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淺析財政柔性執法的必要性及其實現路徑
●李 博
《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意見》要求,創新行政執法方式,堅持教育指導為先,全面推行全程說理式執法、行政監管勸勉等柔性執法方式。財政柔性執法可以優化執法環境,提升財政部門的公信力,削減執法阻力,有效防控執法風險。財政柔性執法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踐行執法為民宗旨的本質要求。一方面要厘清為誰執法的問題。財政執法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財政執法人員要強化憲法意識,深刻認識執法“為了誰、依靠誰”,在內心強化執法為民的理念,在執法行為上更多地體現民主、溝通,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廣泛爭取支持,營造良好的財政執法環境。另一方面要厘清怎樣執法的問題。財政執法人員應當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本位主義、特權思想,弘揚現代法治文明和人文主義精神,切實踐行執法為民宗旨。
二是在社會轉型期構建和諧財政的現實需要。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利益訴求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行政執法行為常常牽涉到復雜的利益紛爭,干群矛盾日益尖銳,行政執法風險愈來愈大,一旦處置不當就有發生嚴重沖突的可能,而基層執法人員首當其沖,處于各種矛盾焦點風暴的中心。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財政執法風險隱蔽性更強、影響面更廣、控制難度更大,剛性執法模式滿足不了當前行政管理形勢。依法推行財政柔性執法,有助于優化財政執法環境,減少執法阻力,對于構建和諧財政不可或缺。
三是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必然趨勢。財政執法要遵循合法、合理兩個基本原則。《行政強制法》第六條中“實施行政強制,應當堅持教育與強制相結合”、《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中“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為推進財政柔性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通過教育等柔性執法方式,獲得行政相對人對執法工作的認可和理解,從而自覺履行相應義務,這樣有利于實現執法目的,又能達到社會效果,合法又合理,是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的財政柔性執法理念尚未樹立,柔性執法與依法行政之間銜接還存在不暢情形,柔性執法制度體系還未規范,也無完善的績效監督考核機制等等。基于此,本文探索了財政柔性執法的實現路徑:
一是轉變執法理念,推動財政執法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要強化服務管理理念,破除傳統“嚴管重罰”的執法思想,以“責任本位”取代“權力本位”,由“執法+管理”的強勢角色向 “平等+服務”的平等角色轉變,通過自我設限防止行政權力濫用,充分尊重行政相對人,并切實保障其權利。要求財政執法人員除了深入鉆研財政業務外,還要通過全程說理式執法、執法事項提示、輕微問題告誡、突出問題約談、重大案件回訪等多種方式、手段引導。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推動財政柔性執法的長效化。應當密切圍繞建設法治財政的這一主題,對當前的財政執法實踐進行總結歸納,推動制定完善財政柔性執法操作指南,作用于執法實踐。
三是堅持依法行政,推動財政柔性執法的規范化。財政柔性執法要在“依法行政”原則下進行,正確區分主觀故意與過失疏漏、嚴重違法與輕度違規、屢查屢犯與首次違規等情形,做到嚴之得當、寬之有度、罰過相當、寬嚴相濟。應當對行政執法權的行使主體、條件、程序、種類、幅度等要素作出具體、明確規定,減少行政執法裁量空間;對存在裁量空間的行政執法權,要分類分項細化、量化裁量標準,全面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相應的柔性執法方式。同時,依托相關服務平臺,密切關注和回應行政相對人的訴求,不斷暢通和拓展信息反饋的渠道。
四是加強監督考核,推動財政柔性執法的落實。行政執法機構掌握著國家公權力,對比之下,行政相對人明顯處于能力、信息和資源不對等的弱勢地位,因此,應將“控權力、保權利”放在突出的位置,對執法機構的執法權加以控制和監督。應當依法設計財政柔性執法監督績效考核指標,定期不定期進行監督考核,同時結合外部監督力量,綜合評定,以促進財政柔性執法的落實。■
(作者單位:四川省財政廳)
(本欄目責任編輯:王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