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本學期隨著學校“鑄造精氣神,彰顯競爭力”系列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全校武術操比賽即將拉開帷幕,為了學生比出好成績,全校體育教師都在著手武術操教學,每個人對于武術操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教學方法也就見仁見智。武術操教學應根據武術操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武術操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我看來,針對不同的教學情景采用適宜的教學手法就不愁教不好武術操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將武術操逐拍逐節的教授給學生之前,必須要搞清楚一些問題,學生是否了解你的苦心,“領你的情,買你的賬”。通過看別的老師上課、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不難發現,羈絆我們將武術操教好的絆腳石有這樣幾塊:
第一塊絆腳石:學生學習興趣喪失
學生在學習武術操初期會因為新鮮感而集中注意力,教師在反復地采用講解、示范、領做、練習的教學手段逐拍逐節地傳授動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進而產生一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教師對于武術操的攻防作用以及編排內涵不加以演繹與講解,學生缺乏理論知識的積累,“照葫蘆畫瓢”,沒辦法真正融入其中。
第二塊絆腳石:學生缺乏系統性學習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習武將就長期、系統、循序漸進,但是將武術包裝成操化動作,加之比賽迫在眉睫,教師一味地趕進度,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填鴨式地學習一套武術操,沒有體悟到每一節操的設計用意,缺少系統性的學習。
第三塊絆腳石:學生基本動作不扎實,省略組合動作練習,直接進入操化學習
武術操中的手法、步型都是嚴格按照武術套路創編的,學生只憑靠臆想的武打片段“邯鄲學步”,缺乏基本動作的練習,跳過武術中手法、步型的組合練習直接學習武術操,體會不到武術的真諦,也就無規范一說了。
了解這些癥結所在以后,我們就要搬開石頭,為我們“前進道路”(教好武術操)掃清障礙。
1.情景教學——把握學生有限的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
二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模仿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學生崇拜武打影視劇中武林高人的高深武功這一特點,通過室內課向學生介紹經典武打場面,并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技擊拆解,動作的演變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武術、了解武術。此外,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情境,將攻防組合結合故事情境,讓學生根據示范分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攻防對抗中感悟動作,體會成功,進而對武術產生強烈的興趣。
2.精講多練——挖掘學生愛動、樂表現的優點,營造多練多鞏固的練習氛圍
俗語有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武術操教學中,教師只能起到教與領的作用,學生的學練積極性與自覺性要貫穿全程,有些動作只有反復練習、反復鞏固,才能領會動作的連貫與發力的技法。“熟能生巧”,通過重復練習掌握其要領和練習的技巧,才能體會攻防含義。在此過程中,為避免上述“絆腳石”的出現,教師可以采用分小組、集體、挑選優秀組、攻防pk組等等多種練習形式,一來提高學生學練積極性,再者也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為學生創造足夠多的、形式多樣的不同練習體驗。
3.發散思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由表及里”地產生聯想,營造善思篤行的課堂氛圍
學習講究眼到、手到、心到、腦到。在學習中,教師如果不教導學生勤動腦筋、多思考,學生只會一味地死練,這會制約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利于學生成長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多練習多體會,還要多思考。在實踐中多應用,才能做到想、練、實踐的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只有因材施教,用愛與責任施教,學生才會用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與扎實完美的練習成果回報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每一個一線體育教師行動起來吧,為了學生,為了自己,加入善思、勤學的隊伍中,讓每一節體育課因為善思、求變而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