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邵陽422000)
醫學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需求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
——以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蔣敏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邵陽422000)
醫學職業教育是培養低中高不同層次醫療技術應用人才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直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它強烈的地方性特征要求地方政府與職業院校共同努力,探索協調發展的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使醫學職業教育更好地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整體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人民健康水平,實現醫學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需求協調發展。
醫學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發展;路徑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經濟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其區域性或地方性[1],培養的人才最主要的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因此,發達的區域經濟離不開發達的區域職業教育,而區域職業教育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區域經濟為之提供的良好外部環境,只有當兩者實現協調發展,才能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2]。醫學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對醫學職業領域,培養低中高不同層次醫療技術應用人才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直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它必然植根于特定的區域經濟之中,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特征,其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理應與地方經濟及產業結構相適應。
對此,2006年衛生部制訂了《關于加強衛生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衛辦科教發[2006]168號),明確規定了我國衛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衛生職業辦學方針;高職高專主要為基層和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醫療衛生人才。作為一所成立于1906年,并在2004年由中專升格為專科的高校,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邵陽醫專)以“培養服務于基層的高素質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為辦學宗旨,以“立足邵陽、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為服務定位,是一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教學型高等學校,百余年來,培養了大批的醫藥衛生人才,為邵陽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目前,邵陽區域發展和醫學職業教育仍存在著不協調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作為一座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湖南省邵陽市位于湘西南地區,地處武陵山地理板塊,據統計,邵陽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10萬,其中農業人口629萬[3],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基數小,貧困人口多。目前,邵陽農村普遍存在著醫療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衛生人員總量嚴重不足。據統計,2013年全市共有衛生工作人員19 81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 729人,高級職稱761人,中級職稱3 904人,初級職稱6 044人[3]。
(2)人才資源配置失衡。縣級以下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尤其是鄉鎮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學歷層次普遍較低,大多是中專畢業生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無醫學學歷人員。鄉村衛生從業人員存在無學歷、低學歷人員多,年齡大的人員多,未經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人員多,縣級以上醫院的衛生人才多,農村衛生院衛生人才少,專業技術骨干短缺等狀況,導致醫療技術水平低,不能給群眾真正解決醫療衛生問題。
(3)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目前,在邵陽市農村三級村衛生室工作的多為無學歷的鄉村醫生;農村衛生院的醫護人員中大部分是中專以上學歷的執業(助理)醫師,主要來自中專衛生院校,高學歷的醫療人才比較少,有的農村衛生院幾年未引進一個專業人員,衛生人才出現斷層。
近幾年來,邵陽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大力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全力推進現代化、市場化、城鎮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機械、食品、化工、建材、釀造和旅游等支柱產業以及竹業、果業、畜業、乳業和中草藥五大富民產業。邵陽具有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滬昆、衡邵、邵永高速公路相繼開通,滬昆高鐵、崀山機場建設已經奠基開工。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邵陽將迎來一個新的開發建設高潮,屆時將成為東出西進的黃金通道,成為名符其實的連接東西部的交通樞紐和信息走廊。邵陽這塊熱土正在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由貧困弱市向發展強市、由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由封閉山區向交通要沖的“四大新跨越”。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邵陽市農村高速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急需大量的合格的農村衛生人才,衛生高等人才短缺已成為邵陽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實現邵陽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迫切需要盡快培養醫學高等人才,集中實現高層次人才的地方自給,形成當地的人才凹地、科研高地,盡快緩解經濟建設中醫療人才不足的突出矛盾。然而,邵陽市作為湖南省第一人口大市,仍屬醫學高等教育欠發達地區,目前僅有大專學校1所。由于邵陽市正處在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財政狀況相對困難,對高校的經費投入也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提升綜合辦學實力,培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級醫療衛生專門人才,已成為邵陽高等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從邵陽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來看,也迫切需要迅速行動,未雨綢繆,加快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步伐,使邵陽市醫學職業教育更好地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整體提高邵陽及周邊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成為迫在眉睫的重任,它勢必給醫學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在地方財政、辦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下,醫學職業教育在邵陽教育事業上仍處于薄弱環節,難以滿足高級中學畢業生就近接受醫學教育的愿望和要求,適用于農村醫療衛生的中高級醫學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更不能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和促進作用[4]。
邵陽農村人口與合格的衛生人才呈“剪刀差”,表明邵陽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嚴重。從目前邵陽市及周邊地區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現實狀況看,衛生人才供求關系正在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面臨著從滿足數量需求向質量提高的重大轉變。本專科畢業生主要留在城區,城區人滿為患,但學校培養的專科畢業生很難下到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下不去,留不住”現象十分嚴重,有相當一部分鄉鎮醫院近十年沒有新的大專以上學歷醫務人員補充。隨著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的建立,衛生人才的缺口更大。如何解決邵陽市衛生人才缺口較大、學歷層次較低的問題,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高素質衛生人才,整體提高邵陽及周邊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人民健康水平,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大任務和研究課題。
基于以上邵陽區域發展與醫學職業教育存在的不協調之處,從邵陽市政府及醫學職業院校兩方面提出二者發展的策略。
4.1政府方面
4.1.1加大財政投入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人才培養投入上的導向作用,要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衛生機構人才培養、重點學科發展等工作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二是要突出農村衛生機構在人才培養投入上的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導和推動各基層單位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和科技投入。
4.1.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政策體系第一,加大地方性醫學高等院校(主要面向農村培養醫學人才)的創建力度。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地方政府及私人開辦面向農村的醫學院校,這樣,使得廣大從事農村衛生事業的人員有繼續學習、培訓的機會,同時也為廣大學生提供學醫的條件。第二,發揮政府在醫學教育模式中的優勢作用。如借鑒日本培養農村衛生人才的模式,聯系我國實際,也可采取相似的措施:由基層(鄉村)政府和當地的縣(市)衛生局牽頭,負責與當地實力較強的醫藥院校聯系,培養相關專業的高等醫藥人才。當然,地方政府還要出臺相關措施對由地方政府出資培養學員中的違約者實行嚴厲處罰,包括收回培養的全部費用,并予以高額資金的處罰。此類人員若申請個體營業,也要對其實行嚴格的“不準入”政策。
4.1.3制訂科學合理的農村衛生人才的引進及用人機制引進大批高水平的衛生人才,需要建立市場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引導人才向農村流動。如鄉鎮衛生院院長可以實行公開競聘。第一,鼓勵和引導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以改善和優化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結構。如可規定:凡畢業后自愿到農村服務的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在原定工資基礎上上浮一定比例;凡在農村連續工作滿5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合格者,由國家財政返還在校期間所繳學費,或免除其助學貸款本息等。第二,實行政策扶持,以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環境留人。一是用事業穩定人才,要對人才委以重任,為他們創造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和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二是用待遇穩定人才,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勵機制,把工作業績與待遇掛鉤,設立人才獎勵基金等。三是用感情穩定人才,要用真摯的感情關心人才,使他們有一種得到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4.1.4建議政府修改有關的法規,降低農村中醫藥人員執業的準入門檻從實際出發,鼓勵中醫藥人員扎根農村,為廣大農民提供中醫藥服務。一是鼓勵公辦、民辦大專院校擴大中醫藥學員的招生規模。二是應支持農村的名老中醫、民間名中醫帶學徒,由縣市一級衛生行政部門認可即行。中醫學徒出師后,經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考試合格后,應允許其參加執業醫師考試。三是對參加中醫函授、成教、自考、電大等學習畢業的鄉村醫生、民間中醫,應允許其參加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四是在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要改變以西醫的題目來考中醫的不正確做法。
4.2學校方面
4.2.1制定科學的招生政策高度重視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生源,一方面通過高考招生,提高生源質量,可以將這部分學生培養成為農村衛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三定生”招收比例(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實行招生簽約,畢業后面向農村,同時,考慮當前農村基礎教育薄弱的現實,放低招生門檻,適當降低分數線,確保一定質量和數量的生源。此外,對村級衛生所醫療技術人才應實行大專教育,生源可來自農村高中或初中畢業生,在錄取和培養過程中給予政策傾斜。
4.2.2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農村社會特點、農民健康需求、衛生工作和人才現狀等調整學科結構(如增設針對農村特點的全科醫學、預防保健、農村衛生事業管理、農村護理及中醫等專業)。為適應農村基層的實際需要,各門課程的開設均應從培養人才的整體目標出發,不應片面強調某門課程的獨立性、系統性,而更應注重教育的廣譜性、發揮知識的互補性;文化課、基礎課、專業課相互交叉滲透,“內、外、婦、兒”、預防保健內容彼此融會貫通。具體針對農村醫學的特殊性可增設一些相關課程:一是增設農村醫學教育課,主要介紹國家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有關政策,介紹當地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狀況,樹立為廣大農民健康奉獻的信念,方式可以多樣化,重在實效,不拘形式。二是增加對農村醫療工作實用性強的課程,如急救醫學、全科醫學概論等。三是開設檢驗生理學課程,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與藥理學3門課程內容有機地組成一門課程。四是加強中醫學和預防醫學的教學,使學生具有中西醫結合與防治疾病的知識。五是重視臨床教學與實習環節,確保教學質量,面向農村,以三級醫院教學為主,加強與縣及縣以下中心衛生院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六是加強臨床教學。這樣,從學制、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全新設計,打破傳統模式,培養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農村衛生人才。
4.2.3學校應注重培養醫學生的職業人文精神職業人文精神即指對自身職業的理解、理想、情感、意志、道德及追求[5]。現在的許多在崗、轉崗培養工作,由于時間短,教學任務重,教學計劃、大綱、教學過程很注重社區衛生服務的臨床技能培訓,對職業人文精神的培訓內容較少,難以跳出傳統的醫學培養模式,其結果是一邊培養、一邊脫節,在崗、轉崗培養很可能就成為了“貼牌”培養。隨著傳統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的轉變,在對城鎮社區衛生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服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增加職業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例如注重團隊合作精神,而不是個人打拼;注重職業情感,而不僅僅是醫患關系;注重對人的關愛,而不僅僅是患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學品質,從而獻身農村衛生事業。
4.2.4加強就業指導和教育引導醫學畢業生應認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心態,降低就業期望值。現在農村已從當年的“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助工業”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6],國家實施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從客觀上來分析,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它為廣大醫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機遇,同時農村生存成本低,更加有利于發展事業。目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的時代,大城市、大醫院的醫學人才基本趨于飽和,醫學畢業生要適時調整就業觀和期望值,拓寬就業地域,降低就業層次[7],到目前經濟欠發達、缺醫少藥的邊遠山區及基層單位去施展才華。要拓展就業領域,不要拘泥于專業對口,到那些與醫學專業相近或相關的新興行業工作,實現醫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解決我市醫學人才匱乏與醫學生就業困難的矛盾。
區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8],衛生人才需求的潛在性和變幻性要求區域醫學職業教育發展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應通過不斷調整發展策略,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當然,這種調整要求我們克服認識、投入、體制、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困難。目前,國家除了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之外,更意識到人才對衛生事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并樹立了人才興醫、人才強衛的觀念。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調整衛生人才結構,努力提高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推動衛生人才隊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1]任燕飛.區域經濟與區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研究——以浙江衢州為例[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2]蔣士會,陸濤.我國職業教育區域發展均衡問題探略[J].教育與職業,2009(29):11-13.
[3]邵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辦公室.邵陽年鑒[Z].邵陽:邵陽市人民政府,2014.
[4]謝華,王成端,孫山,等.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13):61-65.
[5]李杰紅,鄧翠珍,鄧婧.以素質為本位的醫學專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2):197-198.
[6]劉克勤.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30):11-12.
[7]夏超明.二十一世紀醫學人才素質教育模式探討[J].熱帶醫學雜志,2003,3(4):492-494.
[8]何靜,王萌萌.高職院校與區域發展互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6):66-69.
G640
A
1671-1246(2015)22-0009-03
2015年度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2015ZZ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