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摘要:傳統對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后聚集地,不少文物保護、博物館學、建筑規劃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都先后投入到傳統村落的保護工怍中,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貢獻和缺失,需要總結經驗教訓,取長補短綜合運用系統論及系統規劃論、自組織、島嶼生物地理學、文化結構學、生態博物館等理論和方法解決傳統村落存在的問題,以使這些體現文化多樣性的鄉村文化景觀能夠長久保存下去。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保護方法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傳統村落曾經是最邊緣化的一部分。文物管理機構關注村落中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個別建筑物、構筑物或石刻等物,文化管理機構關心村落中“非物質”的文化事項,住建等部門從是否具有歷史文化的聲譽而給個別村落授予“歷史文化名村”的榮譽,旅游部門關心哪些村落能帶來旅游收益而忽視保護。傳統村落在這樣一種尷尬的處境中,迅速在現代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中減少甚至成片消失,中國傳統文化最后的聚集地——傳統村落正在步歷史城鎮的后塵面臨瓦解的危險。筆者在《中國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芻議之一》一文中曾經指出,中國傳統村落普遍面臨著社區組織能力喪失、鄉村政權管控能力降低、城鄉間貧富差距增大、農村的土地權屬僵化、鄉村文化面貌趨于雷同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少學者都已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了,并針對其中一些問題提出了保護傳統村落、繼承傳統文化的一些思路,有的學者甚至已經開始了諸如編制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規劃、維護傳統村落風貌并改善人居品質的實踐。然而,目前我們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實踐,失敗的教訓遠多于成功的經驗??偨Y這些經驗教訓,尋求保護與利用的理論方法,是我們從事傳統村落保護的學者應當關注的問題。
一、傳統村落保護的參與學科
目前在我國,積極投入到鄉村保護實踐的,除了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研究者外,還有文物保護、博物館學、建筑和規劃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對鄉村保護的原則理念、策略方法和具體措施都有所不同。
1.文物保護領域如何認識和保護傳統村落
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是將鄉村的聚落和民居當作一一種不可移動文物來看待,將村落內的可移動文物歸人民俗文物。我國文物管理系統中,對于不可移動文物,基本上實行按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保護的方式,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別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各級地方行政區域的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國家文物局發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就是針對270個被列為“國?!焙汀笆”!钡膫鹘y村落。目前已經公布的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在名單中的數量在逐批增加,說明傳統村落的保護受到文物管理機構越來越多的關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傳統村落都不是以“某某村”這樣的名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而大多是“某某村古建筑”,或者“某某民居(某某大院)”。這部分傳統村落往往是以村落中部分古建筑面目出現,文物保護面對的不是村落整體,而是村落中的部分古建筑或代表性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完整性,而文物管理機構關注的,卻只是村落內具有年代價值和經典價值的個別建筑物和構筑物,從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遺產保護的重要價值要素——完整性。
傳統村落往往具有較長的演進歷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至大、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并且這種變化還在繼續進行之中。然而,傳統村落一旦作為“古建筑”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的“四有”原則,就需要豎立保護標識,劃定保護范圍,指派專人管理,還要有記錄檔案,恨不得在文物周圍都安裝上圍欄,以免游客接近這些古建筑。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高級別文物,還要編制保護規劃。保護規劃實質上主要是一種控制規劃,制約保護區劃內人們的行為,防范自然和人類活動對文物本體和環境的影響,強調在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內不能和應該做的事項。文物保護從業人員,通常是用一種靜止觀來看待文物保護,關注的是文物在我們開始認知后的存在狀況,希望這種存在狀況就是最終的狀況,今后不要再發生任何變化,以便能夠長久保存“文物的現狀”;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文物使用功能的延續情況,尤其是不考慮居住在這些傳統村落中人們的生活狀況,這就與“活態”的文化遺產——傳統村落不斷變化的狀態發生了沖突。具體到傳統村落的保護來說,過去的文物部門與住建部門一樣,強調的是“古村落”現狀物質狀態的保持,相對忽視非物質傳統的延續,許多經過強力保護干預的城鎮和村落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成了僅存軀殼的“遺存”,有意無意地丟掉或降低了這類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價值要素——真實性和延續性。
2.博物館領域在保護傳統村落方面的介入情況
博物館專家向來是文化復興和社區再造的積極參與者,尤其是新博物館學領域的生態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研究者,他們對包括傳統村落在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始終具有很高的積極性。1990年代中期,中國與挪威合作,通過對貴州多個村寨的考察,在貴州省六枝縣的梭戛村、花溪區的鎮山村、黎平縣的堂安村和隆里古鎮建設了首批生態博物館,以圖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多元文化。從那以后,中國先后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多個省區的一些不同民族的村寨中,興建了生態博物館,一批博物館專家進入傳統村落開展遺產保護和展示工作,生態博物館成為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博物館專家之所以首先選擇傳統村落作為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對象,是因為傳統村落能夠很好地滿足生態博物館的結構、功能和目的。從結構上來說,生態博物館的場館是一個有人居住、生產和生活的特殊社區,不局限在一個館含內,而是將整個遺產地及其自然環境和文化事項作為“藏品”和“展品”;從功能上來說,生態博物館除了具有傳統博物館的保存、展示和研究功能外,還具有強烈的促進社區和所在地區的社會發展功能;從目的上看,生態博物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活態”的文化遺產,包括遺產存在的“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系統,為保存和向世人展示文化的多樣性,以此促進遺產所在社區的發展,并為整個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一批中外博物館專家走進中國西南的偏遠山村,通過開展社區動員,興建資料信息中心,試圖喚起村民保護自己村落和傳承文化的自覺。
不過,生態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順利,幾乎所有被作為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傳統村落,生態博物館都處在“半死不活”或“奄奄一息”的狀態,博物館學家在保護傳統村落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似乎也不具備多少優勢,不少生態博物館運轉不靈而難以為繼,來自西方的生態博物館在中國有點“水土不服”。基于對中國生態博物館存在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在2011年重啟了生態博物館建設工作,試圖通過重新建設和更新換代,使生態博物館“中國化”。有些博物館專家認為,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和做法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將這些來自發達國家的東西運用到中國西南欠發達地區,二者之間存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較大落差,因此重啟中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應當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國東部地區的鄉村和城鎮。正是由于這種認識的影響,國家文物局2011年重啟生態博物館建設的試點地區時,除了繼續在西南地區選取了三個民族村寨外,還在東南地區選取了城鎮街區和經濟發達的縣域各一個(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浙江省安吉縣)。筆者以為,生態博物館作為一種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工具,無論國內外,無論是否發達地區,它都是普遍適用的。中國西南地區以傳統村落為對象建設的生態博物館之所以未能有效運行,區位和經濟的原因都是次要的,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表層的原因是,博物館專家對這種新的概念理解尚不夠深入,過分強調了生態博物館的展示功能而忽略了其文化傳承功能,作為文化傳承主體的社區居民對生態博物館建設缺乏參與或參與不夠;另一個深層的原因,就是前文所說傳統村落社區自組織能力的喪失,以及生態博物館專家作為他組織一方掌控的資源嚴重不足,難以調動社會各方面在組織上、資金上、物質上和道義上對建設生態博物館的這些傳統村落予以支持。
不過,盡管生態博物館目前在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還不夠明顯,但這不是生態博物館方法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對生態博物館這種方法認識有偏差。如果我們的博物館專家能夠對生態博物館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如果對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基礎和條件有更恰當的選擇,能夠找到先前鄉村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本質問題所在,并且我們的博物館專家和相關支持機構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帶到鄉村,博物館專家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
5.建筑和規劃領域如何保護傳統村落
建筑學和規劃領域的學者,尤其是建筑歷史和鄉土建筑研究者,長期以來都非常關注傳統村落。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一些來到大后方的建筑學者就開始關注傳統民居,劉致平、劉敦楨等調查西南古建筑時皆專門調查了西南民居,并先后以這些資料為基礎撰寫了《四川住宅建筑》、《中國住宅概況》等論著,開我國民居研究之先河。這些民居建筑既有位于城鎮的,也有位于鄉村的,其中鄉村典型民居的調查與記錄,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組織師生對民居建筑進行了多次調查,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組織高校和各省區建筑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究者,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選取典型的民居建筑類型和民居建筑實例,編寫了民居系列叢書,先后有《浙江民居》等民居專著出版問世。以后,陸元鼎、孫大章先生分別撰寫了《中國民居建筑》、 《中國民居研究》兩書,對中國傳統民居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陸元鼎先生還沿襲了當初按省級行政區編寫傳統民居資料集的方式,組織編寫了《中國民居建筑叢書》,迄今已經出版了19分冊。一些高校建筑或規劃專業的研究者也長期致力于傳統民居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陸續推出了一批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陳志華教授及其團隊的鄉土建筑研究成果。不過,建筑界整理研究傳統民居,最初主要是為今天的建筑設計提供借鑒,將這些民居記錄并保存下來是次要的目標。并且,從全國各地的城鎮和村落中選取優秀的代表性傳統民居相對容易,按建筑文化區系統地對代表性傳統村落開展記錄、整理和研究卻相對困難,迄今為止,只有少許鄉土建筑專家組織過典型村落調查,并編寫了傳統村落叢書。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優秀的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日漸減少,不少有社會責任心的建筑和規劃學者投身于傳統村落的保護之中,成為傳統村落保護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頒布了《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下簡稱《指標體系》)。各?。ㄖ陛犑?、自治區)的住建和文物部門根據這個認定標準,先后推薦了一些傳統村落上報,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并公示,以住建部為首的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先后公布了三批共2555處典型傳統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此基礎上,住建部等部局于2014年將其中327個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過去從來不被重視的傳統村落,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有了專項資金的支持開展保護工作,這當然是令人欣喜寬慰的。不過,由于在民居與聚落、村落和城鎮、文物與遺產之間都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 《指標體系》過分強調了建筑,而忽略了居住在這些建筑中的文化傳承的主體村民、村民的活動及組織、村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產業(農業)。由于這個緣故,根據這個《指標體系》選擇出來的村落,還存在著一些瑕疵。以列入第一批財政資助的“傳統村落”為例,江西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四川古藺縣二郎鎮紅軍街社區、云南劍川縣金華鎮劍川古城等,就顯然不屬于傳統村落,而是歷史城鎮和街區。這些歷史城鎮和街區,在歷史文化名城大多名存實亡的今天,當然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亟需加以保護;但這些歷史城鎮和街區的性質不同于傳統村落,保護方法和機制也有所不同?!吨笜梭w系》給出的傳統村落定性和定量指標,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傳統村落的性質和特點,各地評選傳統村落自然會有偏差,以至于將某些城鎮、街區和商人宅院當作傳統村落。
建筑學者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重在村落建筑的測繪記錄、修繕維護、風貌整治、內部改造等要素;規劃學者則重在村落本身的格局保持、環境整治、發展、新區營建等方面??偟恼f來,這兩個學科的研究者更多在物質文化形態的鄉土建筑或狹義的聚落方面,對傳統村落所賴以存在的田地和山林關注不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事項的記錄、保護和傳承更有所忽略?!吨笜梭w系》開始注意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將“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評價一個傳統村落價值的三個方面之一,這是很可喜的進步。羅德胤先生這樣評價:《指標體系》“看一個村落能不能人選傳統村落,要從聚落、建筑和非遺這三個因素來考量……應該說,盡管還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抓住聚落、建筑和非遺這三個因素,確實是抓到了傳統村落的特點。尤其是非遺成為三要素之一,可以說是非物質遺產專家們的一次勝利。之前從事民居建筑研究的學者們,是普遍沒有把非物質遺產放到這么重要的位置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盡管《指標體系》對傳統村落的基本要素強調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性和定量評估也還存在一些不足。
4.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在保護傳統村落方面的作用
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文化部及“非遺”研究者正在大力推導的工作。自2006年以來我國已公布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民族與民間的節日、民俗、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曲藝、雜技、口頭文學等,凡1219項,被列入了國家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單中,其中26項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胺沁z”保護和傳承的研究者往往來自民俗學、民族學、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和民間樂舞等領域。而保存較好的“非遺”事項多在傳統村落中,“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賴以存在“文化空間”,也就是傳統村落的社區及其特定場所。因此,“非遺”研究者無疑是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力量。
較早開始關注傳統村落保護的包括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等著名學者,都重視“非遺”主要聚集地傳統村落和歷史城鎮的保護,認為只有這些村落和城鎮的傳統和文化延續下來,文化空間保護下來,這些“非遺”才能最終傳承下來。著名文學家和藝術家馮驥才先生,也一直大力倡導對“非遺”聚集地傳統村落的保護,他于2013年在天津大學籌建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并這樣闡述傳統村落與“非遺”的關系:“這些文化遺產大部分活態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正如聯合國教科文對非遺評定的標準是:它必需‘扎根于有關社區的傳統和文化史中。如果村落沒了,非遺——這筆剛剛整理出來的國家文化財富便要立即重返絕境,而且這次是滅絕性的,‘連根拔的”。“非遺”是由與之相關的個人和社群來傳承的,這些人和社群主要居住在傳統村落里,保護好這些傳統村落并使之健康發展,我們的“非遺”才能有效地保護和延續下去。但由于我國鄉村的土地、聚落、文物、“非遺”分別屬于不同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管轄范圍,原本渾然一體的傳統村落,其“非遺”保護與傳承很容易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門類,與其物質載體即傳統村落若即若離。
二、保護傳統村落的理論方法
文化遺產保護本來就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的學科類型十分廣泛。在文化遺產的各個類型中,傳統村落所屬的遺產類型——文化景觀又兼具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素,是最復雜的文化遺產,牽涉的學科領域就最為多樣。盡管不同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和目的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理論和方法都可以作為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借鑒。
可以運用于傳統村落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很多,筆者所關注的,主要有一般系統論及系統規劃理論、自組織與他組織理論、文化構成及文化譜系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以及生態博物館方法。下面,將筆者所知的這些理論方法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的運用前景作一簡要的介紹,供參與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行動的同仁們參考。
1.一般系統論及系統規劃理論
無論是開展歷史城鎮保護還是傳統村落保護,首先需要對需要保護的對象進行盡可能詳細和全面的調查,在此基礎上針對遺產現狀和存在問題,編制保護與發展規劃,然后逐步落實規劃的保護規定和措施。城鎮和村落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照一般系統論的定義,系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中各個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每個要素在系統中一定的位置上都起著特定的作用,這些相互關聯的要素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整體又與它所依賴的環境息息相關。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每一個系統都具有某種一致性或同一性,從而將它與其他系統區分開來。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系統規劃理論則認為,城鎮(或區域)是一個不同區域位置的功能活動相互聯系和作用的、不斷變化的復雜系統,一個局部發生的變化還會引起其他局部的相應變化。因此,規劃者應當從經濟和社會方面來研究城鎮,而不是只從物質空間和美學方面來觀察城鎮;應當首先了解城鎮是如何運行的,并對任何新開發項目可能產生的聯動效果進行評價;應當持續不斷地監控、分析和干預城鎮的變化,而不是試圖規劃一個城鎮或區域的永久藍圖。
如同城鎮一樣,鄉村也是一個由不同位置和功能、相互關聯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組成的不斷變化的系統,其要素、功能、結構和環境與城鎮不同,從而將鄉村與城鎮區別開來。每個地區或民族的鄉村都可以視為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有著某種一致性,可以將其與其他地區或民族鄉村區分開來。各民族或區域鄉村中的村落和村落群落,則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個系統,保護傳統村落就是要保護其整個系統的完整性,不能僅僅保護其中的某些要素。由于任何改變村落結構和個別要素的外來干預都可能導致相關要素的改變和結構的改變,從而引起聯動變化,這種變化如果是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當然可以說是干預正確;但如果這種變化不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與其采取干預措施還不如不干預。因此,對任何改變村落自然變化的個別要素的變更,都要十分慎重。又因為村落如同城鎮一樣,是個不斷變化的系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的編制,都應當是符合動態平衡性的原則,任何試圖終止傳統村落發展變化的預設都是不可取的。
2.自組織理論
“組織”是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之一。組織分為“自組織”和“他組織”這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矛盾。所謂自組織是指組織力來自系統內部,無需外界干預而能夠自行創生和演化,并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系統;他組織是指組織力來自系統外部,不能自行創生和演化,不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而只能依靠外界特定的干預來推動組織,被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1960年代以后,“自組織理論”逐漸開始成為研究諸如生命系統、社會系統這樣的復雜自組織系統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的專門理論,即這些系統是如何在內在機制和外在條件的驅動下,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從簡單走向復雜、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單純的自組織存在著不能全面利用信息、有效性低且可能導致系統失衡等缺陷,因而需要在自組織過程中適當地施加他組織的作用。中國古代城市的絕大多數是體現中央王權或皇權政治意志的建置城市,城市營建和管理是以他組織為主而自組織為輔;我國的傳統村落則恰好相反,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以自組織為主而他組織為輔,只是在近代以后他組織成分在逐漸加重。因此,自組織理論無疑是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理論。
我國學術界早已注意到自組織理論在城市、區域、鄉村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已經有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方面,一些思想活躍的學人根據自組織理論,對傳統村落的民居建設、聚落更新、社區營造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有的研究者認為,應結合自組織理論的核心思想、闡述傳統村落形態的自組織特征、演變過程和演變序參量、辨析自組織演變和城鄉規劃的關系、提出傳統村落形態更新的基本原則。有的研究者提出,傳統鄉村是一個相對完備的自組織系統,在沒有外界特定干擾的情況下,可以依靠系統內部力量進行自我調節、完善和發展。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鄉村系統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得原先的系統內部失衡,鄉村社區的自組織能力下降,朝著無組織的方向發展。因此,需要通過特定外部參量的輸入進行調節,通過社區營建,促使鄉村社區系統回到自組織發展狀態,恢復系統平衡狀態。盡管目前自組織理論在傳統村落方面的運用還有許多欠缺,但這些研究無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思路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3.文化結構理論
考古學的文化是一定時間、一定空間、一群具有明顯特征的人類物質文化的遺存。由于人類社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社群與社群之間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他們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方面都不可能全都屬于獨自發明和創造,都有許多從其他社群引入的東西,其物質文化遺存的構成也自然包含了不同文化的因素。考古學家可以通過對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一個經濟文化區域文化遺存的排序、分期、斷代,首先建立起每個區域的文化發展序列,當多個這樣區域的文化序列建立起來后,就構成了一定范圍的文化譜系。有了這個文化譜系,我們就能夠類比分析,判斷出哪些文化因素屬于該文化體,哪些因素是來自其他文化體,從而為重新建立該文化體的社會結構創造條件。
同樣,還沒有被全球化大潮湮沒的現代鄉村,其文化構成也是復雜多樣的,正是這種文化構成的差異性,造就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的村落,其文化都不是單純的,只是主體文化因素不同于其他民族,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村落的不同文化景觀。即使同一個民族的村落,其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的文化結構也不是相同的,要研究同一民族不同地區文化結構的差異性,避免將每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村落文化景觀簡單化和一體化。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中國的傳統聚落景觀因受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異常豐富的區域景觀特點,因而提出在遵循傳統地理區劃理論的基礎上,還要借助考古學的“地區類型學”理論、文化人類學的“特征文化區”理論以及文化生態學的“文化區系”理論等,來對中國傳統聚落景觀進行類型整理和區系劃分。并在區系劃分的基礎上,引進生物學的“基因圖譜”概念,建立反映各個聚落景觀區系演化過程和相互關聯性的“景觀基因圖譜”的建議。這些意見,應當引起我們從事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學者的重視。
4.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島嶼生物地理學是研究島嶼上生物群落發生、分布、演進和更替規律的生物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它的理論主要有“物種平衡理論”和“物種數量理論”。它的主要內容是:島嶼具有明確的邊界,隨著其面積大小、海拔高程和與大陸距離遠近的不同,島嶼上的動植物群落也不同;島嶼的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和組成比大陸簡單,島嶼只能維持一定數量的物種,這個數量是遷入物種與消失物種之間動態平衡的結果;島嶼物種的數量與其面積大小、距離大陸的遠近以及洋流、季風等其他因素都有關系,一般說來島嶼越大且距離大陸越近,其物種也就越豐富;島嶼面積等因素的變化在到達某個臨界點后也會導致物種的變化。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所說的“島嶼”,可以是真正海洋中的島嶼,也可以是一個周圍有自然屏障隔離的相對孤立的地理區域。在自然屏障的作用下,“島嶼”內的自然生態或文化生態,可能與“島嶼”外的自然生態或文化生態截然不同。這種“島嶼”內外的顯著差別,因為“島嶼”周邊自然屏障的存在而長期保持,如果這種區隔被打破,“島嶼”上原有的生態平衡也就會被打破。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對于我們開展傳統村落,尤其是傳統村落成片集中區域的保護,無疑有著借鑒的價值。祁黃雄先生在論述保護性用地規劃時指出:“島嶼生物生理學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及其規劃,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在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下,經濟一體化帶來文明的沖擊。在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已經成為文化上的‘孤島。這類保護性用地,需要在文化特色上突出民族聚集地,建立相應的保護地,建立受保護的文化‘棲息地?!痹谖覈髂系貐^,少數民族村寨群落和區域往往周圍有連綿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等自然屏障,本身容易被作為一個“孤島”與周圍相區隔,因而其傳統文化保護較好;在中國的東南地區,經濟和交通向來發達,但江河湖泊既是文化聯系的紐帶,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分隔出了若干相對獨立的“島嶼”、“半島”和“海灣”;運用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理論來指導這些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應當也有幫助。
5.生態博物館方法
生態博物館是新博物館的一個特殊類型,它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展示和傳承特定族群或社群的生存狀態、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的開放式博物館。我們曾這樣給生態博物館進行定義:“生態博物館是基于當地民眾自愿的意志和熱情建立起來的博物館;博物館保護和展示的對象是當地民眾認為重要的、需要給予保護和傳播的、傳統仍然在延續而未中斷的“活態”文化遺產(包括文化遺產所在場所及其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既有物質的又有非物質的,既有可移動的也有不可移動的,既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既不排斥經典的更注重通俗的);它的建設和運營均有當地民眾參與,它的展示除了面向外來的游客,更要面向社區民眾自己;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影響人們觀念態度,并最終促進博物館所在社區和地區的發展?!鄙鷳B博物館的性質、結構、功能和目的,決定了它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抓手,中國第一批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對象幾乎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民族村寨,就很能說明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已有十多座,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和內蒙古等地,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傣族、彝族、瑤族、蒙古族和漢族等多民族的文化。最新興建的生態博物館中,也逐漸在突破
“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制約,不斷向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生態博物館也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隨著生態博物館的不斷發展,很多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什么樣的地區適宜建設生態博物館?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方能被稱為
“生態博物館”?建成的生態博物館由誰來管理以及遵循怎樣的管理規章和制度?當地的民眾應該在生態博物館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當地民眾通過生態博物館應當有怎樣的收獲?怎樣達成生態博物館在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公民教育、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我國通過對貴州生態博物館經驗的總結,提出了“六枝原則”,在原則中明確指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歸屬、管理和運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目標等等,很好地把握住了生態博物館的內涵特征,為建設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當然,可以應用到傳統村落方面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還有不少(比如懷舊理論等),上面只列舉了筆者稍微熟悉的幾個。對于這些現成的知識和工具,我們應該根據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需要,全面篩選,合理應用。傳統村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保護傳統村落并使村落保持發展的活力,自然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做好傳統村落的現狀調查、歷史研究、問題分析,然后尋找適合于傳統村落的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社區發展的理論與方法,最后才能制定真正適用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技術路線、規劃方案、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