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第十四中學 姜琳琳
談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幾個關注點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
☉山東省臨沂第十四中學 姜琳琳
在小學階段,文本是數學問題傳遞信息的最主要方式,雖然圖形、符號偶有出現,但遠沒有初中階段復雜.因此,這一階段的數學閱讀教學主要以文本的閱讀指導為主,對符號、圖形等的閱讀指導很少涉及.進入初中后,由于文本信息量加大,大量圖形、符號涌入,讓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此時,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本文將結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些教學片斷,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示.
在初中階段,文本依然是傳遞數學信息的重要載體.與前兩個學段相比,這一學段的文本中不僅包含很多漢字信息,還加入了不少的字母、符號和式子,有時還會有圖片加入,信息載體的增加給學生獲取有效的文本信息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因此,對文本材料的閱讀指導依然是數學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應將學生已經掌握的文本信息解讀技巧一如既往地延續下去,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不斷強化應用中鞏固,同時,我們還應立足現有的文本特點,進行針對性解讀,讓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錦上添花”.
案例1“4.2直線、射線、線段”教學片斷.
學生活動:認真閱讀教材127頁“思考”后面的兩段文字(含圖4.2-9),并在小組中交流“兩條線段大小比較的方法”,以及你存在的困惑.
根據活動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并在小組中交流.3分鐘后,小組交流結束.
教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們在閱讀教材后的收獲吧!
學生1:通過閱讀,我發現可以“量”出兩條線段的長度再比較.
教師:不錯,這種方法叫做度量比較法.還有其他方法嗎?
學生2:我們還可以用圓規“把其中一條線段移到另一條上去作比較”.
教師:很好,你讀得真細致!這是我們常用的疊合比較法.能具體說說怎么做嗎?
學生3:根據教材的圖4.2-9,我發現可以將兩條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看另一個端點的位置.
教師:圖4.2-9中的圓規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4:將線段AB“挪”到線段CD上.
教師:很好!在“挪”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5:B點和D點應該落在C(A)點的同側.
教師:說的太對了!如果落在異側的話我們還能比較大小嗎?
學生(齊答):不能!
教師:根據疊合的結果,我們該如何表示兩條線段的大小呢?
學生6:以圖4.2-9為例,點B落在點C與點D之間,所以,AB 教師:教材中,提出了什么問題? 學生7:想一想,什么情況線段AB大于線段CD,線段AB小于線段CD呢? 教師:能仿照圖4.2-9,畫出簡圖并寫出結果嗎? 學生試著畫圖并交流各自的結果. 案例分析: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兩段文字加一幅圖形同時呈現,信息量還是很大的.學生能在短暫的時間里,將自己閱讀的收獲在小組中交流,在小學中積累下的良好的文本閱讀技能是功不可沒的.當然,進入初中后所獲得的解讀文字、圖形、符號混編文本的技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這個活動,是對上述能力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教者精心設計的活動要求中,明確了閱讀內容,通過明確小組交流內容的方式明確了學生閱讀要達到的要求.同時,讓學生交流“存在的困惑”,承認了他們在閱讀能力上的差異,以組內交流的方式化解疑惑,突出了小組交流在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上的巨大作用.接下來的全班交流,教師牢牢抓住兩段文字和一幅圖片,讓學生反復從中提取信息,并總結歸納出“兩條線段大小比較的方法”.整個交流過程中,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符號信息反復出現,學生的語言經歷了“引用—臨摹—創造”的過程,學生獲取有效文本信息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不斷提升.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符號是傳遞數量關系的重要工具,符號可以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標準(2011年版)》)提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安排中,數學符號大量涌入始于七年級.因此,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就成為了初中整個學段最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了. 案例2“1.5.1乘方”教學片斷. 活動背景:通過學生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正方體的體積等情境,教師將“2×2=22,2×2×2=23”逐一板書. 活動內容:理解乘方的意義. 學生活動:仿照黑板上的寫法填空: (1)(-2)×(-2)×(-2)×(-2)=_______; (2)(-)×(-)×(-)×(-)×(-)=_______; 學生自主解答,2分鐘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教師:說說你們的結果. 學生1:(-2)4;(-)5;an.(教師同步投影) 教師:說說你是怎么發現的? 學生2:根據板書,我發現2都是寫在前面,2的個數都是寫在“2”的右上角. 教師:好像是這樣的! 學生3:是的!仿照板書,我將相同的因數寫在前面,然后將這些因數的個數寫在右上角. 教師:你能說說“an”中各部分的含義嗎? 學生4:我來說,a表示的是相同的因數,n表示的是相同因數的個數. 教師:說得真好!接下來,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41頁第9段文字及右邊的示意圖,說說“an”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 教師將“an”中各部分的名稱投影到黑板上,學生閱讀結束后,交流了各部分的含義. 教師:請同學們說說0.210,94和(-)6各部分的含義.…… 案例分析:符號是抽象的數學語言,經由符號進行的運算或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符號含義的教學,讓他們在深刻領會到符號所表示的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也只有當他們真正理解了符號的含義,才會讓他們的數學閱讀變得順暢.所以,當新的符號出現時,我們要讓學生經歷由特殊向一般的抽象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解讀數學語言的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本,師生的板書、上課的課件、課外的各種資料等都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工具.在上面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順利抽象出“冪”的一般形式,教師板書了兩個乘積向冪轉化的等式,這為學生獲得“冪”的一般形式提供了范例.讀懂了等式,不僅能順利給出三道填空題的結果,還對“an”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安排了自主閱讀教材的活動,讓學生將閱讀板書、自主探究和全班交流的成果以規范的語言“固定”了下來,為學生的后續閱讀與應用掃清了障礙. 進入初中后,“圖形與幾何”的知識明顯增多.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會學習到常見平面圖形的基本性質,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運動.大量的圖形信息成為了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載體,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培養他們的推理能力”來說,這無疑是絕佳的教學契機.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對基本圖形和由基本圖形組合成的復雜圖形的解讀,在不斷實現《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教學要求的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 案例3“4.3.2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片斷. 教學背景:教師投影教材134頁圖4.3-6(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師生互動交流,詳細剖析了“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的步驟和結果,教師將學生給出的結果進行了板書. 教師:認真觀察圖1并思考,圖中共有幾個角?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1:圖中一共有3個角. 教師:哪三個? 學生2:∠AOC,∠AOB,∠BOC. 教師: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學生3:∠AOC<∠AOB. 學生4:∠AOB>∠BOC. 教師:這是兩個角之間的關系,你能說說圖中三個角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 學生5:∠AOB=∠AOC+∠BOC. 學生6:∠AOB-∠AOC=∠BOC. 學生7:∠AOC=∠AOB-∠BOC. 圖1 教師:同學們說得真不少!通過對圖1的仔細分析,我們不僅發現了圖中的兩個角之間的大小關系,還說出三個角之間的關系,你們太牛了! …… (學生學習完了“角的平分線”的定義后) 教師:如果圖1中的OC是∠AOB的平分線,你又能得出哪些結論呢? 學生8:∠AOC=∠BOC. 教師:不錯,直接利用“角的平分線”的定義就可以得到這個關系式. 教師:不錯,還有這個關系式呢! 教師:好的,真不錯!還有其他的嗎? 學生11:∠AOB=2∠AOC. 學生12:∠AOB=2∠BOC. 教師:你們的觀察夠細的呀!除了開始得到的表示大小關系的五個式子外,在添加了“角的平分線”這一條件之后,我們又得出了五個式子.今后解題時,要根據題目給出的圖形和文本進行合理選擇并加以應用. 案例分析:初中階段的幾何教學從認知圖形開始,帶領學生反復剖析圖形會帶來巨大的教學價值.解讀圖形,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反復分析圖形,將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用圖形中捕獲的條件解決問題,將能夠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因此,幾何教學應利用好圖形分析這一抓手.上面的圖1,在學生學完“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后作為鞏固練習呈現,學生憑借此圖直觀再現了剛剛獲得的角的大小關系.接下來,應用圖1進一步探究了圖形中三個角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是對圖形的進一步解讀,也是本節課與“角的運算”有關教學目標達成的有力保證.在整節課上,圖1的應用并沒有就此打住.由于教者作圖時將“OC定位在角的平分線”的位置上,當學生獲得了“角的平分線的定義”后,圖1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解讀,教師的步步追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圍繞“平分”先后獲得了5個結論,和最初獲得的結論一樣,這些結論都蘊藏于圖形之中.反復對這些圖形加以分析,將能提升學生閱讀這些數學圖形的能力,為他們獲取適用的數學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眾多信源(信息的載體)的涌入,初中階段的數學閱讀應是對多種信源的解讀.我們應努力幫助學生將不同的信源關聯起來,讓他們體驗到不同信源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培養他們將復雜信息轉化為簡單信息的能力.為了培養信息轉化的能力,在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過程之中,我們可以采用一些輔助手段,比如閱讀時對應標注,重點信息重新整理等.適當的輔助,將有利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關鍵的信息之上,有利于他們捕獲到對問題解決有用的結論. 案例4“3.4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教學片斷. 題目:詳見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103頁“探究2”球賽積分表問題. 教師:這道題目主要是通過什么給出信息的? 學生1:表格. 教師:這個表格給出了哪些信息呢?請同學們在小組中將你所獲得的信息與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小組活動,分享各自從表格中獲得的信息. 教師:表格一共有幾列?每一列表示什么? 學生2:一共5列,分別表示隊名、比賽場次、勝場、負場和積分. 教師:從列上看,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3:我發現一共比了14場. 教師:那從行上看呢? 學生4:一共有8支隊伍參加了這次比賽. 教師:還有呢? 學生5:我能看出每一支隊伍勝負的場數和總積分. 教師:很好!具體說說. 學生6:前進隊和東方隊都是勝了10場,負了4場,總積分24分;光明隊和藍天隊都勝了9場,負了5場,積分23;雄鷹隊和遠大隊勝了7場,負了7場,總積分21分. 教師:還有呢? 學生7:衛星隊勝了4場,負了10場得到了18分. 學生8:鋼鐵隊一場沒勝還得到了14分.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9:負一場得1分. 教師:有道理!如果設勝一場得x分,根據從表格中獲得的信息,你能列出方程嗎? 學生10:10x+4×1=24. 學生11:9x+5×1=23. 學生12:…… 案例分析:這里,呈現了老師帶領學生整理表格信息的過程,通過整理,表格中的信息被轉化為文本信息,學生憑借著超強的文本解讀能力又順利地將文本轉化成方程,找到了問題解決的道路.很明顯,對表格中重點信息的整理成為了問題解決的關鍵,教者引導學生從表格的“列”和“行”兩個維度上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對“列”的解讀重點關注了標題行的含義分析,對行的解讀與列的含義進行了融合,對每一行中的數字的具體含義都進行了緊貼題情的分析.表格最終被轉化為“前進隊和東方隊都是勝了10場,負了4場,總積分24分”等信息,看似文本敘述沒有表格簡潔,但這樣的文本敘述學生是比較熟悉的,他們已經具備了將這種文本轉化為數學模型(方程)的能力,所以,這種轉化對問題解決是十分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表格信息轉化過程中,密切關注著解題核心信息的轉化,當學生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給出轉化后的行信息時,為了獲得“負一場得1分”這一關鍵信息,教師圍繞表格展開的步步緊逼式追問,如此鍥而不舍地讓核心解題信息在最后時刻“現身”,為文本信息向方程的轉化徹底“清障”.接下來的順利求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開展數學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保證.自從學生開始接觸數學,對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就一直進行著.但由于不同學習階段所呈現出的數學閱讀材料側重點不同,所以,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應該與學段特點緊密關聯,我們應抓住學段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設計閱讀教學,將數學閱讀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本文中所述四點,僅是筆者立足于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之上進行的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閱讀教學的時機未必相同,就算是同一版本教材也可能會由于學情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因此,文中所述僅作引玉之磚,期待各位同行專家的批評指正! 1.林群.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林群.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陳德前.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5(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H二、不斷推進符號語言教學

三、反復進行圖形分析指導

四、著力培養信息轉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