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學者點評:
投入產出分析法:經濟學說史上思想傳承的典范
●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今天,對產業結構的研究和分析都繞不開產業關聯問題,即產業間的在經濟技術上的數量關系。求解產業間數量關系的最有效方法是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和分析,并利用投入產出表進行產業分析、產業波及效果分析、產業政策模擬。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應用的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的主要完成者就是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華西里·里昂惕夫。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社會總勞動必須按照客觀的比例要求分配到各行各業中,各產業所獲得的勞動投入量(包括物化勞動量和活勞動量)如果恰好與這一客觀比例要求相吻合,那么這樣的投入量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果實際投入到某一產業的平均意義上勞動時間少于其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社會產品就會出現短缺,否則就會過剩。理解這一思想是容易的,但實際上各種產業間的復雜關系使得各產業最終產出應該是多少,各產業應分得多少勞動時間、什么性質的勞動時間成為經濟活動中的難題。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里昂惕夫等人致力研究的投入產出法,目的是要揭示各產業投入與產出間的相互關系。任何一個產業既要向社會提供最終產品,滿足社會最終需求,又要為其他產業提供投入品,滿足各產業對投入品的中間需求。如電力部門要給居民生活供電,還要向鋼鐵、汽車、食品、服裝等無數產業部門供電。不僅如此,一個產業對電不僅有“直接消耗”,如可以計算鋼廠生產一噸鋼要直接消耗多少度電;這個產業對電還有“間接消耗”,如生產鋼需要消耗鐵礦石和焦炭,生產鐵礦石和焦炭又要消耗電,這構成了鋼鐵部門對電的“間接消耗”,依此類推,這樣的間接消耗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理論上,只有真正弄清楚社會對一個產業的最終需求和包括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在內的中間需求,才能把握某一產業的合理規模以及應分配的勞動量。這是從產品用途上理解投入產出的平衡關系。
從一個產業對其他產業生產的產品的消耗上看,別的產業又成為這一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產鋼鐵需要礦業部門提供礦石和焦炭等原材料,需要電力部門提供動力,需要機械部門提供設備……這又是從投入角度來反映投入產出平衡關系。
投入產出表就是在掌握大量的投入產出數據的基礎上,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來源和產出去向列成矩陣,揭示出各部門在數量上的經濟技術聯系、各部門給社會提供的最終消費和使用的產品量以及各部門的凈產出水平。
從投入產出表中,我們能發現產業間比例關系、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積累率和消費率等基本指標,還能進一步計算出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等,這些指標能讓人們了解各產業間的關聯關系和依存度,明確各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是產業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政策模擬、預測和編制國民經濟計劃等。
投入產出分析作為經濟學特別是產業經濟學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這一成果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投入產出分析法非常明顯地體現了經濟學上思想傳承的重要性。早在17世紀,魁奈發表的經濟表就用圖表來反映國民經濟結構,實際上也是進入產業關聯的分析,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表為投入產出分析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和前蘇聯學者所做的物質平衡系統更是對里昂惕夫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上世紀初瓦爾拉的一般均衡分析也對里昂惕夫的研究很有幫助。里昂惕夫之后,投入產出分析法也在不斷發展,特別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為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原理上,現代投入產出法更多地用于動態分析并用于產業優化分析,方法上,投入產出模型、編制方法和手段也得到很多改進。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