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趙少軍



摘要:遼寧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盼之一,其工業遺產具有較高的社會、歷史、文化、科技價值,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縮影和典型代表。本文通過對遼寧省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現狀及以已開展的工怍基本情況梳理.總結遼寧省工業遺產具有的典型特點,指出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遼寧??;工業遺產;現狀;問題;對策
遼寧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長達一個多世紀工業化進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建筑物、工廠車間、礦山礦井、機械設備等寶貴工業遺產,其中許多工業遺產具有較高的社會、歷史、文化、科技價值,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縮影和典型代表,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認定和保存這些有價值、有特點的工業遺產,并加以合理利用,對于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
遼寧省工業遺產的研究狀況,與其所擁有的資源情況并不相符。目前所見遼寧省工業遺產的相關研究成果,以《近現代化進程中遼寧工業遺產的分布特征》、《工業景觀遺產的層級結構及其完整性保護——以東北老工業區為例》、《工業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工業特色文化城市建設——以遼寧工業城市為例》、 《遼寧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回顧與展望》、《基于東北振興的遼寧工業遺產旅游發展研究》等論文為代表,而專著及論文集等則鮮見。因此,加強對于遼寧省工業遺產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試從遼寧省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著手,對其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遼寧工業遺產基本情況
工業遺產這一概念始于2003年7月,國際工業遺產呆護協會(TICCIH)在俄羅斯北烏拉爾市召開,通過了保護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進行定義如下: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存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断滤獱枒椪隆分赋隽斯I遺產的價值以及認定、記錄和研究的意義,并就立法保護、維修保護、教育培訓、宣傳展示等提出原則、規范和方法等指導性意見。
2006年國際古跡遺址日將主題確定為“工業遺產(lndustrial Heritage)”,標志著國際工業遺產保護新階段的開始。2011年11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7屆大會通過了“關于工業遺產遺址地、結構、地區和景觀保護的共同原則”——《都柏林原則》,現已成為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的首要參考文件和執行準則。2012年,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TICCIH)在臺北市舉辦了“第15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會上通過的《臺北宣言》,提出“工業遺產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工業設施遺址、建筑、機械等有形文化遺產,以及技術、流程,知識、技藝、生活文化等?!边M一步定義了工業遺產的概念及內涵。
1.遼寧省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現狀
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的保護現狀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少數工業遺產保存現狀較好并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利用。如沈陽市充分利用工業遺產原有的設備、廠房和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等工業遺產資源,陸續建成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博物館和陳列館。2007年,沈陽市在原沈陽鑄造廠搬遷后,沒有簡單地把原車間廠房拆毀,而是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的基礎上建成了中國工業博物館,成為遼寧省第一家對公眾開放的工業遺址博物館,其中的“鐵西百年記憶陳列”榮獲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勝獎和沈陽市首屆博物館陳列展覽評選精品獎,通過對展示、教育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中國工業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為傳承工業文化遺產和文化成果惠及民眾發揮了重要作用?,F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鐵西工人村建筑群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鐵西區老工業基地改造進程中,鐵西區委、區政府決定將獨立圍合的32棟建筑庭院作為工業建筑文物保留下來,在這些1950年代老工人村住宅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沈陽市工人村生活館,已于2007年6月18日正式開館,是一座以集中反映上世紀工人生活原貌、還原生活場景、展現生活習俗的綜合性博物館。
二是多數工業遺產保存現狀較好,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思路和規劃,目前仍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例如鞍鋼近現代工業建筑群,本溪湖工業遺產群——小紅樓、大白樓、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撫順石油一廠等。以撫順石油一廠為例,從1984年起,廠區南部受開采煤炭影響,地表發生嚴重變形,造成建筑物傾斜,嚴重威脅生產和人身安全,被列為國家級重大地質安全隱患。2012年3月,撫順石油一廠按照計劃正式停工,全廠處于關閉停產狀態。
三是少數工業遺產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損毀比較嚴重,長此以往將喪失其自身的價值,例如海州露天礦坑址,該礦為露天開采,礦坑位于地面之下,由于開采深度較深,雨季的雨水、煤炭的自燃、地質災害等自然損毀,都對礦坑有損害。
四是少數一些工業遺產,已經或正在被人為拆毀,保護現狀堪憂。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企業更新改造、關停并轉,工業遺產在拆與保、遺棄與利用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碰撞,一些部門和單位為了房地產開發等商業利益,將一些珍貴的工業遺產遺棄或拆毀。例如本鋼一鐵廠舊址、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在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乃至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后,上述遺存才避免了被人為拆除的命運。
2.工業遺產在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已開展的工作
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工業遺產提請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法律化、正規化管理軌道。目前,遼寧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工業遺產的數量已經達到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工業遺產的數量已經達到19處(參見表1)。 工業遺產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表明其被納入了各級政府保護的視野,對于保存和保護工業遺產,研究工業化進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文化遺產強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沈陽、大連等地也相繼將一批重要的工業遺產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將工業遺產以文物保護單位的形式加以保護,加大、加強了管理和保護工作力度,在法律規范下,保證了工業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
二是在全社會對工業遺產保護逐漸形成共識的形勢下,一些工業遺產得到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各地政府在老工業基地改造過程中,積極探索工業遺產保護的模式,一方面有效地保護工業遺產,一方面尋求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方式。以沈陽為例,為留住鐵西老工業基地歷史印跡,沈陽市將原沈陽重型廠區原址利用為休閑空間或城市雕塑。與此同時,沈陽市還加大了對工業題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將“老龍口白酒傳統釀造技藝”申報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溪市政府在本溪鋼鐵廠的改造過程中,積極尋求與文物部門的合作,主動加強對本溪湖工業遺產群中的本鋼一鐵廠舊址等工業遺產的保護。另外,還尋求多渠道的資金支持,用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除了將工業遺產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爭取各級財政的支持,加強對工業遺產的科技保護、維護和維修,還從其他渠道爭取資金支持,如本溪湖工業遺產群一期工程從國家發改委申請到專項資金用于道路和環境整治,為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開拓了新渠道。
三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工業遺產類文物遺存普查。沈陽、大連地區把重工業和輕工業遺產作為普查重點;鞍山、本溪地區把鋼鐵工業遺產作為普查的重點;撫順、阜新地區把煤炭工業遺產作為普查的重點;其他地區也根據自己的特點,確定了工業遺產的普查方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遼寧省共登錄工業遺產類文物遺存269處,其中有很多是新發現,如撫順的炭礦事務所及炭礦長住宅舊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8年度全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并參照《下塔吉爾憲章》關于工業遺產范圍的界定,認定其中183處工業遺產(群)保存較好、有展示利用前景、具有較高價值。根據普查結果,沈陽市與沈陽建筑大學等院校合作,對鐵西區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工廠、生產車間、機器設備、工人生活聚集區以及相關物品等工業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制定實施了《鐵西區工業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意見》,在工業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共存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四是加強對工業遺產的展示,積極發揮工業遺產的宣傳與教育功能。利用“文化遺產日”、“5·18國際博物館日”等契機,舉辦論壇、講座等活動,對工業遺產的現狀、內涵、意義和價值進行積極宣傳,使公眾更多地了解工業遺產;將專題性工業博物館和處于妥善保護和開放狀態下的工業遺產地作為宣傳工業遺產價值和保護事業的重要場所;沈陽市在原沈陽重型廠區原址規劃建設了重型文化廣場、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工業文化主題雕塑群和主題公園,設立遺址標牌,通過展示,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了解工業遺產的豐富內涵。
二、遼寧工業遺產的典型特點
工業遺產作為新增文化遺產類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后才廣泛被納入文物保護范圍內。就工業遺產保護工作而言,早在2003年起,遼寧省已開始注意到這類文化遺存的價值,先后將撫順龍鳳礦豎井、遼河油田第一口探井等工業遺產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其后,在“規劃先導”原則的指導下,又積極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遼寧省政府與英國HBA城市和規劃公司簽訂了合作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的框架協議。而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方面,在近年來工業遺產得到保護的基礎上,逐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積累了相關經驗。與全國其他省份的工業遺產相比,遼寧省的工業遺產具有四個典型特點。
1.分布廣泛,數量龐大
遼寧作為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地區之一,工業分布十分廣泛,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地市。1949年時,省設主要工業城市有10個; 1985年時達到13個;目前,全省14個地級市均為工業城市。最為難得的是,遼寧省的工業遺產集中連片分布,具備完整的工業遺產格局、結構和特色。省內多個地市形成了許多著名的工業區,如沈陽鐵西工業區、沈陽大東工業區、鞍山鐵西工業區、撫順望花工業區、大連甘井子工業區等。在縣一級的區域中,也不乏像瓦房店、海城、大石橋、調兵山、北票等,以及更次一級區域的工業城鎮。遼寧省工業遺產有其獨特的分布特征:在時間分布上,遼寧工業遺產表現出歷史延續性強,階段性突出的特征;在產業分布上,呈現出采礦業、制造業比重較大的特征;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出集中程度高、遼中南地區占較大比例的特征,基本形成了以沈陽為中心,沿鐵路沿線向外輻射的工業遺產廊道分布格局。
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遼寧省共登錄工業遺產類文物遺存269處。這些被列入工業遺產的大多為老工業區的工廠,不僅體量龐大,而且成群分布。在上世紀末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中,經歷了“關停并轉”的陣痛,其中相當一部分工業區的工廠在搬遷或者破產后直接喪失工業功能,之后被保護起來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成為這些城市寶貴的工業遺產和記憶,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本溪湖工業遺產群即是其中典型代表。
2.種類齊全,特色鮮明
遼寧省工業遺產的種類齊全,初步統計有鋼鐵、煤炭、化工、造船、裝備制造等多種品類。其中,鋼鐵以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昭和制鋼所工業建筑群為代表,煤炭以撫順煤炭工業遺址群為代表,化工以撫順石油工業遺址群為代表,造船以旅順船塢舊址、大連港附屬建筑、大連市埠頭事務所舊址為代表,裝備制造以沈陽鐵西區裝備制造業遺產群、沈陽大東區民族工業遺產群等為代表。各種建筑、機械、車間、工廠、礦場、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等皆齊備、完整。
根據不同的產業分布,省內各城市分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如以機械工業為主的城市沈陽、大連,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城市鞍山、本溪,以石油工業為主的城市盤錦、撫順、錦州,以電力、煤炭為主的城市阜新、鐵嶺,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城市遼陽、營口,以機械、化工、電力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朝陽等。
3.內涵豐富,價值突出
各種類型的工業遺產,豐富了遼寧省工業遺產的內涵,并具有代表性。就遼寧省工業遺產的內涵和價值而言,比照工業遺產具有六個方面的價值,即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審美啟智價值、獨特性價值、稀缺性價值,是高度吻合的。
遼寧省擁有百余年的工業歷史,經歷了俄國殖民時期工業、日本殖民時期工業、國民政府時期工業和新中國工業等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以裝備制造業為特色的工業體系,在此類工業遺產中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此類工業遺產記載了普通大眾的生產和生活,鐵西工業遺產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張特殊名片,是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許多企業無論在技術還是設備上都使用了當時全國的先進技術,在我國工業技術史上具里程碑的意義。在機械工程、工藝、建筑和規劃等方面則具有技術和科研價值,如沈陽作為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曾經站在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最前沿,創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100個第一;鞍山和本溪的鋼鐵工業在中國鋼鐵工業技術發展史上也都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
優秀的工業產品層出不窮,積淀了底蘊厚重的工業文明,在工廠、建筑和構筑物的規劃設計,工具和機器的設計和建造工藝方面具有美學價值和啟發后代人創造性思維的啟智價值。
遼寧工業遺產在場地適應、布局、機械和安裝、城鎮等工業景觀、檔案及留給人們的記憶和習俗等非物質遺產方面,都具有內在的獨特性價值。
在城市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隨著城市的改造,曾經普遍存在于遼寧各地市的工業遺跡在企業搬遷和工廠拆除中迅速消亡,其工藝、場地類型和景觀特色瀕臨消失,使得該類工業遺產的稀缺性價值更加凸顯。
以沈陽鐵西區為例,鐵西區,素有“東方魯爾”之稱,從1905年建設的第一個工業企業開始,經歷了民族工業、殖民工業、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漫長發展過程,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后,鐵西區在新中國的懷抱中,又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是享有“共和國工業長子”和“共和國裝備部”美譽的老工業區。百余年的發展歷程,讓這里擁有大中型企業230余家,產業工人30多萬,被譽為新中國機床的故鄉和重型機械的搖籃,在中國有能力制造的24類210種成套設備中,沈陽獨占三分之二,鐵西區工業總產值占沈陽市的66%。鐵西區在為共和國創造了數百個工業第一的同時,也積累了無數優秀的工業建筑,67條鐵路專用線,67條以“工”字命名的街路,全國最大的工人居住區——工人村,以及各類廠房、子弟學校、職工醫院、俱樂部、宿舍等,這些建筑形象地記錄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歷程,系統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工業建筑的風格,生動地體現了工業建筑的科技價值和美學價值。遼寧省工業遺產的豐富內涵及突出價值,及其在保護、傳承、展示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由此可見一斑。
4.權屬復雜,保用困難
遼寧省獨特而厚重、不可復制的工業遺產,已經成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的一張特殊名片。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文物不同,工業遺產作為新興的文化遺產類型,在文物保護單位分類中并未單獨劃作一類,而是被列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優秀建筑類型之中。由于工業建筑的特殊性和歷史原因,工業遺產的權屬問題異常復雜,分別隸屬文化(物)、發改、經信、財政、住建、規劃、國資、旅游等多個部門。從層級上來看也十分復雜,下至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上至國務院國資委、交通部、冶金部等部委、遼寧省政府、沈陽鐵路局,各級政府及組成部門、下屬企業,作為某一個(類)工業遺產的使用部門或管理部門,都與所管轄的工業遺產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形成了“九龍治水”的局面。
三、遼寧工業遺產存在的問題
目前,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具有共性的,諸如缺乏對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法律保障、科學共識,工業區的大規模改造使城市缺乏特色等問題??陀^而言,遼寧省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存在諸多問題。
1.文物保護認識不足,保護意識薄弱,保護理念參差不齊。
工業遺產作為新型文化遺產類型,由于其研究歷史較短,與傳統的文物遺存相比,在社會層面對工業遺產保護認識不足,保護意識薄弱,保護理念參差不齊,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法規意識,向全社會普及工業遺產相關知識和政策法規,鼓勵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對工業遺產保護進行有效監督。目前我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還基本停留在以建筑物為中心的保護層面,以近現代工業遺產為歷史文化主題的“名城”、“街區”或“名鎮”十分鮮見。有學者進一步從中國近代建筑保護的角度提出,中國近代建筑必須分級分類,區別對待,分別對其采取保護、利用(再利用),廢棄或拆除的對策。
2.管理主體復雜,規劃保護困難。
工業遺產產權歸屬多為企業,上級管理部門復雜,企業容易出現為了追求利益而忽視保護的狀況,規劃保護困難。以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為例,該遺產群含8處遺址,歸6家產權單位管理,既有國管企業,又有省管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地方政府部門等。另外,多數工業遺產位于城市內,與城市建設、城區改造存在沖突,一些經營困難的老企業在改制和搬遷改造過程中,附屬于土地上的工業遺產也往往伴隨著土地轉讓和企業搬遷而遭到遺棄,保護難度較大。工業遺產權屬的復雜性,決定了開展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工作時,必然面臨較大的難度。如何協調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做好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是目前面臨的實際難題。同時,不斷延續的工業活動,使工業遺產面臨著技術不斷更新或更替帶來的沖擊,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開發應用和產品的迅速更新換代,使得工業遺產更為脆弱,極易受到損害。
5.保護資金需求缺口大,經費來源相對單一。
工業遺產往往點多面廣,規模宏大,甚至形成集群,遺存的設施設備高大又暴露室外,易受自然或人為破壞,尤其鐵質設施停產后在室外銹蝕嚴重,急需搶險加固,避免倒坍。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本鋼一鐵廠舊址、鞍山制鐵所一號高爐舊址都屬于此種情況。維護龐大的工業遺產,不但靠技術還需大量資金,相關的保護經費投入巨大,僅靠地方政府或企業財力難以為繼,因此,需要廣泛爭取多渠道的資金支持用于工業遺產的保護。
4.利用形式單一,利用程度不足。
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得到一定程度的合理開發利用,但有待進一步提高。遼寧省工業遺產的再利用,主要是以博物館的形式得到展示,利用形式單一,缺乏相關的跟進措施,工業遺產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以及民眾生活脫節。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的對接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實際上,工業遺產的利用方面雖然受到建筑本體,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客觀因素和政府決策者、投資商、建筑師和公眾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的制約,但仍然具有一些特定的優勢:舊工業建筑的空間類型和特征為其改造成為多種民用建筑類型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和可能性。此外,舊工業建筑在基礎設施、結構狀況、區域位置、歷史文化性以及建設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獨特優勢”。
四、對策及建議
工業遺產作為新型的文化遺產,我國還沒有專門法規政策,相關法律和保護政策也不健全,致使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缺少針對性的法規約束和政策指導,開展保護工作的難度較大。2012年,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杭州召開,發表了綱領性文件《杭州共識》,從機制、體制、法律法規、發展模式、保護理念等多個方面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導意見,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極具指導意義。2014年5月,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正式成立,在《杭州共識》達成的共識性看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具體表現在:一些工業遺產通過保護與再利用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批城市調查、整理并頒布了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一批老工業基地調查整理并頒布了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劃定了工業遺產保護區;一些城市出臺了相關地方法規。
有學者指出,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運作的實施可行性,包括對先前場地的環境整治、合適項目的選擇、政府部門的遠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公眾參與、投入和產出的綜合平衡等在產業建筑和地段的適應性再利用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選擇合適的保護性再利用模式,對城市工業遺產的成功復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比全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現狀,遼寧省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比較集中的一些地區的整體性保護對策的研究在逐步加強,如對沈陽市鐵西區工業遺產保護政策的研究等],就遼寧省工業遺產的發展道路而言,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1.需要完善工業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盡管近年來一部分工業遺產被各級政府列入保護之列,但是受法律保護的工業遺產僅占應納入保護的很小一部分。未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被破壞后,受限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缺乏必要的懲罰措施,缺少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行政干預手段。值得肯定的是,遼寧省內在十年前已開展了相關探索。早在2005年,沈陽市鐵西區就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業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起草了沈陽市鐵西區文物保護若干規定,并研究制定了《鐵西新區工業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意見》,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發掘其在歷史、社會、科技、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賦予工業遺產以新的內涵和功能。但在省一級層面,尚未正式出臺相關的法規和制度。
因此,加強對遼寧省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離不開在省一級層面上完善相關的法規體制,增加工業遺產保護相關條款,制定工業遺產保護實施條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使工業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2.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
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離不開政府各相關部門、企業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要想從根本上確保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就必須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
首先,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是推進保護利用工作的關鍵。從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保護的體系來看,仍然是以政府為主導,在各級領導和上級部門重視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自上而下推進,通過合理引導。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工業遺產保護在社會各個層面也引起了相應的重視。
其次,需要形成多部門協作的工業遺產保護機制。多部門協作的工業遺產保護機制,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工業遺產保護管理不應只是文物部門的事情,同時也需要發改、經信、財政、住建、規劃、國資、旅游等相關部門合力推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為例,由本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有22個成員單位參與的“本鋼一鐵廠舊址保護開發利用”領導小組,通過多部門協作,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成功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宣部第二批全國紅色旅游景點。而且,多部門聯動保護工業遺產不是孤立的文物保護,而是與城市功能的組織、城市空間的塑造、城市標志的樹立,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旅游的豐富、城市環境的優化、城市社會的和諧緊密結合的,是一項系統工程。正如《馬丘比丘憲章》提出的,保護好和重新利用現有的歷史遺跡和古建筑,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護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并繼續使其具有生命力。
第三,要充分調動產權單位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除了政府購換,大部分工業遺產產權歸屬于企業,企業才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真正主體,日常維護、看管、健全制度等是保護利用的內在機制,產權單位積極的保護利用態度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內在動力。在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大背景下,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省份的遼寧,工業遺產的保護前景廣闊,卻又任重道遠,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引導企業發揮保護工業遺產的主體地位,是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課題。
第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應激發社會各界關注,利用多種傳媒手段,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提高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激發民眾的保護熱情,營造工業遺產保護的輿論氛圍,引導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形成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強大力量。
目前,遼寧省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過程中,社會力量參與的典型案例是建立了鞍鋼集團展覽館。與沈陽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由政府主導建立的模式不同,鞍鋼集團展覽館由鞍鋼集團利用煉鐵廠二燒車間閑置廠房改建而成,為建好這個展館,鞍鋼集團對上百噸重的一號高爐進行了整體搬遷??梢哉f,鞍鋼集團展覽館是鞍鋼人在連接歷史和未來時,對自己和企業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鐫刻。鞍鋼是有近百年發展歷史重工業企業,其豐富的工業遺產亦為學界所關注,因而還結合轉型、景觀重構等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鞍鋼集團展覽館的建立所展示的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的有益探索,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模式提供了新的參考。
3.加強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的對接。
工業遺產具備延續城市工業歷史文化及對建筑審美、技術科研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價值塑造功能,這些功能完全體現了工業遺產作為旅游資源的稟賦,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對城市旅游業發展有著重大貢獻。據張照霞統計,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模式占較高比例的有:主題博物館模式、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創意產業園區模式、與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工業博覽與商務旅游開發模式。正確合理判定工業遺產的旅游價值是搞好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必要前提。遼寧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可以以上述模式為借鑒,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加強對工業遺產的合理開發利用,應支持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的對接。如大連、沈陽等地,可以利用閑置的老廠房、建立創意產業聚集區,引進文化設計、科技創意、藝術作坊等文化企業,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園區。工業遺產旅游資源是城市特有的資源優勢,帶有較強的壟斷性和地域性,各城市間可以整合旅游資源,高效利用客源資源,精心打造工業遺產旅游的聯合品牌,形成區域聯動效應。以沈陽市鐵西區為例,因地制宜地將工業遺產改建成公共娛樂場所,建設旅游休閑景觀。先后將1930年代建設的原沈陽重型機器廠二金工車間改建成高檔酒吧街區的核心區,將1950年代建設的原工人文化宮改擴建成職工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將1970年代建設的原沈陽電纜廠俱樂部改建成工人會堂,具有會議、電影、演出等多種功能,這些設施實行有償低價向社會開放,有效緩解了文化體育設施不足;將原工業建筑遺產鐵路專用線部分改建成觀光電車線環線,連接區內的重要工業景觀,既緩解了城區的交通,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將建于1938年的鐵西區企業排水總干渠改造成長達6公里的工業水景長廊,由遠近聞名的臭水溝變成新的文化景觀。大連地區始建于1893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鐵山燈塔,沿用至今,并已成為著名旅游景點,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海洋文化,為農(漁)家休閑游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條件。以老鐵山燈塔等為依托規劃的生態旅游度假區,在旅順旅游經濟產業支柱中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總體而言,這些做法目前還局限在一部分的地區,帶有探索性質,距全面推廣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作為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方向,還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
4.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工業遺產具有公益事業的性質,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加大對于工業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資金保障,并在稅收、財政、土地使用等方面出臺經濟文化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鼓勵社會投入和捐贈。各級政府可以出臺鼓勵企業投入工業遺產保護的優惠政策,實現工業遺產本體保護與產權單位管理的最佳結合,發揮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最大效能。另外,由國家、社會籌資,建立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基金會,設置社會基金組織,管理基金運行,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只有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才能確保工業遺產保護具有充裕的資金,從而保障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走上良性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