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善儒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五結合”教學策略探討
石善儒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影響力和實效性不強等問題,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進課堂與課外教育相結合;體現教學實踐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本,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突出時代性,把社會熱點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強調立德樹人,把理論知識教育與學生行為能力提高相結合。從而切實提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充分發揮其作用。
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策略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既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又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主要途徑。高職院校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主渠道。當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雖然成效顯著,但存在影響力和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如教師教學理念落后,理論講授與解決實際思想問題相脫節;單向理論灌輸多,師生互動少;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不能運用生動案例闡釋理論知識;忽視學生主體性,缺乏教學針對性等,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1]。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對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學影響力和實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課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和穩定性,在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是大學生豐富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具有靈活性、多樣性、自主性特征。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應建立起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發揮交互作用,幫助學生樹立信念、堅定信仰、砥礪意志、陶冶情操、鍛煉能力,做到知、情、信、意、行統一,從而有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具體來說,一是思想政治理論授課教師兼任班主任或輔導員,發揮黨團和學生社團在課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二是把課堂教學與課間聊天、課后交談等有機結合,通過與學生的近距離交流,及時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三是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QQ、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微信等與學生進行交流,不僅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的疑問,還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有4個對接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疑難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切入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共振點。找準這些對接點,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局限于課堂內,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任課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實踐中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增強分辨是非和適應社會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念,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了最豐富、最可靠、最有效的素材。有條件的院校可建立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觀考察農村、社區、企業、科研院所,撰寫調查報告,通過親身經歷來豐富和升華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增強教學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將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統一于教學過程可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是指既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是前提,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方面進行創新;以學生為主體是關鍵,教師應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從其特點出發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載體,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2]。
思想政治理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為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已經成為教育界普遍認同的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程度的衡量標準。如果學生厭學,對任課教師排斥,就表明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預示著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到:一是對所講內容“信、通、透”,即對所講內容要真信并能融會貫通;二是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是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以學生為主體就要認識并了解學生,是“以人為本”的具體化,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圍繞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來發揮,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設計教學,教學要為學生服務,以學生喜歡不喜歡、受益不受益作為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只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配合,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統一于教學過程,才會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改變思維慣性,從學生特點出發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差異性,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專題演講、辯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社會熱點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們集中關注、議論的問題,既有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有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交織著各種復雜的矛盾、新舊體制的摩擦、思想觀念的碰撞、利益格局的失衡,這都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社會熱點,是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要求,也是該學科獨特學科性質的體現。把社會熱點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解決社會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達到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目的。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回避了社會熱點問題,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不能真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熱點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有效結合,可以采取以下途徑。一是在每節課講授教材內容之前對近期國際國內熱點問題進行簡要闡述及評價,充分體現社會熱點的時效性。二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入社會熱點,突出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的相關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三是運用多媒體手段,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直觀、真實的情境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四是結合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專題討論或演講比賽,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五是圍繞社會熱點,安排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探討,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撰寫論文和報告,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和嚴密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討論,正確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
知與行是對立統一的,知識是引領行動的前提,行動是領悟知識的目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不僅要保證學生“深知”,還要強化學生“篤行”,知行結合可以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是著眼于對學生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響,著眼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把傳授知識、堅定信念、培養能力、樹立品德、提高素質等各項任務有機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并且入腦入心、身體力行,促進學生知識、信念、行為等和諧發展。二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結合教材,創造性地把教學內容具體化,梳理每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選擇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的材料、典型事例與人物,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難題。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規劃,充分發揮其主渠道作用。創新高校學分制改革,把學生的平時行為與實踐活動表現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定范疇。四是實現由知到行的轉化。真學、真懂是基礎,真信、真行是目的。要增強教學實效性,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將所學知識從認識理解提升到情感認同,然后升華為理想信念,最后轉化為行動。惟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作用才會充分發揮出來。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G421
B
1671-1246(2015)09-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