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匡德花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1)
高職院校科研發展方向與路徑選擇的若干思考
——基于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
黃曦,匡德花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1)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社會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加強科研工作不僅是落實高等職業院校職能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推動內涵發展、提升辦學水平的必然要求。科教協同、產學合作、應用導向成為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的方向。在把握這3個方向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的路徑。
高職院校;科研發展;方向與路徑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科研創新、技術積累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社會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技術成果應用成為高職院校科研的重頭任務。
1.1落實高等職業院校職能的內在要求
1.1.1體現高職教育兩大基本屬性“高等性”、“職業性”是高職院校的兩大基本屬性。將科研作為“高等性”的重要標志最早起源于200年前的德國,后來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認可。100年前黃炎培先生提出“用科學解決,百業有進步;不用科學解決,便無進步”的觀點,表明了“職業性”與科研之間不可分離的有機聯系。因此,無論是從體現“高等性”出發,還是從體現“職業性”
出發,高職都離不開科研。
1.1.2履行高校四大職能的需要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一并作為高等院校的4項重要使命提出,極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高等教育的職能。習近平在2014年6月23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極大地豐富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的內涵。
1.1.3落實高等教育法等法規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31條確認了高等學校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的任務,《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也對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強調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技術服務活動。因此,高職院校加強科研工作也是落實教育法規的需要。
1.2推動內涵發展、提升辦學水平的必然要求
1.2.1推進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科研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育人能力,教師還能通過科研獲取新的知識、技能,積累豐富的崗位一線經驗,進而將科研資源等轉化為教學資源投入新的教育教學實踐。這就使得科研成為推進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的重要途徑。
1.2.2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更新教學內容,科研與教學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才培養的形式,進而提升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1.2.3擴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通過科研加強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推進特色辦學,塑造院校品牌,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同時,依靠科研,提供技術攻關、技術推廣與技術咨詢,成為區域“準智庫”,進而整體改善院校的形象。
2.1科教協同,加強職教研究
高職院校科教協同有兩層含義,一是科研工作緊緊圍繞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進行,將科研融入教育教學改革,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有效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二是以職業教育研究為重點,突出特色。從我國當前的高職教育實踐來看,職業教育研究的水平與院校辦學定位的準確性、院校的知名度呈正相關。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專業教學改革、職業技能測試標準的制訂等都需要高職院校主動加強相關職業教育研究工作,職業教育研究應當被作為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
2.2產學合作,加強行業協作
高職院校行業性、區域性的特點決定了其科研工作必須要加強行業協作,這既是高職院校科研的優勢和出路,也是其自身的責任和使命[1]。比如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加強產學整合,創造學用價值,與一百多家企業共同成立生醫健康產業聯盟,啟動產學合作發展,整合縱、橫向知識技術與人才,共創生醫健康產業多贏局面,通過產學合作達到教師產業研習、產業知識內化以及知識產業轉移的目標,實現產學合作的綜合效應。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基于服務行業企業,找準科研定位,與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通過參與企業技術創新來帶動教師科研水平的提升。
2.3應用導向,強調應用研究
高職院校的師資結構和性質決定其科研應面向醫院、服務企業,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將科研的重點放在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上[2]。必須加強院校企橫向合作,特別是要加強保健品、化妝品、藥品以及醫療、護理適宜技術的開發與推廣,讓科學技術及成果通過轉讓、聯合、自創生產等形式走出象牙塔,走進醫院,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效益,轉化成現實生產力[3]。因此,強化應用研究,推進成果轉化,為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提供應用技術服務應成為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的又一個方向。
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科研促教學、促社會服務,鼓勵、支持教職工開展職教研究和應用性科研,推動科研工作可持續發展。現結合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的路徑。
3.1建立一套科研工作機制
3.1.1科研規劃機制根據地方發展需求與學院自身特色,制訂科研工作規劃。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制訂印發了《“十二五”教研科研工作發展規劃》,總體部署了科技興校行動的重點服務領域和區域,將我省醫療衛生行業、健康服務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科研重點,將新藥開發、健康產品研究等作為研究的方向,使學院的科研工作直接為我省衛生事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服務。
3.1.2科研考核評價機制美國高校之所以能積極、主動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究其原因,國家法律、政策推動以及企業扶持是外部因素;而高校將科研與社會服務納入考核評價是其內部因素,是政策落實的重要保障。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借績效工資改革之良機,將教師績效考核分為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3個部分,制訂了科研工作量標準,超科研工作量給予獎勵,提高了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1.3科研成果獎勵機制學院通過建立獎勵機制引導教師出成果:職務專利轉讓后,按照轉讓費或許可使用費的50%作為報酬獎勵發明人或設計人。在世界一流的科學雜志《Nature》《Science》和《Cell》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每篇論文獎勵10萬元。在SCI、EI源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在2.0(含2.0)以下,按每篇5 000元獎勵;影響因子在2.0~15.0(含15.0)之間,按每個影響因子3 000元獎勵;影響因子在15.0以上每篇獎勵5萬元,當年最高不超過10萬元。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每篇獎勵2 000元;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每篇獎勵1 500元。
3.1.4科研培育機制一是加強校管課題培育和科研啟動基金管理。設立科研啟動金,每年開展院級科研項目立項工作。科研啟動經費的使用期一般為2~3年。采用分期撥款的方式,首期撥給申請者科研啟動經費總額的70%,經學院中期考核合格后補發剩余的30%。獲資助者在結項前應取得規定的研究成果。二是加強立項和驗收評審。對科研項目評審時,為避免院內專家評審的主觀性,做到課題評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開,一般都采取由校內和校外不同學科專家組成的評審學術委員會評審的方式。另外,為保障科研質量,對于未達到結題要求或延期的課題給予處理。
3.2構建科研管理制度體系
學院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實行校、系(部)二級管理。同時為保障科技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構建并完善科研管理的制度體系,學院先后制訂了《學院教研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學院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學院教研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學院學術規范管理辦法》、《學院科研啟動經費管理辦法》、《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與管理暫行規定》、《學院學術委員會工作條例》等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運行有效保障了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工作的開展,具體表現在對科研項目申報、立項、執行、結題等環節進行規范;在經費使用方面對科研經費實行專項管理,保證專款專用;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開展科研工作提供經費和政策保障。
3.3建設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
3.3.1技術研發平臺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建成較完善的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研究平臺,建設了包括細胞工程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分析檢測實驗室、藥理研究實驗室、生物制藥實驗室和實驗中心等基地。“中醫藥有效成分分析與生物活性評價研究室”成為省中醫藥重點研究室建設項目。2014年學院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國家化學藥品3.1類新藥——伏立諾他及其膠囊劑”項目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件。
3.3.2技術服務平臺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生物醫藥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作為重要的科技服務平臺,依托應用技術工程中心,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承接藥物鑒定分析等業務,與眾多單位簽訂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合同,聯合開展多項技術服務。
3.3.3科研工作團隊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認真分析了學院實際,對優勢領域進行科研力量的優化組合,從行業企業引進科技開發領軍人才,借助其行業企業背景及其前期科研項目,拓展科研領域,開展科技攻關。聯合本科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科研力量,共同組成科研團隊,搭建不同層次的研究梯隊。
[1]王蘇琪.我國高職院校科研定位及走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140-142.
[2]劉建望.論高職院校科研定位的困境與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11.
[3]張潤昊.高職院校“后示范”時期科研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90-93.
G640
A
1671-1246(2015)22-0012-02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