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薔薔
摘 要:童聲合唱教育是一門難度比較高的音樂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內在感受,使得聽覺和情感融為一體是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做好兒童合唱教育,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得整個兒童合唱的水平得到提升。從實際的合唱教學實踐出發,指出在進行教育之前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理念,并且強化聲部的配合,使得學生能夠感受音樂本身的韻味,發自內心地唱出藝術的魅力。
關鍵詞:兒童教育;合唱理念;聲部訓練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理念
在進行合唱之前,音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合唱是由一個團隊共同完成的,即使你一個人唱得再好,如果不配合團隊,那么合唱也是失敗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要時時提醒學生,務必要配合協調整個合唱隊,不能過于表現自己。另外,老師也要提高學生在合唱訓練中的自我判斷意識,也就是說,讓學生判斷自己有沒有通過自己的演唱來提高整個團隊的演唱水平,自己所表現的情緒是否與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情感相同等等。所以說,在進行合唱訓練之前,務必要讓學生意識合唱是由整個團隊共同完成的,不是一個人的表現,同時也強化學生的自我判斷意識,樹立正確、合理的合唱理念。
二、聲部配合的訓練是關鍵
在過去,音樂老師更多的是關注高聲部的配合訓練,卻忽略了低聲部的訓練,殊不知低聲部的配合訓練是最難的,因為低聲部的流暢性相比于高聲部來說比較差,這對團隊配合來說是比較難處理的,而高聲部唱起來比較流暢,而且音量方面也比較容易控制,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順序,先讓學生學習低聲部,在接受了較難的低聲部之后,再讓學生學習高聲部,使得聲部配合的訓練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小學生比較好玩好動,如果老師總是單一地、長時間地訓練同一個聲部,那么學生會很容易感到厭倦,從而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因此,老師可以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適當地結合輪唱、對唱等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樂趣,從而提高小學合唱教育的水平。
總的來說,小學合唱教育需要老師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理念,通過合唱理念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同時強化對聲部配合的訓練,使得小學合唱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娜,于艷.兒童合唱淺析[J].大眾文藝,2011(22):5.
[2]李媛媛,秦翌月.論童聲合唱曲目選擇的多維性[J].音樂大觀,2013(10):48-49.
[3]孫小鈞.情系合唱 關愛教育:吳靈芬合唱教育觀訪談錄[J].歌唱藝術,2012(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