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杰,王洪濤,許三林,何 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三級能力、二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許 杰,王洪濤,許三林,何 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按照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實踐“三級能力、二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相應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取得顯著成效。
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三級能力;二元循環
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15年,經濟或教育發達地區的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專科以上學歷,經濟或教育中等發達地區的部分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專科以上學歷。”根據湖北省基層醫療事業發展實際情況,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要。依據學校辦學經驗和優勢,探究基于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崗位需求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增強專業活力,提高學生就業率成為一種需要。
目前全國高職高專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大多采用“1+1+1三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即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臨床實習三段。根據臨床工作特點,將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期一年,以校內學習為主,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由校內專任教師授課,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第二階段:為期一年,以校內學習為主,完成臨床專業課程(包括專業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穿插臨床見習,由附屬醫院臨床經驗豐富且教學能力較強的專家授課。
第三階段:為期一年,為臨床實習階段,學生進入縣級以上教學醫院實習,在指導教師帶領下,進行工作實踐,積累臨床經驗,形成工作能力。
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優點,但由于各教學環節聯系不緊密,特別是臨床理論知識學習與實習間隔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脫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弊端,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工作,從而影響實習質量。學生在學習臨床專業課和實習時,往往會把基礎課學到的知識擱在一旁,導致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
我校按照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標準,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實踐“三級能力、二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三級能力”是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基礎技能、專項技能和綜合技能。在能力培養過程中,融入職業素質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要求,符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從低級到高級的職業成長規律,符合醫學人才培養特點。“二元循環”是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學校—醫院兩個教學環境中完成,實現校內教室、實訓室與校外醫院、社區循環。教學工作由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臨床一線兼職教師共同完成,技能訓練通過模擬教學實訓與床邊教學完成。二元循環符合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符合高職高專“做中學、學中做、做學合一”的人才培養規律。
2.1 具體做法
基礎技能訓練,通過校內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校內實訓基地基本能力培訓與教學醫院職業意識培養、職業道德教育、觀摩實訓結合進行校—院循環,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對未來工作崗位有初步認識,盡早了解醫生職業行為規范、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專項技能訓練,通過校內專業知識和教學醫院床邊(現場)教學循環,校內實訓基地仿真模擬訓練與教學醫院床邊示范教學循環,學生先在實訓基地進行臨床技能模擬訓練,然后在醫院進行床邊學習。通過邊學習專業技術理論知識邊進行臨床實踐能力訓練,將課堂學習內容靈活運用于臨床醫療活動中。通過以上教、學、做一體化的學習、訓練,將理論知識滲透到實踐能力訓練中。
綜合技能訓練,指校外實訓基地各科室實習教學與校內實訓基地健康教育(如SimMan綜合模擬人實訓、CCS計算機模擬病例等)實訓循環。學生進入教學醫院實習后,在指導教師帶領下,進行工作實踐,積累臨床經驗,形成工作能力。教學醫院由臨床培訓基地(原則上為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和基層實踐基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臨床培訓基地主要培養學生的常見病和健康問題的診療技能,在基層實踐基地學習不少于一個月,主要培養學生開展預防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特殊人群保健及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能力。畢業前一個月,學生返校接受技能強化訓練,包括SimMan綜合模擬人實訓、CCS計算機模擬病例實訓、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培訓及客觀結構化考核。
2.2 特色
兩個早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社區。在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中,通常學生要到二年級才開始接觸專業,三年級才接觸病人,不符合醫學教學規律。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借鑒國內外經驗,在一年級即開設臨床醫學導論課,穿插醫院和社區見習,使學生盡快了解本專業基本情況與能力要求。早期接觸臨床是一種新的醫學教育模式,是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1]。學生早接觸社區,早接觸臨床,有利于鞏固專業思想,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避免與專業學習脫節。
一個真實:以真實的醫院工作環境或模擬真實的實訓基地為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反復接觸、多接觸臨床、接觸病人,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融合。讓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環境的統一,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為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由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組建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對醫療行業深入調查研究后,圍繞行業需求及任職資格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圍繞職業能力,制定課程標準;圍繞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構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的新課程體系,將人文關懷意識、職業能力培養貫穿到整個課程體系中;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學環境,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職業能力、素質培養,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教材,實施優質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構建多方位的教學評價體系。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由素質教育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課程模塊、臨床綜合技能模塊組成,分公共領域、醫學人文領域、醫學基礎學習領域、基本技能領域、專項技能領域、拓展學習領域、綜合技能學習領域7個學習領域,以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實際工作任務為主線,以臨床病例(教學病例)為載體,通過校—院循環、模擬—真實循環,實現對學生基礎技能、專項技能和綜合技能的培養。
4.1 教學模式創新
依據“三級能力”要求,提出“一個主線、兩個真實、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一個主線”,即以醫生職業工作過程為主線;“兩個真實”,即以模擬真實和臨床真實為手段,以模擬病房、醫院現場為依托;“三位一體”,即以醫生職業典型工作任務為驅動,將知識、技能和素質培養有機融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4.2 教學方法改革
在以“一個主線、兩個真實、三位一體”為特征的專業教學模式下,根據不同課程特點,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嘗試啟發式、案例式、虛擬式、研究式、總結式等教學方法,精講多練。如在內科學、兒科學理論教學中,開展“以病例診療為先導,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授課時,教師通過對具體疾病診斷、治療的介紹以及適當的師生討論,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明確診療思路,提高臨床思維和診療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性。積極探索具有醫學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方法——仿真情景模擬教學法。依托臨床教學基地,借助多種手段,采用“理論與技能示范教學—初次模擬訓練—分析總結—再次模型訓練—進入臨床實際操作”教學模式,通過反復訓練,幫助學生在接觸真實病人之前掌握規范、熟練的醫療技術,以彌補學生臨床實踐機會少的不足,其優點是有與臨床相似的醫療環境而無醫療風險[2]。借助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室,使學生早期了解醫院,了解醫生職業,了解醫療輔助設備的使用管理方法等。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借助臨床教學模型進行臨床技能強化訓練。如利用外科實驗室開展動物外科手術實驗,幫助學生了解手術過程,學習術前術后處理、外科無菌技術、切開縫合技術、傷口處理等外科基本操作。臨床實訓基地建立標準化病人(SP)隊伍,在診斷學問診教學、內科與兒科見習教學、實習資格多站考試中合理運用SP。模擬教學有效解決了在真實環境下開展臨床教學存在醫療風險高、病人資源不足、操作一過性無法重復的問題。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我們將學生和教師的角色轉換為下級醫生與上級醫生的角色,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示范和評價,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改革目標。
5.1 創新并實踐“三級能力、二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高職生的認知規律和臨床工作特點,確定學習階段和學習項目。按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要求和學生特點,創新并實踐“三級能力、二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以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校內教室、實訓室與校外醫院、社區反復循環,將學校教學過程和醫院工作過程緊密結合。隨著教學的深入,采用逐步深入的課程模塊,實現職業態度、溝通與診斷技能、基本操作技術和臨床思維、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
5.2 關注醫學生全面發展,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當今醫學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醫學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逐漸融合[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的人文屬性更加凸顯,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醫學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培養高素質、符合21世紀社會發展要求的醫學人才,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構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在現代醫療環境中,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包括醫患關系、醫療與社會的關系及如何成為合格醫生等方面內容。為此,我校加大了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的融合力度,在課程設置、學習要求等方面體現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教育的相互滲透,開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規等必修課,人際溝通、藝術欣賞等選修課,使學生系統掌握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具有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角度處理臨床問題的思維方式與習慣,填補醫學技術與人文實踐結合課程的空白。此外,我校還通過專題講座、黨團活動、文體活動、送醫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為社會提供不僅有合理知識結構,而且有健全人格的醫療人才。
5.3 加強課程間融合與滲透,避免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脫節
為避免教學內容繁多、陳舊及過多重復等缺點,在實施新的人才培養計劃過程中,我們重構了學科知識體系,調整了教學內容。通過基礎階段課程融合、早期接觸臨床知識,臨床階段再回歸基礎,反復循環,實現基礎醫學知識之間、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之間的滲透,有效避免了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脫節。同時,通過臨床見習、床邊教學、實習前后臨床技能強化訓練,突出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5.4 教學改革成效顯著、成果突出
通過構建“三級能力”課程體系,完成了10門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和學習情境設計,先后建成了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兩門省級精品課程和兩門醫學類教指委精品課程,7門院級精品課程,編寫工學結合教材14部,參加說課比賽獲省級二等獎一項、校級二等獎兩項,成功申報全國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承擔“3+2”三年制專科臨床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研究。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已通過省級改革試點專業驗收,成為省級重點專業;同時建成一個省級校內實訓基地和一個省級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使得臨床醫學專業在全省醫學專業建設方面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1]張鳳,喬宇琪.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71-72.
[2]汪芝碧,黃雪玲.仿真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0(19):2684-2685.
[3]孫英梅,巖磊.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7):414-415.
G710
A
1671-1246(2015)13-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