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彭瑞嘉,丁海軍,鄭 雪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中藥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楊 揚,彭瑞嘉,丁海軍,鄭 雪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中職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中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之舉。本文就我校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的建議。
中藥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重慶師范大學某專家報告指出,校企合作模式是解決企業用工、學校招生、學以致用的有效途徑,實現“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1]。工學結合就是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完善各項制度。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的通知》,中藥專業劃分為兩個方向:中藥調劑、中藥購銷,對應崗位為中藥士、中藥調劑員、中藥購銷員、中藥檢驗工[2]。自2007年以來,我校在與省內企業合作較為成功的基礎上,增加了與省外企業的合作,共同培養中藥專業人才。筆者將校企合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此提出,并提出建議供大家參考指正。
1.1 人才培養目標與中醫藥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我校屬于第三批國家示范校建設學校,學校領導精心組織專門調研小組對省內外醫藥生產企業和營銷企業進行全面調研,發現目前中職學校中藥專業教學存在以下問題:(1)與社會對中藥炮制、中藥制劑、中藥調劑及營銷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2)對學生的培養偏重數量需求,忽視質量需求。(3)重視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4)培養目標沒有明確定位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5)培養模式沒有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要求。上述問題說明當前中藥職業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主要是與醫藥企業進行合作的意識及力度遠遠不夠。
1.2 教學基地建設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1)隨著人們用藥安全意識加強及醫患矛盾升級,藥品生產與經營企業從維護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偏向于使用操作技術嫻熟的工作人員,致使學生動手機會大大減少。(2)招生規模擴大,導致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學生動手機會減少的現象愈發嚴重,人才培養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1.3 中藥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中藥專業炮制、制劑、調劑以及營銷課程都屬于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突出實踐教學是當前中藥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中藥專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現象。(1)企業量產的制藥設備不可能支持小劑量的中藥專業實驗教學,導致中藥專業實驗課開設率較低。(2)中藥制劑仿真模擬實訓基地與實際工作環境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2.1 建立培訓基地
按照企業對中藥人才的要求,成立“冠名班”,充分發揮企業行為具體化、動手操作多和實踐性強等特點,以保證培養的中藥人才具有良好的社會適用性。培訓基地建設可按如下思路進行: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使中藥專業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實踐力度,調整和完善實訓內容,將中藥專業實訓內容細化、模塊化、步驟化和系列化。
2.2 探索新教學模式
將傳統兩段式中職中藥專業培養模式變為三段式(即“1.5+1+0.5”)人才培養模式。在時間安排上:實施3年中職教育,一年半在學校完成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職業基礎課學習,一年在企業進行職業技能課學習及見習、實習,最后半年回到學校再學習,從而達到理論上的升華;最后半年的回校學習是組織輔導,查缺補漏,幫助學生準備初級中藥士資格考試。在教學方式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先理論后實踐”教學模式為“邊理論邊實踐”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將理論、見習及頂崗實習融為一體;同時借鑒校企合作成功經驗,進一步指導中藥專業教學改革,使教學更符合企業需求,使中藥專業學生在畢業后能縮短適應時間,迅速進入職業角色,勝任相應工作。
3.1 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由學校、企業和行業學會3方面人員組成,由學校主導,企業和行業學會參與,聘請資深中藥專家作為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共同制定培養計劃、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中充分聽取企業意見,針對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有的放矢,從而更符合中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
3.2 師資隊伍建設
(1)學校專業課教師定期到企業進修學習,提高業務實踐能力。(2)企業可選擇工作經驗豐富、理論基礎扎實、教學能力較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教學工作。(3)邀請企業行家里手到學校交流經驗,講授行業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4)定期進行教學培訓,召開經驗交流會,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
3.3 實訓基地建設
(1)校企雙方共同負責實訓基地建設,企業提供學生見習、實習場所,學校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資源,如多媒體教學設施、中藥炮制標本、各種傳統教學用具等。(2)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保障實訓基地正常運行。
3.4 學生管理
學生課程學習和日常生活由校企雙方共同管理,制定相應管理制度。企業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管理與輔導,學校派若干名中藥專業教師進駐企業,負責指導教學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3.5 效果評價
學校與企業共同組成評價小組,制定中藥專業不同培養方向教學質量考核體系及評價標準。實習結束后由雙方對學生進行考核,將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充分結合,檢驗學生綜合素質。
以上5點反映出了3方面的建設,即激勵機制建設、運行機制建設和保障機制建設。通過初步探索實踐,工學結合“冠名班”學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其他班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該班學生能更快適應角色變化,工作主動,能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明顯強于其他班學生。
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對中藥專業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中藥營銷、調劑、加工炮制方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中藥專業課程是應用型、實踐型學科,實踐教育至關重要。校企結合就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無縫對接。
我校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需進一步完善。我們將跟蹤畢業生在企業的實際工作情況,及時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和商討解決方案,不斷改進;同時根據行業崗位能力要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1]李菁瑩.現代學徒制“新余試點”看上去很美[J].中國青年報,2011(8):29.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的通知(2010年修訂)》[S].2010.
G420
A
1671-1246(2015)13-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