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舟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而社區的治理,則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改革任務,以形成從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到社區治理一體貫通、一脈相承的治理體系。因此,創新社區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對于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在2000年第6期的《人民論壇》上發表的題為“建立大城市現代社區管理新模式”的一文中認為:現代城市是一個大的開放系統, 隨著城市建設和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現代社區管理模式的時候了。現代社區管理應遵循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系統的多功能性和以人為中心等原則,社區管理新模式必須科學有序、先進高效和結構合理,同時要形成相應的軟件系統設計和硬件設施配置。這是因為基層社會管理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城市居民委員會不同程度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現象。在現在的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社區自治的能力還十分薄弱,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不高,社會組織在社區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行政力量在社區管理和服務中處于絕對主導的地位。因此,社區建設從一開始就把改變基層社會管理的行政化傾向、推進街居工作社區化、社區工作社會化作為目標。
創新社區治理,要科學把握社區治理的基本特征。社區治理屬于地域性基層社會治理范疇,即社區治理是對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公共事務和公共行為實施綜合治理,是“塊塊管理”,而非專門治理某一類事務的“條條管理”;社區治理是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屬于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可以直接面對居民群眾,零距離了解社情民意和群眾需求;社區治理是行政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治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共治”屬性,表現在日臻成熟的社區共治新格局中,社區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基層政府管理服務發揮主導作用,社區群眾性自治發揮主體作用,社區成員廣泛有序參與發揮基礎性作用。
同時,要加快推進創新社區治理的重點任務。如推動社區自治。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官治都只到縣一級,基層單位鄉里并不是政府行政權力的一級組織,而是靠民治維持秩序。社區自治,將社區居民聚合成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形成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社會基礎。再如,培育有意義的公民參與。當前很多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要么不參與,要么只是象征性的參與,而有意義的參與,要求居民不再是自利的個體,而是能夠承擔公共責任。有意義的公民參與意味著持續的社會改良,社區居民在參與過程中可以辨別正當利益訴求和非正當利益訴求,學會自我約束和彼此妥協,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最終推動社區善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