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光,尹 瑋,楊艷梅,張海峰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1)
在基礎醫學眾多分支學科中,病理學是一門與臨床關系最為密切的學科,其具有的基礎性和臨床應用性的雙重特性異常突出[1]。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的一門形態學學科,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育目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的臨床護理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相關工作,而非疾病的病理診斷[2]。護理專業學生只有學好病理學,對人體復雜的生命現象有正確、深刻、系統的認識,才能做好臨床護理工作。如何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制定相應的臨床護理措施,是本課程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嘗試在病理學教學中結合臨床護理專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將所學的病理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工作緊密結合,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
在思想上強化病理學與護理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把病理學教學定位在為專業課教學服務,為學生將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首先,學習病理學知識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護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疾病的陽性癥狀與體征發生改變時,可以用病理學知識去理解、認識病情變化的本質和演變規律[3]。例如對患者痰液的觀察:泡沫狀痰——提示肺泡腔內有水腫液,粉紅色泡沫狀痰——提示肺水腫液內有少量紅細胞,白色泡沫狀痰——提示支氣管腺體增生、肥大、黏液化。其次,學習病理學知識能了解疾病發生的機制,可以有效避免某些病變的發生。例如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護理中應指導和幫助其加強被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褥瘡發生和血栓形成(或栓塞)。
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護理專業學生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寬、素質高等特點,教學中應以應用為主,突出病理學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4]。通過對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內容和后續課的關系以及臨床應用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護理專業人員認為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病理聯系、疾病轉歸等病理學內容對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幫助較大,最具適用性。因而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應偏重于具有適用性的病理學知識。如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發熱、缺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病理過程的講解,結合臨床常見病例進行分析討論,可加深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
高職高專病理學包括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兩部分內容。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側重點,前者側重于研究病理過程中的形態結構變化,后者側重于機能代謝的變化[5]。某種疾病或病理過程,同時存在機能、代謝和形態的變化,因此需將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如血液循環障礙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病理解剖學中主要介紹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包括充血和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而休克、DIC則是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為使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并將機能、代謝和形態變化有機結合,需合理調配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把DIC安排在血栓形成之后講授,然后再講授休克。這樣既便于學生對病變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對疾病的全面認識。
將基礎護理滲透到病理學教學中,變知識學習為知識應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同時使學生盡早了解護理知識。例如,在講完血栓形成的條件后,提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預防血栓形成?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臨床上應避免反復在同一部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栓形成;同樣,對于長期臥床或手術后的患者,應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再如,在講解高血壓病時,因其發病因素較多(如高鈉飲食、長期高度精神緊張、肥胖等),可聯系到高血壓病患者的護理,叮囑患者除口服降壓藥外,還應進行非藥物治療(如提醒患者調整飲食,遇到壓力時深呼吸,控制體重等),幫助患者控制血壓。
近幾年在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基礎知識與臨床護理之間的聯系,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病理學教學中,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臨床護理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靈活掌握和應用病理學知識,成為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才。
[1]劉瑜,劉國貞,宋愛利,等.病理學實驗教學新理念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S2):1-3.
[2]劉安麗,譚洪文,張海燕.以職業能力為指導的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10,9(6):777-781.
[3]張桂紅,潘承恩.突出護理專業特點 做好病理學因材施教[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5):153-155.
[4]楊亮.病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和研究[J].甘肅科技縱橫,2014,43(1):74-75.
[5]高鳳蘭,崔茂香.病理學[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