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梅
課堂是一線教師的舞臺,在這個特殊的舞臺上,智慧方能演繹精彩。然而在現實的課堂中時常聽到一些老師的無奈之聲:現在的孩子真難教!冷不丁什么時候給你擲一顆“炸彈”,讓你無法收場。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教學尷尬”是客觀存在的,教師面臨的可能是好奇卻遠離目的的提問,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甚至是中斷教育活動的紀律事件等。這樣那樣尷尬場面的處理無疑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挑戰,也或多或少給我們教師帶來苦惱。但我以為:教師上課也是“上學”,即教師也是和學生一起“上學”的人,必須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思學生所思。面對課堂突發場景,應該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講究教育機智。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將瞬間“黯然失色”的課堂“急剎車”,轉而“柳暗花明”直至“大放異彩”。
下面列舉幾個常見的“教學尷尬”及處理對策。
尷尬一:旁逸斜出
情景再現:正當你激動萬分地請一位高高舉手的學生回答你的問題時,學生應答道:老師我想上廁所。
處理:師笑道:讓我空歡喜一場,趕快去,記得早去早回!
評析:教師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輕松化解了當時的尷尬。面對低年級的學生,類似上面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在借班上課時,學生隨時可能給你呈上“禮物”,記得有一次我正講得投入,一生突然生氣地喊道:老師,××拿我橡皮,對方馬上反駁:沒有,是我自己的。我當時心里覺得可討厭了,冷漠地回應道:還給他。課后一想覺得當時自己處理的方式很不妥,誰是誰非自己都沒弄清就給出主觀判定,思索一下不妨這么處理:老師最喜歡知錯就改的孩子,也欣賞寬容不計較的品格。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考慮到不耽誤大家的學習時間,在最短的時間里自己處理好。此處理中老師沒有直接批評某位,短短幾句話成功化解了課堂上不和諧的音符。
尷尬二:不聽指揮
情景再現:“請同學們不要動桌子上的材料,再動的話,老師就要把你的材料沒收了。”
處理:師:老師發現有些同學的小眼睛還有小手始終沒離開過課桌上的材料,想探究的欲望強是件好事啊,但老師認為在動手前咱們先認真聽清要求,準備充分后更能大顯身手,你們覺得呢?
評析:上面的場景并不陌生,課堂上我們總給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規定,而很多時候學生不惜遭到批評也要違反“規定”,其實他們就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對新事物、新知識的一種渴求,換位思考,自己也有可能冒著風險一探究竟。所以在處理時首先肯定他們的這種學習欲望,因為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表揚的需求,得到表揚后學生反而會自覺地反思自己的行為,自覺調整。一味的批評有時只會強化他的逆反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局面。光有“嗓門”沒有“腦門”的處理辦法絕對“制服”不了學生。所以某些時候先肯定學生的初衷再提出要求,最后傳達期望,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見教學是需要策略與方法的。
尷尬三:無人應答
情景再現:問題提出后,課堂里鴉雀無聲,沒人舉手回答。此時的你睜大眼睛找來找去,不斷地重復著:哪位同學來回答呢?企盼學生能鼎力相助,但結果依舊安靜……
處理:情況不妙啊!老師先做個小調查吧,實事求是哦!(1)沒想出答案的舉手;(2)想說不敢說的舉手;(3)會了但懶得說的舉手。學生表態后老師再做合理調整。如果情況(1)較多,教師不妨及時調整:問題看來出在老師這頭了,老師問題沒問好,換一種問法大家肯定能回答!針對情況(2),教師真誠地告訴學生:學習上最大的困難有時就是自己,戰勝自己就有力量戰勝困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情況(3),提醒學生別讓才能被自己淹沒,最后鼓勵大家:今天誰愿意做學習的領頭羊,第一個給我們帶來突破。
評析:試想一下,在教學研討會上,我們老師有時也不敢輕易地去發表意見。咱們也就不難理解學生不敢說的原因了,也許是怕說錯了,也許是還不知道答案,也許是擔心自己的回答帶來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笑話,其實內心就是不自信。所以引導、啟發、鼓勵、肯定極為重要。不得不承認,長久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每天問著自己早已知道的答案,覺得學生想一想,只要“認真”地想一想就可以做出來,殊不知,今天老師的學習也要動手做一做才知道。所以該動手時一定要讓學生動手,該合作時一定要讓學生合作,該暢談時一定要讓學生暢談。我堅信: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就會還你無限精彩。
尷尬四:內功欠缺
情境再現:一次聽課活動中,兩個學生小聲嘀咕著:“這么簡單的問題早會了,老師也真無聊。”
處理:及時做調整,走出自編自演的教學誤區。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如教學“年、月、日”時,因為這部分內容學生已有所了解,所以咱們不妨這樣教,課始先讓學生說說已經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識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形式能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所以學生很樂意匯報。接著教師話鋒一轉,質疑:你們提到的這些知識都是準確的嗎?還有哪些是你們不知道的呢?(學生陷入沉思)老師今天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學習材料(不同年份的年歷)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請記錄自己的新發現及疑惑。10分鐘后咱們再做學習成果展示。這樣設計學生更樂于嘗試、探究。
評析:情景再現中的事例雖然學生話語不太中聽,但確實代表著學生的心聲,學習著對自己毫無挑戰的內容,學習過程顯然毫無意義。課改專家王雪鈺說,以前的課堂是教師的“單口相聲”,現在是“三句半”,三句是學生,那說在“點子”上的半句是老師。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已有經驗、已有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包括探索能力、創新意識。教育倡導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需求,關注學生的發展,盡管我們教師也有所意識,但很多時候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學生主體的體現只是做在表面,事實上我們教師必須用行動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有價值、有生機的探索活動中去。
實踐讓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是活躍的,學生常常會有意無意跳出課前設計的框架,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教師沒有預設的內容,那么教師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師道尊嚴”對學生當頭棒喝或用“以后再討論”來敷衍搪塞。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發展和需求出發,多問問孩子在想些什么,我們教師應給予孩子什么。如今,每當我與孩子對話、交心,或共同探究問題時,我才真正感受到做一名教師的幸福。雖然課堂上孩子們的“即興創作”偶爾會給我制造始料未及的尷尬,但認真傾聽、冷靜思考后,這些獨特的課堂資源,會讓教學更真實、更精彩。課堂上,師亦生,生即師,師生相長,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激蕩和交流中,我們一定能匯聚更多的正能量,迎來共同的成長,綻放各自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