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寧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職業技能鑒定與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銜接的對策探討
寇 寧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通過剖析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職業技能鑒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從機構設置、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實行“雙證書”互通制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并結合我校實際對“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進行論述,說明如何才能實現職業技能鑒定與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銜接。
職業技能鑒定;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
我國從實施職業技能鑒定至今,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在促進就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能鑒定是對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技術水平和職業資格進行公平、科學評價和認證的有效途徑,依據國家規定的職業技能標準和任職條件來確定鑒定內容,并通過勞動行政部門進行考核鑒定,以確保鑒定的規范性。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系統學習和實踐,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使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成為從事相關工作并具備相應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應將職業技能水平作為重點,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面對當前社會對從業人員技能操作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與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合理有效地銜接就成了各個教育機構深入探討的焦點問題。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的職業教育比較發達,職業教育機構受行業協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聯合管理,職業教育機構與行業協會合作,由教育主管部門發放畢業證書,行業協會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并發放職業資格證書。行業協會還會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及時對職業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提出調整意見,從而保證了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的實用性,提升了中職教育的針對性和畢業生的競爭力。
但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鑒定并沒有緊密銜接起來,職業教育機構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是完全脫節的。從職業教育機構來看,學生畢業時只能領到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要到相關機構參加培訓和鑒定考試,成績合格后才能獲取。而職業技能培訓的考試內容與學校教學內容不相符合,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為了獲取利益,會出現培訓時間短、操作不規范、管理混亂等問題,在鑒定方向和內容上也不能完全符合社會需求。
將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緊密銜接,可以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近年來,針對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許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了各行業特有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對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勞動能力進行客觀評估,但是仍然存在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脫節的現實問題。如果能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和職業教育進行良性銜接,勢必促進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還可增強所培養人才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
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是對教育水平的衡量,而職業資格證書是對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知識的評價和證明,也是勞動者求職、任職以及用人單位招聘錄用的主要依據。因此,無論是證明學歷水平的畢業證還是證明勞動者技能水平的職業資格證,均是職業資格的組成部分。我們需要明確認識兩者的關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將相對獨立的職業教育機構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有機結合,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轉變職業教育理念,促進教學改革主動適應職業技能鑒定。當前,中職學校各專業執行其教學計劃和大綱,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則有相應的鑒定標準和規范。因此,中職學校應重視教學模式改革,實現專業教學與職業技能要求對接,將具體工作任務融入課程,與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標準銜接,在職業活動中開展教學活動,這有利于職業學校在培養目標、學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使教學改革與職業技能鑒定有機結合,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能與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規范相符。
為職業技能鑒定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能只單純教授理論知識,應遵循“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的原則,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要求,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和實踐,借助行業、企業力量進行專業進修學習,從而培養造就一批具備較高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此外,還可從工作一線引進具有行業中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教學及培訓任務。
課程開發應圍繞相關行業的發展,并結合相關行業特色的職業技能鑒定工種的標準制訂實施方案。通過需求分析、確定目標、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調查論證,開發專業課程、編寫教材,在題材、內容、事例、實踐等方面應具有規范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要與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相應崗位的實踐技能銜接,以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標準為綱領進行教材建設。
依靠中職學校資源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在目標設計、組織保障、監控措施之間形成內部的協調和外部的溝通,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職業技能鑒定水平得以提高。
教學質量監控的目標是通過對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設計和目標的實現,具體包括制訂科學的培養方案、適應社會及崗位需求、推進專業建設與調整、制訂規范的教學大綱、強化教材建設與管理、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嚴格課堂教學要求、規范課程教學行為、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和評估、加強考試管理和考核質量分析、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
首先,在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通過建立組織體系實現逐級監控。成立教學監控機構,下設系部及教研室,對教學過程、教學環節進行監控,嚴把各個環節的質量關。
其次,還可結合評估檢查對教學全過程實施監控,具體做法有組織經常性的教學檢查,深入開展課程評估、教材評估、學習質量評估、教學質量評價等。
再次,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嚴格執行,全面監控教學質量。科學制訂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開展教學調研、健全教學督導制度、完善教師教學工作考核制度等。
最后,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向校外延伸,積極開展畢業生質量的跟蹤調查與分析,了解崗位要求、用人單位意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各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
充分利用職業學校的優勢和資源,依托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面向在校學生積極開展相關工種的培訓和鑒定工作,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雙證書”互通制的具體實施,使學生在畢業拿到畢業證書的同時,至少拿到一個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
中職院校“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中職院校的日常教學、考試考核標準及內容與國家職業鑒定考試標準、內容對接,使學生在不延長學制的情況下,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全日制普通教育模式。構建“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基礎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以崗位為中心,圍繞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對接,使所培養的學生既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因此,中職院校要以相關行業的崗位需求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采用“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在其學制內取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修訂相關專業教學計劃,探索相關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相互溝通與銜接,構建“雙證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兩種證書培訓內容銜接、融合。以學科教學內容為主體,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要求制訂操作標準,初步做到職業標準與專業課程教學相互溝通、銜接。初步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與部分學歷教育考核在校內互通互認制度,凡教學內容能夠覆蓋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要求的專業,學生職業技能鑒定可與學校教學考核結合起來,避免重復考核。已拿到相關專業培訓、鑒定證書的學生在畢業考試時只參加理論考試。
甘肅省中醫學校根據醫藥衛生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于2004年率先對在校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提升和社會認可。充分發揮在學校設立的甘肅省第73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的優勢,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互通制,切實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及崗位職業能力培養。
首先,學校積極開展調研與論證,并根據用人單位提供的人才培養規格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將“以解決崗位實際問題”這條主線與用人單位實際工作接軌、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內容接軌,構建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崗位實訓課程模塊,形成“工學結合、雙證書”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同時建立健全“雙證書”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雙證書”融通教材體系,以規范中醫藥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
其次,學校通過引進、培養和培訓等途徑,不斷提高專業課和實訓教師的技能水平,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到臨床和生產一線進行培訓學習等,提升教師職業技能。
再次,針對學校不同專業的特點和技能要求,開展與專業對口的技能鑒定項目。設立在我校的國家第73職業技能鑒定所可開展保健按摩師、保健刮痧師、中藥炮制與配制工、中藥調劑員、中藥材種植員、中藥檢驗工、護理員、緊急救助員等26個工種的初、中、高級職業技能鑒定。其中,針推、中醫專業學生可開展保健按摩師、保健刮痧師、緊急救助員等培訓和鑒定項目,中醫護理專業學生可進行護理員、養老護理員、保健刮痧師等的培訓和鑒定,藥學專業學生可開展中藥制劑工、中藥調劑員、中藥材種植員、中藥檢驗工、醫藥商品購銷員等的培訓及鑒定項目。從2004年至今,我校已經在全校各專業逐步推行“雙證書”互通制,將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校學歷教育充分結合,實現了職業技能鑒定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銜接。2004年至2014年,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學生達26 343人次,鑒定人數達23 566人次。
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學生就業率由實行“雙證書”人才培養前的80%提高到了現在的90%,特別是針灸推拿、中藥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5%以上,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并且學校還面向社會,在社區和農村積極開展各類醫療衛生崗位培訓,發揮學校服務社會、輻射周邊的影響作用,以“出口”拉動了“入口”,為甘肅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職業技能鑒定的意義在于對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技術水平和職業資格進行科學評價和認證,目前各類行業都存在行業準入資格的考核。因此,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將中醫相關技術類專業納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在其學制內完成相關項目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在此前提下,取得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及就業競爭力。例如,護理專業學生在實習或畢業之后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中醫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取得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等。
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應積極構建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融通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教材體系、校企(院)合作模式和管理體系,并在基礎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以崗位為中心,圍繞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進行職業資格教育,使學生既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滿足工作崗位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還應進一步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種的設置與學校專業設置的調研和分析,結合我校現階段學生的實際及所開設的專業,既重視擴大職業技能鑒定的覆蓋面,又注重職業技能鑒定與相關專業教學對接。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在積極開展社會及中醫藥行業對職業技能鑒定需求調研的前提下,有效設置社會及中醫藥行業需要的職業鑒定工種,面向社會、中醫藥行業、農村、社區積極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建立健全有特色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體系,不斷開創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服務社會、輻射周邊的新局面。
我國職業教育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中職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將職業技能鑒定和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緊密銜接,可以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推進為專業人才培養搭建了平臺,應努力實現雙方的科學發展定位。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雖然機構設置和職能不同,但也應在有效的銜接和互通中達到雙贏的效果。
G630
A
1671-1246(2015)12-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