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的改革方向
股市漲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干預。政府的職責是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股市長期穩定發展,防止發生大面積恐慌。前段時間,中國股市出現了異常波動,這主要是由于前期上漲過高過快以及國際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引起的。為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遏制了股市的恐慌情緒,避免了一次系統性風險。境外成熟市場也采取過類似做法。在綜合采取多種穩定措施后,市場已經進入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階段。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的改革方向,不會因為這次股市波動而改變。
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中國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的韌性好、潛力大,有巨大的回旋余地,中國還有比較充裕的外匯儲備。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加快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促進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使中國經濟沿著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前進。
史耀斌(財政部副部長):
近期股市波動不影響中國經濟大局
盡管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近期金融市場出現波動,但這些只是階段性現象,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大局,也不會影響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大方向。目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工業,就業形勢良好。下一步,中國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動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能,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健康增長,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機遇。
李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在形成
我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來看,發展空間都十分巨大,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在形成。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觀察:一是推動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結構升級蘊藏著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對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住宅建設、環境治理設施等提出更多的新需求,進而形成龐大的投資需求;三是推動區域由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轉變將帶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四是中高收入階層的擴大蘊含著巨大的消費需求;五是新一輪對外開放將為中國發展潛力的釋放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張喜武(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央企改革方案四個特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總體要求到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提出國企改革目標和舉措。央企改革方案有四個特點:一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精準性,堅持改革奔著問題去,有什么問題,就改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改什么問題。二是更加注重改革的規范性,先定規則再改革,依法有據搞改革。三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形成“1+N”文件體系,強化改革措施之間的協同配合。四是更加注重改革的公開性,堅持公開透明,國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過程能夠公開的都要公開,主動地接受監督,絕不能讓國企改革的紅利變成個別人的私利。
李鐵(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趨勢集聚提高資源效率
人口越集中,基礎設施的利用率會越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世界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只有當城市發展到極度擴張的時候才會出現逆城市化的現象,比如北京,北京在向周邊地區發展,因為城市成本已經太高,房價過高,霧霾過重,他們就會去尋找新的價格空間,更好的生態空間。另一個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更多是考慮就業、收入增長。北京、上海提供的機會遠大于其他城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向特大城市集聚,現在仍是趨勢。人口的集聚,對于資源分配只會起到好的作用,資源的利用效率會提高。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
中國最遲在2022年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2015年中國完全有能力保持7%的經濟年增長率,而且在整個“十三五”期間都能保持這個增長比率,我們有望在2020年,最遲2022年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張明(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貨幣政策基調應從審慎轉為適度寬松
由于實體經濟增長疲弱,為防范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大量流動性流入資產市場,造成新的資產價格泡沫,在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同時,一行三會應該加緊協調,實施更加嚴格的宏觀審慎監管。寬松貨幣政策與從嚴審慎監管,是本階段中國較為適合的政策組合。中國需要降息來降低企業實際融資利率,以降準來對沖短期資本外流造成的流動性緊張;但為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降息空間受限,未來一段時間仍料以降準為主。中央財政政策受到地方債問題的掣肘,發力并不充分,這使得宏觀經濟放松的壓力主要集中在央行。
劉偉(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關注中國經濟轉型三大特征
2015年中國經濟發生了新的很微妙的變化,結構轉換出現了三個明顯特征。一個特征是,新常態下,實現中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一系列結構失衡的問題變得更加現實迫切和直接,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正確應對。另一個特征是,通縮背景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色彩越來越濃。其深層原因需要經濟學界深入思考并作出合理解釋。第三個特征是,宏觀政策調整力度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這導致越來越對宏觀調控方式以及一系列制度機制的變革提出訴求。
蘇森·賴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成功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贏
我們希望中國人成功。當中國和美國共同努力,世界更安全和更繁榮。這是事實。但是,成功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贏,也不是犧牲別人走到前面。在本世紀,成功是由你通過有原則的領導聚集的合作伙伴來衡量的。它是發展你的經濟的同時也給每個人平等競爭的機會。它是挖掘所有人的才能,通過擴大而不是縮小他們做貢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