城市來說,建設綠化本應是好事,但消息一出,馬上引來群眾的紛紛質疑,爭議的焦點在于800萬元只種了31株樹。很多市民認為,這是一種奢侈綠化行為。這種“速成法”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而與產生的森林生態效益極不相稱,還可能帶來腐敗問題。
在古城西安,有一首古老的造林綠化歌謠:“左公楊柳灞河灘,槐樹皂莢繞莊園。桃杏李柿進農田,核桃板栗上山間。松柏護村春常在,桐楸刺槐栽溝邊?!比欢?,在新建街區的綠化中,卻有越來越多的外來樹種“粉墨登場”。近年來先后出現過豐花月季熱、棕櫚熱、金葉女貞熱、紅葉小檗熱等等,鄉土樹種在古城的綠化中逐漸喪失了其應有的地位。
事實上,西安地區植物資源豐富,但大量可供觀賞的種類仍處于野生狀態,未能開發利用或宣傳,如臨潼驪山的猬實和翅刺峨嵋薔薇在歐美已廣為栽培應用,而在西安城區,除了植物園里能見到它們外,在街區綠化中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身影。陜西衛矛、血皮槭、金線吊蝴蝶、蝴蝶莢迷等等,其花朵或葉色奇特美麗,樹型優雅,但至今仍在山野中“沉睡”。
另一種可能
北京是個重度缺水的城市。對于園林綠化工作者們來說,樹木花草既好看又好活才是綠化的關鍵。今年,北京市首次出臺了《節水型鄉土植物資源發展名錄》,從鄉土植物中優中選優,選取了82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櫟樹、欒樹、杜仲、澇峪苔草、委陵菜等鄉土植物,它們將成為今后北京城鎮綠化的新主力。
細看這部名錄,觸目所及,幾乎都是“生面孔”。里面重點收錄的是未大規模開發的鄉土植物資源,北京已知的鄉土植物有上千種,目前城鎮綠化應用較多的約100種,還有很大一部分野生植物資源可以開發、應用。譬如櫟類樹。名錄中重點推薦了22種喬木,其中3種是櫟類樹種,分別是栓皮櫟、遼東櫟和麻櫟。櫟樹,聽著可能覺得耳生,其實,它的別名就是“橡樹”。在國外,特別是在歐洲,橡樹是常見的庭院樹和行道樹種,壽命長,抗干旱,樹形筆直、高大,樹蔭濃密。所產的木材,紋理清晰、木質堅硬。很多紅酒莊園儲藏紅酒用的就是橡木桶,因為密封性好,還能給酒增添特殊的香味。在京郊,櫟樹也是常見樹種,懷柔、密云、昌平、門頭溝等深山里均有分布。即使是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櫟樹長勢依然旺盛。另外,櫟樹是著名的長壽樹種,在野外環境下,光靠天上降落的雨水,就能輕輕松松活到一二百歲。但多年來,櫟樹在北京城鎮綠化中卻極少應用。
北京之所以將鄉土植物用于城市綠化,是因為大山里土生土長的花草們沒有這么“嬌氣”。比如委陵菜就是典型的“三不”植物:不打藥、不施肥、不澆水?;旧戏N下去就不用管,?;?。和冷季型草坪一樣,委陵菜對地表有很好的覆蓋作用,從3月份返青可以一直綠到11月底,5月份還會開出漂亮的黃色花朵。另外,和冷季型草坪相比,委陵菜還有高度上的優勢,常年控制在20厘米以下,不需要修剪,省去了人工。
像北京園博園,在植物綠化時也沒有丟掉傳統的東西。比如,北京園里所有的人工油漆彩畫,用的不是普通的油漆而是傳統的石粉,可保證30年不會變色和掉色,這樣做也是一種節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園博園的所在地曾經是挖沙的地方,挖了20多年的沙,形成了近140公頃大的沙坑。后來用建筑垃圾進行填埋,到2010年的時候,140公頃被填埋了110公頃,但依然留下一個30公頃大的坑。錦繡谷原先所在位置,就是一個約30米深的大坑。但現在所看到的效果是,占地24公頃的錦繡谷中,栽了400多畝樹,各種樹木累計達10000多株,而且多是鄉土植物。
2014年,北京舉辦APEC會議,一些耐旱、常綠地被植物,在雁棲湖會場周邊廣泛種植,為北京的初冬增添了綠色。這些從鄉土植物資源中選擇的地被植物,不僅更適應北京的環境,成活率高,而且還能防止外來入侵種的引進。據了解,今后5年,此類新型耐旱鄉土植物將在北京城鄉綠化中大顯身手。如果所有綠化工程均采用節水品種和節水技術,北京的園林綠化用水將能節約一半左右。
先生態后景觀
可能鄉土植物因為常見,似乎總脫離不了土氣和低檔次,而外來樹種卻被貼上新奇和高檔的標簽,這其實是一種審美偏見。
鄉間本土植物,其實就是指經常被人忽視的一些如野草之類的植物,比如狗尾草、苔蘚等等,美國景觀設計喜歡種植鄉土植物,將這些被人“遺忘”的又較常見的植物作為景觀植物大量種植,具有一定的鄉間野趣,也有一種生態的感覺。但因為缺乏系統的開發研究,它們默默地繁衍生息了多少年,沒有人去發掘、培育,也就談不上應用。
其實,鄉土植物是大自然長期選擇的結果,對當地的極端低溫、極端高溫、洪澇、干旱等惡劣的生長環境,已具備良好的抗逆性,其產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于外來樹種,特別是在瘠薄的土地和城市垃圾山的綠化上,鄉土植物更是可以作為先鋒樹種來應用。它們雖不如園藝品種那樣艷麗多姿,卻集自然美、原始美、抗性強等優點于一身,對豐富園林花卉種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野趣天成、千姿百態,應用鄉土植物構建城市園林,可為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
在豐富的園林植物中,鄉土植物是最能適應當地自然生長條件的,不僅能達到適地適樹的要求,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如椰子樹是南國風光的典型代表,而在北方城市中,槐樹、白楊樹則永遠默默地代言它的精神。
有調查發現,野生草本地被植物在自然生長狀態中生態類型多樣,景觀形式豐富,引入到園林綠化中,只要遵循生態要求,經過藝術配置.就會形成多種應用形式。所以說,在城市綠化上的節約,首先表現在選擇鄉土植物上。因為鄉土植物在當地環境中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抗性強,生物堿相生相克的制約比較完善,相對于外來樹種,具有種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抗逆性強、后期養護管理簡單等優點。
我國野生觀賞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在城鄉綠化中,多選擇鄉土植物,讓它們在生態建設中大顯身手,不僅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更是一種科學的選擇。加強鄉土植物普及程度,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導綠化規劃設計者和相關領導重視鄉土植物,多多應用鄉土植物。有必要在評選園林單位和園林住宅區時,為鄉土植物制定一個硬性指標,若鄉土植物達不到一定比例,則不得授予園林單位和園林住宅區的稱號。另外,綠化行政主管部門也應從政策和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植本地鄉土植物種苗的生產。其次,對一些重點綠化工程,如城市廣場、行道樹、街心花園和風景區的綠化設計方案要進行嚴格審驗,在城市綠化中要明確要求必須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從而體現當地風光,勾畫當地的綠化風格。最后,城市綠化應該先考慮生態效應,再考慮景觀效應。城市規模越大,要考慮的不僅是景觀效果,更重要的是生態效應,合理、多樣的園林布局,生態效應更明顯。
不過,目前鄉土植物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的鄉土植物,因為缺乏足夠的種源或者系統開發性研究和宣傳不足,使其利用推廣緩慢,也處于“紙上談兵”階段。同時,由于市場對鄉土植物的需求量少,所以現階段還沒有形成鄉土植物的需求市場。盡管鄉土樹種的繁育較為容易,但需求量少就沒有苗木生產單位愿意培育,沒有了種源,就不能在城市綠化中大量使用,如此已形成惡性循環。與此相反,一些外來的“洋”樹種盡管價格很高,但是種苗卻很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