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龍
(天水市衛生學校,甘肅 天水 741000)
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郭玉龍
(天水市衛生學校,甘肅 天水 741000)
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
護理專業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解剖學作為護理專業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與臨床護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職護理學教材中70%的內容與解剖學相關[1]。筆者認為,目前的中職解剖學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護理專業的特點。因此,為使解剖學教學更好地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且具有熟練臨床護理操作技術的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中職解剖學教師大多是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直接進校從事解剖學教學的,其解剖學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對護理專業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了解甚少,不熟悉護理專業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往往照搬臨床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課,不能將解剖學知識與臨床護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難以突出護理專業解剖學的特點。因此,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
教材是教師授課與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是教學之本。護理專業使用的解剖學教材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各專業的通用教材,基本上是臨床醫學專業系統解剖學教材內容的簡單壓縮。教材內容與護理專業課程間的聯系不夠系統和緊密,未能與護理專業緊密結合,不能充分反映專業特點,很多內容對于護理專業來說偏多、偏深、不實用;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專業性不夠突出,不能為學生學習臨床護理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借助模型、掛圖的傳統理論講授教學方法是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的主要形式,重點在于教師對解剖學知識的講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缺乏了解。這種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出現死記硬背的情況,雖能實現對解剖學知識的短時記憶,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不高,易產生厭學情緒,同時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限制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
受傳統“注重知識傳授、輕視技能培養”教學觀念的影響,解剖學教學理論與實驗課學時分配不合理,且大多數實驗教學以教師演示為主要形式,學生動手機會較少。近幾年,學校招生人數增多,教學資源相對缺乏,更加不能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同時,沒有專門為護理技能教學設計的實驗內容、實驗標本和模型,如涉及穿刺技術的上、下肢淺靜脈標本,各種插管技術的標本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術。因此,無論從實驗課設置、實驗手段、實驗材料上都未能突出“護理”二字,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要培養合格的實用型高素質護理人才,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應加強解剖與護理教研室之間的交流合作,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講座,解剖學教師無課時應深入課堂聽護理教師授課,學習臨床護理知識,以拓寬知識面;寒暑假深入醫院掛職鍛煉,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參與臨床實踐,熟悉護理程序,了解臨床護理新技術、新進展,在實踐中體會解剖學與臨床護理的聯系。另外,利用學校現有的實訓條件,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強化技能訓練,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解剖學教師與基礎護理、內外科護理等相關專業的教師及邀請的教學醫院的臨床護理一線專業人員反復研討,深入把握與臨床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遵循“臨床有用、夠用,適當拓展”的原則設置教學內容。適當刪減和壓縮臨床護理運用較少的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淋巴系統等章節的部分內容,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穿刺、注射、插管、急救等技術的相關解剖學內容;調整教學內容講授的側重點,如在運動系統肌肉內容的教學中,詳細講解常選的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特點、最佳操作部位的選擇等。通過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專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讓學生在掌握人體系統解剖結構的同時也掌握與臨床護理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知識,從而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提供了必需的基礎知識,奠定了專業課學習的基礎[2]。
解剖教研室全體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等方式,互相交流,并外出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依據,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應用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如講血管的走行時,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假設慢性膽囊炎患者需要靜脈輸液,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藥物經手背的淺靜脈輸入人體后是如何到達膽囊的。學生結合書本、圖譜等先自行尋找答案,最后教師結合講授內容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由被動聽講轉為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學科,名詞多、方位描述多,難以記憶,傳統的口授、板書、掛圖等教學手段易使學生厭倦而影響學習效果。國外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形式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同時運用視覺、聽覺則可記憶知識的65%[3]。因此,在解剖學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利用圖片、動畫和三維圖像,并與聲音、文字充分融合,把解剖學的形態變化具體、形象、動態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刺激下,強化感官認識,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解剖教研室應編寫護理專業解剖學實訓指導校本教材,增加實驗教學時數,學校也應加大投入,設計和制作適應護理專業教學的解剖學標本和模型。教師改變傳統的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式,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尸體標本、模型,學生通過親身觀察、觸摸標本和相互觀察、觸摸骨性標志來辨清結構,重點掌握與護理操作密切相關的解剖學結構和知識。同時,增加模擬臨床護理操作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突出實用性,如為使學生掌握臀肌注射的最佳位置、進針的最適深度和角度,讓學生在尸體標本上根據體表標志選定注射部位并模擬臨床臀肌注射,然后觀察進針深度、角度及針頭與周圍神經和血管的關系,從而提高操作的準確性、減少盲目性,為學生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解剖學閉卷考試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考核,評價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缺乏實踐技能考核這一關鍵環節,難以真實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用綜合評價方式,平時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及實訓報告占20%,期末理論考試占50%,實踐技能考核占30%,全面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操作技能、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實踐技能考核以學生必須掌握的解剖形態結構、體表骨性標志以及護理操作結構定位為內容設置試題卡,學生現場隨機抽題后,通過在尸體標本上準確辨認、活體觸摸等方式完成題目要求的內容,教師當場評定成績。這種綜合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和評價,能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調動學生觀察標本、模型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應通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手段,緊緊圍繞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遵循教學規律,突出和強調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解剖學教學真正體現護理特色,為培養操作技能強、職業素質高的實用型護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劉濤,蔣華.護理解剖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探討[J].全科護理,2010,8(3):740.
[2]唐祺,趙詠梅,盧慧.淺談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7,15(3):56-57.
[3]朱忠鋒,張生芳.多媒體技術在高校體育專業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47-49.
G420
A
1671-1246(2015)12-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