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剛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表演感悟是促進學生對課文進行全身心體驗的有效手段,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更有利于學生體驗之后的再創造,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表演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手段強調的是表演主體的自我體驗,所以不能只是讓學生一味地模仿表演,而應力求逼近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兩方面都處在生活的語言空間中,并讓他們運用所積累的語言和知識進行創造性表達,從而獲得深刻體驗。
關鍵詞:發現;感悟;體驗;感受;情境 曾聽過很多老師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有時不免嘆息:年幼的孩童們原本被生動的故事情節所深深吸引,然而回歸課堂,卻被繁瑣的問答和空洞的說教所牽制,趣味盎然的文本變得索然無味,課堂上一片“死氣沉沉”。如何讓課堂活力四射、洋溢情趣,如何喚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呢?在教學中,我嘗試利用文本特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趣味”引路,以“對比”激情,以“體驗”思辨,讓學生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獲得認識和情感的直接體驗,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火眼金睛,發現漢字的神奇
漢字是美的,詞語是神奇的,語文教學由字詞教學始發,并由它堅實地托舉起句段篇章的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段孩子要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注意漢字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狐假虎威》這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認讀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初讀檢查生字詞語的環節,我引導學生用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對比生字音形上的異同,并引導他們學會區分:有的字讀音相近,字形完全不同,如“違”和“威”,“趟”和“抗”;有的字形相近,讀音完全不同,如“猾”和“骨”,“狐”和“爪”,讀的時候可得看清認準了,不能喊錯他們的名字,否則狐貍和老虎就不和你做朋友了。孩子們聽了,個個睜大雙眼,爭做“火眼金睛”,他們專注的眼神充滿了求知的欲望,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故事學完,往往戛然而止,接著就是學生感到最為枯燥的識字、寫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寫好字對每個孩子的一生都至關重要,然而毫無情境、重復單一的認與寫總讓學生感到乏味。我在識字寫字教學時注意引用故事情境的延續:“狐貍和老虎給小朋友們布置了新任務,就是要寫好它們的名字,能完成任務嗎?”這一下激發起學生挑戰的欲望,啟動了他們的內驅力。再如教學“虎”“狐”和“爪”這三個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書寫的間架結構和字形美觀上。依據“虎”形“頭小身寬,虎口張大,尾巴甩開”的特點感受“虎”的間架結構;通過“狐”與“爪”的對比,體會部件或關鍵筆畫在字不同位置的寫法;運用字理識字法,追根溯源,讓學生形象地了解“爪”字的由來,理解了“爪”字的意思,讓學生感到祖國漢字的神奇,熱愛之情生于無形。
二、身臨其境,感悟語言的奧秘
第一學段的閱讀是“起步閱讀”,其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孩子們喜歡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摒棄一問一答引發思考的傳統模式,用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引導、適時的鼓勵,用課文語言創設的情境,精心設置激趣演讀的過程,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懸念、遐想投入閱讀的實踐與體驗之中。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時我多次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進行角色換位,引導想象。如:第一自然段理解“老虎和狐貍誰更厲害”時,“竄”這個字時引發了爭議,學生起初認為“竄”就是“走”的意思,老師隨即扮演狐貍,從“小老虎”身邊慢悠悠地走過,孩子們一下就反應過來,不是“走”是“跑”,而且要逃跑,速度很快。教師緊接著問:“小狐貍們,你們為什么跑那么快呢?”激發學生去進一步感悟。又如在2-6自然段的表演朗讀中隨時采訪老虎:“你為什么會一愣呢?”“你為什么被蒙住啦?”“我還不是太相信你,該怎么讓我相信呢?”讓學生扮演狐貍和老虎,在情境中體會狐貍和老虎當時的內心活動,進行有效的思維。學生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教師通過及時捕捉關鍵字句多角度加以點撥,引導學生不斷對故事中兩個主角的內心進行探索,挖掘文字背后的內容。學生身臨其境,在課堂上情緒高漲,發言踴躍,不僅讀出了狐貍步步得勝,老虎信以為真的味道,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聯系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
三、水到渠成,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不僅要準確真實,而且應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表演朗讀狐貍的話時,緊扣狐貍說話時的心理活動,告訴學生:走進狐貍的心里去,把自己當成小狐貍就能讀好,以此滲透對感情朗讀的有效指導。低年段學生向師性強,在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教師繪聲繪色、形神兼備的范讀,能把課文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情感直接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在聽讀中受到熏陶,進入課文意境。如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這句反問句的朗讀難以把握。學生理解了“扯著嗓子”的意思,但始終讀不出狐貍虛張聲勢的感覺,教師適時配合動作,昂首挺胸,大拇指對著自己,聲情并茂地大聲說“你敢吃我——?”“我”字拖長音,聲調上揚,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把狐貍演繹得惟妙惟肖。學生不禁將掌聲送給老師,同時也掌握了朗讀的要領,使得后面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學生放到了主體地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應是自己主動探索的結果,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探究,不斷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我以課題為導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合課題理解題意,把理解落實到每個字中。特別是對“假”字的理解,學生疑惑不解,隨便亂猜,此時,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查查字典,了解字典上“假”字的三種常用意思:(1)真實的;(2)借用、利用;(3)據理推斷,有待驗證的。再請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中具體描寫“狐假虎威”這個題意的段落,對照句子說說“假”字的意思,前后相連、首尾呼應,學生的學習從“不會”到“會”,水到渠成。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構建,知識才可能成為自己的,教師應珍惜學生心中的那一個個小問號,這些問號會像一根根弦,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只要教師熱切地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其樂融融,真理在討論中就會越辯越明,體驗感受在交流中也會越來越深。情感在體驗中不斷豐盈,審美在體驗中不斷唯美,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煥發應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