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赟(江蘇省中醫院神經外科,南京 210029)
?
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內血腫患者預后的影響
張 赟(江蘇省中醫院神經外科,南京 210029)
目的 研究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內血腫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70例急性腦內血腫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使用Barthel指數評分和FMA評分法評價2組治療后機體功能恢復情況,并比較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Barthel指數得分和FMA得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研究組機體功能恢復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急性腦內血腫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狀況,優化護患關系。
腦內血腫; 綜合性護理干預; 預后; 護理滿意度
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外傷造成的顱腦損傷發生率僅次于四肢傷,在全身損傷中高達15%,其中以腦內血腫最為常見[1]。顱腦損傷后,血腫迅速形成,隨著出血繼續,血腫不斷擴大,進而推移、壓迫腦組織,導致顱內壓升高和腦疝形成,從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2]。該病損傷部位特殊、起病急、病情進展快,如不進行及時搶救,可導致嚴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3]。因此,如何迅速控制病情,提高治療效果成為臨床上備受關注的話題。本研究從護理角度出發,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內血腫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診于江蘇省中醫院神經外科的急性腦內血腫患者,共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齡17~75(37.42±3.54)歲;硬膜外血腫17例,硬膜下血腫35例,硬膜外合并硬膜外血腫13例,其他類型5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46例,高處墜落13例,重物砸擊7例,其他4例;就診時,清醒15例、淺昏迷39例、深昏迷16例。將7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2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腫清除以及去骨瓣減壓術。手術選用的是擴大翼點入路。將患者的硬腦膜切開,見顱內高壓現象,應先切開額下回以及顳上回大約2 cm,對患者進行血腫清除操作。手術過程中,注意對患者動脈的各分支進行保護,將患者腦部血腫處腦血池積血徹底清除。2組患者手術均成功,并順利出院。
2.1 護理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案,主要包括,及時搶救患者,做好入院工作,充分進行術前準備,配合進行手術,術后加強觀察,完善日常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工作。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1)做好急救護理:做好入院準備,備全急救物品和藥物,如氧氣裝置、呼吸機、吸引器等,藥物有利尿劑、甘露醇、呼吸興奮劑、止血藥、強心藥等。患者入院后,清理呼吸道,迅速給其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和管道,煩躁不安者予以約束。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意識、瞳孔、肢體活動等,及時發現病情改變,配合醫生進行搶救。2)整體護理:①做好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工作。術前護理:在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同時,給患者進行充分術前準備,如標本采集、術前檢查、手術備皮、術前用藥等,完成后,協助手術室人員將其送往手術室。術中護理:給患者安置合適體位,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注意觀察麻醉指征,保證麻醉順利進行。手術中協助術者進行手術,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改變,手術完成后,將患者送至病房,做好交接工作。術后護理:監測患者病情動態改變過,做好管道管理工總,遵醫囑用藥治療,積極預防并發癥。②注重身心兼護,加強心理護理。入院時,安慰家屬和意識較為清醒的患者,緩解其焦慮、緊張情緒。術前對手術知識進行講解,并多列舉成功恢復案例,增加治療信心。術后患者意識逐漸好轉,部分患者會出現偏癱、失語等癥狀,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安慰、勸導患者,并和其家屬進行溝通,共同給予情感支持,防止患者因過度悲觀、情緒激動導致再出血的發生。3)細節護理:此類患者病情變化快,病情重,極易發生危險。在護理患者時,應關注每一個護理細節。觀察患者病情時,在監測生命體征的同時,注意觀察瞳孔、意識改變,將觀察動態化、細致化。術后,加強巡視,查看引流液顏色、量、性質,拔管時,掌握好拔管指征。和患者溝通時,注意捕捉患者心理反應,從而給予針對性護理方案。4)舒適護理:患者由于疾病影響、手術刺激等,患者舒適度明顯下降,不利于患者情緒穩定和疾病恢復。病室保持清潔、安靜、溫濕度適宜,病室色調柔和,增加溫馨感。患者由于行動不便,因此物品擺放合理,方便其取用。定期給患者更換衣物,做好清潔工作,教會家屬按摩方法,促進血液循環。5)疼痛護理:疼痛不但對患者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刺激機體分泌膽堿、色氨等物質,對患者血壓、脈搏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給予患者及時、有效、合理止痛方案尤為重要。在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基礎上,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同時聯合非藥物止痛方案,如播放舒緩音樂、針灸、穴位按摩、耳穴埋籽等進行止痛,降低止痛藥物的副作用。5)預見性護理:通過全面分析疾病類型和治療方案,查找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從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預防疾病發生。①顱內感染:主要通過規范無菌操作,正確處理手術創面進行預防。在此基礎上,加強觀察,一旦出現躁動不安、引流液顏色渾濁,及時報告醫生。②腦內再次出血:分析再出血原因,如定位不準、抽吸過快、情緒激動、肝功能受損等,根據以上原因制定針對性方案,如保持情緒穩定,限制抽吸壓力、維持術后血壓在稍高水平。③癲癇發作:腦內出血導致腦組織缺氧,過度水腫等均可造成神經元異常放電。護理中應加強觀察,及時給患者吸氧,盡早解除水腫,必要時應用抗癲癇藥物。
2.2 觀察指標及評價
根據2組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狀況進行效果評價。生活自理能力和肢體活動能力通過Barthel指數評分和FMA評分法進行評價,分數越高,機體恢復狀況越好。
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2組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狀況
研究組患者Barthel得分和FMA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狀況 分
3.2 2組患者滿意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滿意率為94.3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13%(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滿意程度率比較
急性顱內血腫是指由于外傷導致顱內出血,隨著出血加重,血腫迅速形成,并在72 h內造成顱內壓升高或者腦疝形成[4]。按血腫部位,通常將顱內血腫分為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不同類型患者臨床表現不同[5]。硬膜外血腫患者由于腦實質受損較輕,患者2次昏迷之間會伴隨清醒期;硬膜下血腫則昏迷發生快,持續時間長,顱內壓升高出現較快;腦內血腫患者腦實質受損嚴重,昏迷逐漸由淺變深,血腫易壓迫重要功能部位,預后狀況差[6]。不同血腫類型救治方法也不盡相同。又加之該病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復雜、預后差等特點,成為外傷致死率較高原因之一。隨著生物-醫學-心理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性化護理的發展,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不再單純局限于控制病情,而對疾病預防、生存質量也同樣提出了要求。綜合護理措施作為一種全面性、綜合性護理方案,不單純關注患者生理健康,同時關注患者心理狀態;不僅僅是對癥施護,而將患者作為一個整體,對潛在的疾病或健康問題進行深層次挖掘、預防,對整個治療過程進行銜接,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從外到內、從淺到深、從頭到尾的動態化的護理干預。
在本研究中,通過綜合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Barthel和FMA得分增至(57.14±7.42)和(59.49±6.59),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4.37%比78.13%,P<0.05),這都充分體現了該種護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此外,在研究開始前,本課題成員就護理人員對綜合護理相關知識了解掌握程度進行了全面針對性分析,并根據調研結果制定了護理人員培訓方案。通過急性顱內出血相關知識以及綜合護理措施內容的講解,使其對顱內血腫護理方案有了新的認識,業務水平也得到一定提升,為患者接受到更合理、規范的護理方案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本研究取得顯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之,對急性腦內血腫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狀況,優化護患關系。
[1] 趙莉,顧建秀.心理護理在顱內血腫清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7):113-114.
[2] 黃建嫦,馬珊,練曉文,等.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早期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旬版,2010,26(6):40-41.
[3] 易漢娥.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6):374-375.
[4] 田華平,朱永梅.高血壓腦出血碎吸術病人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33):3080-3081.
[5] 曾木好,何艷紅,李敏英,等.急性顱內血腫患者手術前后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5):90-91.
[6] 馬小強,張迪武.急性顱內血腫并雙側瞳孔散大病人的救治體會[J].中外醫療,2011,29(29):23-24.
(責任編輯:羅芳)
2014-11-07
R473.5
A
1009-8194(2015)06-0088-02
10.13764/j.cnki.lcsy.2015.0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