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緒亮+劉雅甜
摘要:本文重點闡釋了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irole在新產業組織理論與新規制經濟學兩個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并簡要介紹其在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公司金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Tirole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方法革命性地引入相關學科領域,在多個領域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在方法論上提出了馬爾科夫完美均衡和完美貝葉斯均衡等重要概念,并在電信和金融監管等領域政策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壟斷勢力;新產業組織理論;新規制經濟學;激勵理論
中圖分類號:F03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1001606
201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61歲的法國經濟學家Tirole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在研究市場勢力與規制方面做出的貢獻。Tirole的研究為完善市場規制,尤其是有效規制自然壟斷行業和寡頭壟斷行業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理論工具。
Tirole于1976年畢業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978年在巴黎第九大學獲決策數學博士學位,于198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其導師正是于200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askin教授。于1992年受拉豐教授感召,毅然回到法國,他和拉豐教授一起推動法國經濟學復興,將圖盧茲學院和圖盧茲產業經濟研究所打造成全球產業經濟研究的重鎮,形成經濟學界所謂的“圖盧茲學派”。2004 年拉豐不幸罹患癌癥去世,Tirole獨自擔當起帶領“圖盧茲學派”的重任,發展勢頭不衰反增,2005 年在國際頂級經濟學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目甚至超過歐洲其他所有學校之和。
Tirole發表了大約兩百篇論文并出版了11部著作,在多個學術領域取得矚目成就。本文將重點闡釋Tirole在兩個領域的成果:(1)寡頭壟斷、策略性行為與新產業組織理論;(2)自然壟斷、激勵理論與新規制經濟學。此外,本文還將簡要介紹其在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公司金融等領域的貢獻,最后給出總結性評述。
一、寡頭壟斷、策略性行為與新產業組織理論
1. 博弈論、寡頭壟斷與新產業組織理論
Tirole<sup>[1]</sup>在寡頭壟斷理論領域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博弈論研究方法全面引入寡頭市場分析中,其標志性成果就是風行至今已二三十年而仍被歐美名牌高校產業組織學專業研究生視為圣經的《產業組織理論》教科書。Tirole<sup>[1]</sup>完整地總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產業組織理論新進展,重點考察了寡頭壟斷企業的動態價格競爭、默契合謀、產品差異化、進入和退出、聲譽與限制性定價,以及研究開發等策略性行為。時至今日,這部教科書仍然是產業組織領域幾乎任何一個研究的起點和參考標準。事實上,該書已經遠遠超越了一部教科書的價值,它通過整合博弈論革命的主流成果,幾乎完全改寫了原先松散的、以經驗研究為主的哈佛學派的SCP 范式,重構了建立在博弈論基礎上的、邏輯結構嚴謹的新產業組織理論,成功地定義了新產業組織理論的新范式和新框架。
2.策略性行為與博弈論革命的主攻方向
在博弈論革命之前,經濟學家一直沒能搞清楚主導廠商可以在何種程度上阻止企業進入該行業,或在何種程度上控制小競爭者的行為。博弈論的引入使得這方面的規范分析成為可能,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就是該領域研究的開拓者。
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有力地證明了策略性投資行為對于市場環境的細微變化非常敏感,發揮威懾作用依賴一定的市場條件。在位者的最優策略取決于多方面市場環境的影響,例如投資使得在位者變得更加“強硬”還是更加“軟弱”,短期競爭涉及策略替代還是策略互補。在容納進入的情況下,在位者的最優選擇是投資不足,相反,如果在位者試圖維持壟斷地位以及阻止進入,那么他必須進行過度投資,即他確保自己的邊際成本足夠低以至于其他進入者不能盈利。當然,這些結論依賴于一些假設條件,即投資使在位者更加“強硬”,而且短期競爭是價格競爭。當投資使在位者更加“軟弱”,而且競爭是產量競爭時,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強調對市場環境進行細分,考察特定商業策略在何種市場環境下為最優選擇,這實際上指明了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方法轉向了博弈論的主攻方向,即不再像以前那樣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是具體產業具體分析。這一貢獻甚至超越了其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此外,博弈論為經驗產業組織理論的經驗研究提供了一個搜集數據和理解真實市場中的差異性行為的框架。這實際上使得產業組織理論又回歸到了半個世紀前的狀況,但不同之處是,現在有了一個更堅實的基礎——博弈分析。
3. 雙邊市場競爭
銀行卡(信用卡、借記卡或收費卡等)、傳媒、互聯網平臺等雙邊市場是產業組織理論的一個前沿領域,Tirole是這方面研究毫無疑問的領導者。以銀行卡雙邊市場為例,市場的雙邊是消費者和零售商。如果某一信用卡企業向零售商收取更高的交易費用,那么零售商就會放棄使用該信用卡,而且這將使得偏好這一信用卡的消費者轉向其他信用卡。Rochet和Tirole<sup>[3]</sup>分析了這種雙邊市場的均衡問題,并考察了它的福利效應,他們發現,在平臺市場上,雙方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廣告商可能希望有很多觀眾或讀者,而觀眾和讀者往往喜歡較少的廣告。其結果是,在單邊市場上,價格是非競爭的,而在雙邊市場上,價格則是高度競爭的。他們將模型進一步推廣到了一般化的情形,重點探討了均衡定價結構以及消費者和零售商多歸屬(Multi-Homing)問題,其研究成果對于雙邊平臺市場反壟斷政策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sup>[4]</sup>。
4. 縱向限制與競爭政策
縱向限制是一個存在諸多爭議的研究領域,因為較之橫向關系而言,企業間的縱向關系往往更為復雜。以Tirole為典型代表的后芝加哥學派對縱向限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們的工作對推進理論研究和實施競爭政策均有深遠影響。Rey和Tirole<sup>[5]</sup>的經典文獻構造了一個不確定情況下生產和銷售的線性空間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獨占地域協議和轉售價格維持兩種縱向合約。他們發現,在零售商沒有風險厭惡的條件下,供應商更偏好獨占地域協議而不是轉售價格維持;當零售商極端厭惡風險時,消費者和供應商都會同意選擇縱向限制合約。如果只存在需求不確定性,競爭和轉售價格維持的效果是一樣的,并且都比獨占地域協議好;如果只存在銷售成本不確定性,則獨占地域協議沒有競爭好,而轉售價格維持比獨占地域協議更差。因此,競爭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不完全競爭情況下如何衡量禁止縱向限制協議的凈效應。只有當縱向限制產生外部不經濟,即社會成本大于私人利益時,才需要對其進行反壟斷規制。
5. 研發、創新與新技術采用
研發、創新與新技術采用是產業組織理論的重要問題,例如,在專利競賽中,研發投資如何依賴于市場結構,研發收益在企業與消費者間如何分配,以及政府公共政策應該如何干預。
Fudenberg等<sup>[6]</sup>一起對專利競賽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企業之間的研發競爭通常表現為獲取專利的競爭,而且一個企業在研發中投入的資源越多,其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大。過去在研發中投資最多的企業將成為競賽的領導者,也就是其獲勝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過去的投資產生了一個具有優勢先行者和一個由于不可能獲勝而不愿意參加競賽的追隨者。如果過去的研發支出可被完全觀察到,而且專利是一次性發現(沒有中間發現),那么追隨者將被阻止在競賽之外。然而,如果過去的研發支出不能被完全觀察到,那么追隨者就可能超越先行者,專利競賽將會變得更加激烈。如果存在中間發現,那么專利競爭也會變得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追隨者可能超越先行者首先做出中間發現。
當一項新技術首次投入使用,其采用成本相當昂貴。隨著時間的推移,采用新技術將會越來越便宜,但是長時間等待將會使企業處于競爭劣勢,因此,技術的采用變成了時間的博弈。Fudenberg和Tirole<sup>[7]</sup>證明了這些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可能是相當低效率的。企業
為爭奪壟斷租金而進行的激烈競爭將會抵消源于新技術的收益。因此,即便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確實采用了新技術,也不會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收益。
Lerner和Tirole<sup>[8]</sup>研究了專利池問題,即研發者把相似的專利捆綁在一起申請許可。他們發現,專利在低價時是互補品,在高價時是替代品。當價格低時,使用者偏好于使用所有的專利,所以,一個專利價格下降將會導致其他專利需求上升。但是,當價格高時,使用者僅想使用一部分專利,這一情況將加劇專利之間的競爭。
6. 長期競爭與馬爾科夫完美均衡
以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為代表的早期產業組織學的博弈論文獻通常僅構建簡單的兩期模型,第一期企業做出不可逆的決定,第二期進行短期競爭。最近的產業組織學文獻強調長期動態競爭模型,其依賴的理論工具主要為馬爾科夫完美均衡。Tirole與Maskin一起證明了馬爾科夫完美均衡的存在性,并闡明其在產業組織諸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價值[9-11]。
在馬爾科夫完美均衡中,每一時期的選擇僅僅依賴于與狀態變量相關的支付,變量直接進入支付方程,這使得長期競爭模型技術上更易處理,這有助于我們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完全競爭廠商將會如何表現。因此,馬爾科夫完美均衡迅速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彎折的需求曲線和埃奇沃思價格周期等問題的經驗研究方面,這使得我們對寡頭壟斷的動態機制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自然壟斷、激勵理論與新規制經濟學
1. 博弈論、機制設計與新規制經濟學
電力、電信和鐵路等所謂自然壟斷領域的規制政策設計是世界性的難題。這一領域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才能阻止自然壟斷企業利用市場勢力損害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同時又不會導致它們破產?如果允許壟斷企業自由定價,那么將會導致低產高價。相反,如果規制企業按照邊際成本定價,那么企業將會虧損,此時政府需要運用財政資金對其進行補貼。傳統規制理論在這兩難選擇中徘徊不前。Tirole和Laffont等將博弈論、委托—代理理論和機制設計方法引入傳統規制經濟學研究領域,考察在信息不對稱、公共基金的社會成本等現實假設下的最優規制理論,從而開創了流行至今的新規制經濟學。
新規制經濟學將規制問題當做一個最優機制設計問題,在規制者和被規制企業的信息結構、約束條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分析雙方的行為和最優權衡。新規制經濟學的基本模型為1986年提出的Laffont-Tirole模型<sup>[12]</sup>,該模型通過內生成本函數把機制設計工具運用到規制經濟分析中。Laffont-Tirole模型把規制看做是委托—代理問題,其中把政府或規制機構看做委托人,把被規制的企業(或更確切地說是該企業的決策者)看做是代理人。規制機構能夠觀察到已提供的產品成本,但是觀察不到企業為降低成本所做出的努力。然而,企業比規制機構更了解降低成本的技術。Laffont和Tirole<sup>[12]</sup>證明了不必要的高產出成本未必能夠反映出規制設計不佳。最優的規制方案必須在最優激勵機制和最少信息租金之間達到某種平衡,這一重要事實在動態規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更一般地,在最優規制的規范框架中,Laffont-Tirole模型闡明了不同政策之間的相對優勢,并說明了在什么時候何種規制方案更加適用。由于現實世界的政策不能較好地設計,所以當前實踐與最優機制必然有所偏差。由于Laffont-Tirole模型僅僅假定了信息約束和企業激勵相容約束,并沒有對具體的規制方案做任何限制,因此具有很廣泛的適用性。
2. 機制設計:規制俘虜或被激勵的代理人
博弈論模型需要對人類行為做出明確的假設。在假設規制者遵循自私原則因而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不是社會福利)的條件下,Tirole研究了規制俘虜問題。他敏銳地發現,政府和被規制企業之間往往存在長期重復博弈行為,在此過程中政府可能無法做出一致性的承諾,同時還可能成為企業的俘虜,成為企業利益的代言人。
規制俘虜的第一個正式博弈論分析就是Laffont和Tirole<sup>[13]</sup>提出的包括委托人、監督人和代理人的三層結構模型。假設一個更高的權力機構設計一個規制模型,規制機構與被規制企業在該模型中進行博弈。在模型中,如果租金的類型是未知的,那么企業愿意支付的最高賄賂取決于預期獲得的信息租金。如果租金足夠多,那么該企業就有足夠動力去賄賂規制機構,而且高層權力機構發現很難阻止合謀或阻止合謀的成本很高。高層權力機構阻止合謀的一個方法就是降低信息租金,弱化企業收買規制機構的動機。這一觀點證實了合謀的威脅使得低激勵合約并非糟糕的規制政策,甚至可能是應對規制俘虜和合謀的有效方案。
此外,如果委托人不明確代理人的動機,那么如何對其進行規制?當代理人所考慮的不是如何努力工作而是其他事情,而且這一后果在長期才會顯現出來,那么該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自私的經理人應該被嚴格控制和高度激勵。Maskin和Tirole<sup>[14]</sup>指出委托合約具有如下特征:(1)由誰來做什么決定;(2)公共決策制定者要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們的核心假設是代理人不僅關注物質利益和私人權力,同時也關注社會福利。由于代理人親社會動機的程度不同,有時他們會濫用權力,因此,只有當面對需要大量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決定和直接民主將會剝削少數人利益這兩種情況時,人們才會更傾向于聘請代理人。在這兩種情況下,決定權被委托給長期服務的專家(例如法官)。另一個極端,如果人們認為問題很簡單,而且多數人的利益大于少數人的損失,那么他們傾向于直接民主。在中間的情況下,雖然解決問題需要專業知識,但是可以快速評估決定,那么他們傾向于把決定權授予有限任期的代理人,例如代議制民主的政治家。
3. 質量規制與接入定價
當Laffont-Tirole模型應用到多產品廠商時,它也為一些重要問題提供了思路,例如質量和接入定價??紤]一個多產品廠商將其產品以規制價格直接銷售給消費者[15-16],最優定價有兩方面的考慮:(1)考慮因素是對消費需求和規制企業利潤的影響,這一影響可以歸結為拉姆齊定價公式;(2)考慮因素是對激勵企業節約成本的影響。然而,與之前的討論一致,如果成本是可觀察的,那么可以把成本補償作為該項激勵。因此,Laffont和Tirole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激勵將不會影響企業產出的最優定價(價格激勵二分法)。因此,即便成本是內生的而且政府能夠對資金短缺的企業在相應的水平上進行補貼,產品價格也應該按照拉姆齊定價公式進行定價,因為此時扭曲價格結構不能為成本節約提供激勵。
許多被規制的企業存在于競爭環境之中,因此,規制機構不僅要考慮被規制企業和消費者,還要考慮規制對其他未受規制企業的影響。因此,接入定價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保證被規制的在位企業愿意為其下游競爭者提供投入產品,這實際上涉及接入定價的最優規制問題。
4. 合約動態性、承諾問題與再談判
在實踐中,規制絕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長期的動態過程。如果規制者無法承諾規制政策的時間跨度,就會導致承諾問題。此時,被規制企業將缺乏進行長期投資的動力。假設該企業可以在某一項技術上進行沉沒成本投資,而且將會降低未來成本,如果這個企業進行了投資而且成本確實下降了,那么規制機構趨向于通過減少轉移支付(或收緊價格上限)剝削企業的投資收益。如果企業預期到這一套牢問題,那么它就不會進行投資。Tirole<sup>[17]</sup>的研究提供了政府采購背景下信息不對稱時的投資不足模型來解決這一問題。Laffont和Tirole[18-19]指出,當規制者無法承諾長期合同時,其將趨向于充分利用企業所披露的信息。
5. 電信規制
Tirole和Laffont<sup>[20]</sup>在電信規制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代表性成果正是他們享譽全球的經典合著《電信競爭》。他們指出,經濟學家站在激勵性改革的最前沿,但是他們放松規制的熱情往往只是基于競爭會帶來效率這樣一個單純的理念,而對具體產業的具體概念架構并不了解,因此常常不能給出有效的機制設計方案。
Laffont等[21-22]構建了一個電信市場的雙向接入模型。該模型基于兩個假設,即接收者不支付費用(呼叫者的企業支付終端費用)和電話企業可以自由設置零售價格。在這一框架中,他們證明在一系列現存的規制政策下,終端費用是非常昂貴的。一個鼓勵面對面競爭的制度是有問題的,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在其壟斷市場上收取高額費用(即終端費用)的動機。但允許企業之間進行合作也不是一個更好的制度安排,因為企業之間有聯合起來收取高額終端費用而削弱零售市場競爭的動機。相互收取接入費用的合作性協議甚至會促進零售市場的合謀。
三、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及其他
雖然2014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強調的是Tirole在上述寡頭壟斷理論與新規制經濟學等領域的貢獻,但實際上他在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公司金融、資本市場和金融中介等方面都同樣取得了極為重要的學術成就。
他在組織經濟學領域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其中Tirole<sup>[23]</sup>將委托—監督—代理模型應用到組織與科層研究中,推動了該領域進入了高水平理論研究。Aghion和Tirole<sup>[24]</sup>運用不完全合約理論,分析了組織中決策權威的分配問題。Dewatripont和Tirole<sup>[25]</sup>分析了組織中的倡導者現象,即代理人的目標是維護組織中特定群體而不是整個組織的利益。
與Maskin一起,Tirole將心理學與經濟學融為一體,對于人們的動機、信念和行為理性等問題進行了許多基礎性研究[14]。Tirole在資產市場泡沫理論方面做出了兩項基本貢獻:(1)他證實了如果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以及人們是充分理性的,那么純粹投機泡沫就不會存在[26];(2)他證明了如果市場是非競爭的,那么理性泡沫不僅不會存在而且會具有積極作用[27]。
Tirole<sup>[28]</sup>對公司金融做出的貢獻也如同產業組織領域一樣具有革命性。他注意到公司金融領域的本質問題與產業組織、規制經濟學異曲同工,都可以運用委托—代理、合約理論等分析工具解決。他的經典研究生教材《公司金融理論》不僅將大量經典文獻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研究框架內,而且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應用成果,從而成為全球各個大學金融學研究生的標準參考書和研究起點。此外,Holmstrm和Tirole<sup>[29]</sup>研究了如何通過提供激勵補償合同以確保代理人足夠努力。
四、總結性評述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風靡于歐美乃至隨后延伸至世界各地的規制改革和放松規制浪潮給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問題,然而現有理論不能給予很好的回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Tirole綜合運用寡頭壟斷理論、合約與激勵理論等分析工具,在多個重要研究領域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了累累碩果,他的貢獻注定將會產生深遠影響。Tirole的學術貢獻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第一,Tirole善于運用統一的分析邏輯,洞察并捕捉特定經濟環境的不同特征,并運用新的研究工具來刻畫和分析,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方法革命性地引入相關學科領域,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這也解釋了在學術專業分工日趨精細化的時代,Tirole為何能夠在產業組織、規制經濟學、公司金融、銀行和金融市場的規制、金融中介與流動性、資產市場泡沫、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多個看似完全不同的學科領域均做出開創性地貢獻,以至于被人驚呼為“21世紀第一個經濟學理論通才”。
第二,Tirole的整體科學貢獻遠遠大于他個人貢獻的總和。他在產業組織理論、規制經濟學和公司金融等多個領域均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方法先進、邏輯嚴密和體系完整的分析框架。這也集中體現在Tirole與其合作者所編著的經久不衰的教科書中。因此有人說,Tirole出現的地方,不是開創者,就是終結者。
第三,Tirole與Maskin提出了馬爾科夫完美均衡、完美貝葉斯均衡等重要概念,對多個學科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和Fudenberg合著的《博弈論》(1991)教科書幾乎涵蓋了諸如策略式博弈、納什均衡、子博弈完美性、重復博弈以及不完全信息博弈等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內容,而且還包括馬爾可夫均衡這樣的前沿內容,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博弈論領域中最熱門的教科書,至今無出其右者。
第四,Tirole不僅構建了分析的一般理論框架,而且把它們運用到了特定的環境和不同行業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現實經濟學問題,強調研究成果的現實解釋力,在電信改革和金融監管等領域政策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從而樹立了一個經濟理論如何對社會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的典范。
參考文獻:
[1]Tirole,J.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1988.1-14.
[2]Fudenberg,D. ,Tirole,J. The Fat-Cat Effect,the Puppy-Dog Ploy and the Lean and Hungry Look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2): 361-368.
[3]Rochet,J. C. ,Tirole,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 990-1029.
[4]Rochet,J. C. ,Tirole,J.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 645-667.
[5]Rey,P. ,Tirole,J. The Logic of Vertical Restraint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 921-939.
[6]Fudenberg,D.,Gilbert,R.,Stiglitz,J.E.,Tirole,J.Preemption,Leapfrogging and Competition in Patent Race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3,22(1): 3-31.
[7]Fudenberg,D. ,Tirole,J. Preemption and Rent Equalization in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5,52(3): 383-401.
[8]The Lerner,J. ,Tirole,J. Efficient Patent Pool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 691-711.
[9]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II: Cournot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4): 947-968.
[10]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 Overview and Quantity Competition with Large Fixed Costs [J]. Econometrica,1988,56(3): 549-569.
[11]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I: Price Competition,Kinked Demand Curves and Edgeworth Cycles [J]. Econometrica,1988,56(3): 571-599.
[12]Laffont,J. J. ,Tirole,J. 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 Firm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3): 614-641.
[13]Laffont,J. J. ,Tirole,J. 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A Theory of Regulatory Capt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 1089-1127.
[14]Maskin,E. ,Tirole,J. The Politician and the Judge: Accountability in Government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4): 1034-1054.
[15]Laffont,J.J.,Tirole,J.The Regulation of Multiproduct Firm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0,43(1): 1-66.
[16]Laffont,J. J. ,Tirole,J. A Theory of Incentives in Procurement and Regulation [M]. Cambridge,MA: MIT Press,1993.35-47.
[17]Tirole,J. Procurement and Renegoti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2): 235-259.
[18]Laffont,J. J. ,Tirole,J. The Dynamics of Incentive Contracts [J]. Econometrica,1988,56(5): 1153-1175.
[19]Laffont,J. J. ,Tirole,J. Adverse Selection and Renegotiation in Procurement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0,57(4): 597-626.
[20]Laffont,J. J. ,Tirole,J.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M].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0.1-36.
[21]Laffont,J. J. ,Rey,P. ,Tirole,J. Network Competition: I. Overview and Nondiscriminatory Pricing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9(1): 1-37.
[22]Laffont,J. J. ,Rey,P. ,Tirole,J. Network Competition: II. Price Discrimination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9(1): 38-56.
[23]Tirole,J. Hierarchies and Bureaucracies [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6,2(2): 181-214.
[24]Aghion,P. ,Tirole,J. 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 1-29
[25]Dewatripont,M. ,Tirole,J. Advocat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1): 1-39.
[26]Tirole,J. 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 [J]. Econometrica,1982,50(5): 1163-1182.
[27]Tirole,J. 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J]. Econometrica,1985,53(6): 1499-1528.
[28]Tirole,J.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 [M].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1-74.
[29]Holmstrm,B.,Tirole,J. Market Liquidity an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4): 678-709.
(責任編輯: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