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摘 要: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上課前要進行有效備課。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教師而言,要想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須要先備好課,要在備課上下“真”工夫。
關鍵詞:通讀;熟讀;精讀;教法;智慧 提到備課,有些老師認為就是寫教案,其實二者不是一回事。現在很多教師寫教案都是拿現成教案書去抄,教師的備課書寫工整,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及教后小記都書寫得很“認真”,且有一定的超前量。也有些老師直接到網上下載現成的教案,充當自己寫的“成果”。這些成果在教學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是應付各級檢查。甚至有些教師課前書都來不及去讀就進課堂,在課堂是我行我素,真有“我的課堂我做主”的味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備課只能是應付檢查,并不是為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觀摩課,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那位教師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一語道出教師備課之真諦。隱性備課是一個教師的“內功”,有時是看不到的,也無法形諸于文字。那么,教師在課前如何“真”心備課呢?在備課時要注意什么?下面結合本人的實際教學體會,就如何備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通讀課文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大都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教師上課前應該像學生一樣提前預習,先通讀課文,大致了解主要內容,標出自然段的序號,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清生字的字形結構、偏旁部首,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有時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資料。弄懂了,才會在課堂上做到心中有數,不慌亂。
二、熟讀課文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也說過:“講解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讀賦予作品生命力;一個精彩的朗讀,能讓學生理解一半的內容……”因此,要求學生去朗讀課文,教師自己應反復熟讀課文,把課文讀活,讀出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和直覺印象,讀出自己的味道來,使文章能與自己的心靈交融。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三、精讀課文
精讀就是“纖屑不遺”。也就是說,對課文做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精讀課文,也就是要充分理解文本,正確領會文章所展現出的遣詞造句的精妙、布局謀篇的用意,細細推敲錘煉文字的獨具匠心,細細琢磨文章,找準切入點,以便能夠引領學生感悟文本,學習運用。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有怎樣的高度,就會引領學生登上怎樣的高度。
四、讀寬課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這種能力,如了解課文寫作背景,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資料,教師都要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只有做到心中無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幫學生釋疑,面對課堂上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才不會責怪這個學生多事,有時這種聲音也會帶給你不一樣的精彩。
五、選擇教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好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學法,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選好的教學方法與學法要以所教的課文、目的、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校的教學設備等幾方面綜合加以考慮。教師選擇的教法要符合學生和文本特點,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順心。
六、共享集體智慧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單單一個人的智慧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上,我們要學會共享互助。由于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有不同,從而導致教學水有差異。有時一個教學上的問題,怎么想都想不通,而開展集體智慧就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同科教師的積極討論,可以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經武裝的戰士上戰場,只能束手就擒;沒有充分準備的課堂,教師的語言干癟蒼白,教師的思維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為了呈現精彩的課堂,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為了學生的成長,我們必須意識到課前備課的重要性,并且堅持不懈地備好每堂課。
參考文獻:
于朝盈.在備課上多下點工夫[J].考試周刊,201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