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創新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金晶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在國家倡導文化育人背景下,醫學職業院校更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對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調研,創新醫學人文教育模式,全面提升醫學職業院校人文教育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
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人文課程;第二課堂
當前職業教育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從注重技能培養轉變為注重職業素質培養,關注人的基本素質與可持續發展。醫學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醫藥衛生人才的搖籃,其專業特點決定對學生素質的要求更高。醫學人文教育對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融入以及心靈的自我療傷有很大影響,能夠直接影響自我和周圍人的幸福感,因此成為高職醫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1.1 學生人文修養現狀
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長期“征戰”在“題海”中,缺乏人文素質培養。以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為例,學生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農村和偏遠山區,基礎教育階段他們在人文素質培養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譬如,在文學藝術、文化禮儀、倫理道德等方面缺乏應具備的修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欠佳,人際交往溝通經驗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
1.2 第一課堂現狀
目前,醫學職業院校基本都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
(1)由于傳統教育模式是科學主義,偏重于知識、技能傳授,留給人文課程的學時較少,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失衡。
(2)人文課程以公共性基礎人文課程為主,沒有很好地將人文知識與醫學知識相融合。
(3)人文課程以大班形式講授,由于學生眾多,不利于教師開展人文技能訓練,因此,教學內容偏重于理論。
1.3 第二課堂現狀
我校第二課堂共35個設置,其中與人文相關的有10個。通過調研,總結出第二課堂存在的以下問題:
(1)第二課堂的參與度有待提高。第二課堂主要是一些學生骨干和積極分子組織并參與,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因此,要增強第二課堂在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學生參與[1]。
(2)缺少專業的指導教師,導致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聯系不緊密,沒有發揮出對第一課堂的鞏固、補充和延伸作用。
(3)第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應整合第二課堂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以及社區服務等活動。
2.1 第一、二課堂系統化設計
以第一課堂內容為基礎,以結合專業教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為導向,以突顯醫德開展人文教育為核心,融入文學之情、藝術之美、史學之境、哲學之思,開展富于人性情懷的醫學人文教育[2],包括文學藝術、文化禮儀、人際溝通、倫理道德內容。授課過程中,教師設計出相應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查找資料、組織協調、語言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適當運用學生自學自講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漸養成一種根植于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等人文精神和品質[3]。
由于課程學時較少,很多人文相關資源和技能沒有時間在第一課堂給學生展示和練習,導致課程內容空洞。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將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延伸至第二課堂,構建第二課堂人文素質培養體系。以第一課堂講授的人文知識為基礎,設計具有醫學特色的實踐項目,如“文體藝術、身心發展”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主題活動、“模擬職場”主題活動、“道德素養”主題活動等。這樣既能把第一課堂的重點、難點內容分解,進行針對性教學,又能有效組合集中,構建我校學生課外學習生活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2.2 設計具有醫學特色的人文實踐訓練項目
教師根據第一課堂的人文知識,精心設計第二課堂實踐訓練項目,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心靈的碰撞,以此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鞏固、補充和延伸作用。如“音樂療法之音樂體感治療”“五音與五臟的對話”“從文學著作感受醫學”“視覺藝術與醫學感知”“醫療情景下的英語口語”“以哲學思維引領醫學過程”“當代醫學與體育”等訓練項目。
以第一課堂音樂治療篇章中“音樂對人體生理及心理效應”,設計“音樂療法之音樂體感治療”實踐訓練項目為例:在實踐項目開始前,先讓參與體驗的學生6~8人為一組,分別測量血壓、脈搏、心率,感受此時的呼吸狀態,記錄參與音樂活動前的生理、心理數據。然后,選擇一些簡單的樂器如鼓、木琴、鈴鼓、三角鐵等,讓學生參與演奏;在教師用鋼琴或吉他的伴奏引領下,參與的學生依照當時內心的情緒隨意地演奏樂器,以此宣泄內心情感,表達在當時情景下的心理活動,達到身心平衡狀態。演奏結束時,再次測量脈搏、血壓、心率及在音樂實踐后的呼吸狀態,記錄參與音樂活動后的生理、心理數據。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共同探討,并總結出“音樂治療是當今世界最環保、最健康、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運用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和聲、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語言,改善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狀況,應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通過實踐訓練項目,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醫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開拓其敏銳的醫學思維,引導他們用博大的胸懷珍視生命與健康,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
3.1 需解決的問題
重點解決人文素質教育課時不足,且第一、二課堂教育相脫節問題。加強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鞏固、補充和延伸作用。
3.2 醫學人文教育效果
3.2.1 全面提升醫學生人文修養 通過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改善學校對人文課程重視度不夠以及學生人文素質差的現狀。引導學生加強自身人文修養,積淀文化底蘊,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融入以及心靈的自我療傷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4]。
3.2.2 發揮專業教師優勢 加強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鞏固、補充和延伸作用。教師通過系統化設計第一、二課堂,進行針對性教學,改變以往課堂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所學人文知識與課外人文教育活動相結合,增強學生對人文知識的親身體驗,真正將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生活習慣。
創新醫學人文教育模式,可使醫學職業院校畢業生更具特色,使他們的人生發展更為順暢與幸福,以此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為提高人民整體素質作出應有的貢獻。
[1]尚湘原.利用第二課堂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857-858.
[2]胡涵錦,顧鳴敏,富翼楓,等.醫學人文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S1):52-54.
[3]張玲,石凱,黃義玲,等.課程教學的調查反思[J].醫學與哲學,2013,34 (4A):80-83.
[4]趙峰.面向21世紀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建設[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0,24(2):62-63.
G40-012
A
1671-1246(2015)09-0025-02
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13年度立項課題“構建高職院校醫學特色人文課程體系的研究”(XIII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