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文+李劍玲
摘 要:通過對京津冀區域內以及京津冀區域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京津冀區域的比較優勢,尋求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策略。轉變阻礙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加強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合力互動,實現資源、市場和信息的共享,找準定位、調整戰略,促進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經濟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2-0013-05
當前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中國的發展戰略。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稍滯后于長三角、珠三角。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做到京津冀區域的相互補充和共贏發展,實現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共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京津冀區域內的比較分析
基于PEST分析,對京津冀區域內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從社會文化方面、政治法律方面、經濟方面和科技方面,有所側重地進行分析和探討[1-3]。
(一)京津冀區域的經濟狀況
2013年,京津冀土地面積只有21.6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的2%,但是總人口達10 860.5萬,占全國的7.98%;地區生產總值達62 172億元,占全國的10.9%。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北京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9 500.6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加了7.7%。天津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4 370.16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加了12.5%。河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是28 301.4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加了8.2%。天津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101 692元;北京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92 210元;河北省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38 596元。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6.9%,穩居全國第一。北京第三產業比重是河北的2.1倍,是天津的1.6倍。天津的比重為48.1%,河北的比重為35.5%,而全國的比重為46.1%。去年,河北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2.4%,北京為0.8%,天津為1.3%,全國為10.0%。2013年,河北的第一產業增加了3 500.4億元,北京第一產業增加了161.8億元,天津第一產業增加了188.45億元。可以看出北京天津第一產業增加值之和僅相當于河北的十分之一(見表1)。
(二)京津冀區域的創新能力
關于創新能力的評價,結合實際情況,我們主要從科研投入、教育投入、研發技術、發明專利、R&D項目及經費、高校學生、技術創新等幾個方面來考慮。2013年,北京研發經費支出為1 200.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16%。河北的研發經費支出為290億元,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0%(見表2、表3)。
通過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京津冀區域中北京、天津、河北的創新能力差距相當大,呈現逐漸下降態勢,在理論上有利于知識的溢出和擴散,但由于區域內城市間經濟水平斷層和知識差距極大,政府在區域知識能力形成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可以起著促進校企合作的導向作用和政策保障作用[1-3]。
二、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比較分析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城市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東部地區”因為是中國經濟增長高速的典型區域,所以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區域。東部地區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三個區域,經濟發展極化特征明顯,在全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京津冀區域主要有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邯鄲、保定、唐山、邢臺、廊坊、秦皇島、張家口等,主要涵蓋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各個區市。主要以汽車工業、機械工業及電子工業等為主,是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及重工業基地。京津冀區域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北方經濟發展地區,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北京的座談會上,強調了實現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是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長江三角洲由蘇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區組成,主要有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等8個市區和浙江省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等7個市區。根據國務院2010年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19%。其中陸地面積186 802.8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3 937.2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淀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5.6萬平方公里。它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珠江三角洲地區有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科技研發基地,是我國人口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稱。珠江三角洲主要有深圳、廣州、肇慶、東莞、佛山、珠海、中山等9個市區。2008年國務院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珠三角一體化列為國家戰略。軌道、綠道“雙道”建設,為珠三角區域一體化提速提供了基礎性條件[4-5]。
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區域發展特征明顯,可以發揮地區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加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比較優勢分析
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都有較強的先天優勢,主要包括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區位優勢方面,這三個區域都處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地域廣闊和資源豐盛。交通優勢方面,這三個區域都有港口群,連有大量的鐵路和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產業基礎方面,這三個區域工業化起步較早,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對投資者產生了強大的吸引。
(二)產業結構比較
2012年,這三個區域總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為 223 321.48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43.03%;其中第一產業為11 569.6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2.09%;第二產業為104 720.67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44.53%;第三產業為107 031.1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46.25%,可以看出三大經濟圈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見表4)。
京津冀區域的經濟發展沒有足夠好。可以說,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核心驅動力,而京津冀區域城鎮化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河北省經濟發展落后。2012年京津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57 348.29億元,明顯低于長三角的108 905.27億元。尤其是京津冀區域內部的差別懸殊,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北京市為87 475元,天津市為93 173元,河北省為36 584元;而長三角經濟圈內部的差別不是很大,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海市為85 373元,江蘇省為68 347元,浙江省為63 374元(見表5)。
這三個區域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并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群,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使上海產業集聚在高新技術與制造業。珠三角的廣東省形成了電子信息、機械、汽車、建筑材料和醫藥等9大支柱產業。在京津冀區域,天津有2個強集聚行業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北京有4個強集聚行業是燃氣生產供應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印刷業儀器儀表及機械制造業。河北有2個強集聚行業是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及其加工業。
(三)城市結構分析
城市是中國城鎮化的載體,一個區域內的城市結構與該區域城鎮化進程密切相關。目前珠三角和長三角發展實力相當,都具備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而京津冀區域城市發展差距很大,中小城市很不發達。
在經濟學上,最有效的空間組織是大都市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有一個經濟發展好的中心市區,通過“極化”“輻射擴散”和分工協作,它帶動周邊市區的發展。這種效用發揮好的區域當屬長三角,珠三角次之,而京津冀相對差些。京津冀區域的北京和天津是直轄市,產業結構相似,這些年北京和天津在制造業、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方面進行著激烈競爭,形成了資源和效率的極大浪費,導致北京天津與河北之間產生了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三大經濟圈的城市建設情況以及市政設施情況比較(見表6和表7)。
(四)城鎮化分析
城鎮化主要指城鎮化發展中空間形態、人口狀態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變化。這里對三大經濟圈的年末城鎮人口比重,以及人口受教育程度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到城鎮化程度在逐漸提高,但還有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程度的空間和潛力(見表8和表9)。
三、京津冀區域的優勢比較
從過去和現在來看,京津冀區域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還是存在一些優勢的。主要的優勢有[6-7]:
(一)京津冀區域的經濟基礎雄厚
京津冀區域曾經不亞于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近代京津冀區域中的天津曾經是北方的工業、金融和商業中心,堪稱國際化都市。發展中的天津曾經拉動了北京及河北的工業發展。北京近三十年發展非常迅速,從一個消費城市逐漸發展成了工商業城市,其發展并不亞于廣州和上海。盡管近些年天津發展較緩慢,但它的工業基礎和發展實力還在,新興的開發區發展很快。河北是農業大省,是全國最大的小麥和蔬菜生產基地,還有石家莊制藥、唐山鋼鐵、邯鄲煤礦等工業。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相比,京津冀區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雄厚的基礎產業。北京和天津在金融、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也并不亞于長三角及珠三角中心城市。但是因為京津冀區域的河北落后,而且北京、天津周圍沒有形成強大的城市群,這是京津冀區域發展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原因。
(二)京津冀區域的資源優勢
京津冀區域有物產豐富的大平原,有山脈、林地、草原和河流,有海岸線和港口,還有很多名勝古跡。但京津冀區域水資源缺乏、風沙大、氣候干燥,這些不如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但北京和天津是中國的兩大直轄市,有政治優勢和社會資源優勢,而且匯聚了大量的科研單位、高等學府及優秀人才,這些都優越于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但京津冀區域中河北的經濟技術落后、優秀人才匱乏,這些都阻礙了京津冀區域的快速發展。
(三)京津冀區域的合作空間大
京津冀區域發展是一個系統整體,曾經形成的緊密度可能超過了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但是現在的融合卻不及長三角和珠三角。雖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被提出來很久了,但是由于三地發展實力差距、行政壁壘和觀念阻礙等原因,由于社會經濟環境問題,還沒有形成實際的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停留在初期的概念上的合作,并沒有什么實質上的合作內容,還有很大的合作潛力和很多的合作空間。
四、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策略
(一)阻礙發展的觀念理念上的轉變
要真正強化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觀念理念。我們可以把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看做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兩個主角,河北是配角,發展各有側重,北京、天津帶動整個京津冀區域的發展。京津冀區域的三地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實現共贏協同發展。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逐漸從行政區整合走向市場整合。我們應當從“行政區觀念”走向“市場觀念”和“區域觀念”。當前與市場經濟配套的區域文化是理性、包容、開放、創新的。京津冀三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革新觀念,通過SWOT分析,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自身的劣勢,抓住外界發展的機會,把不利的威脅變成發展機會,強化市場競爭理念和共贏發展理念,謀求京津冀區域三地之間和諧的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資源、市場、信息的共享
加速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如構建金融信用體系和交通設施網絡化的平臺,逐漸把市場資源融合起來,實現各種要素在三地之間的自由流動。硬件上的網絡化,可以依據北京城市規劃的“兩軸兩帶多中心”,進而促進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目前京津之間的鐵路專線基本實現公交化,北京天津之間33分鐘直達;北京石家莊之間的高鐵可以67分鐘到達。但是河北內部的交通還不夠發達,這樣不利于京津冀區域整體交通的快速發展。在軟件上也沒有形成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區域的發展可以借鑒長三角區域的一卡通制,強化和完善京津冀區域三地異地結算等,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促進京津冀區域三地的合作。通過京津冀區域三地合作,逐步縮小京津冀三地的差距,促進經濟的共贏發展,實現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
(三)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合力互動
由于京津冀區域政府的力量遠遠大于市場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加強京津冀區域三地政府的交流與協作,相關政府組織要給予更多的重視與引導,并從中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和實現資源共享。行政的手段協同市場管理的方法,逐步去除行政壁壘的阻礙,進而促進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為了進一步保障京津冀區域三地的協調合作創新發展,基于系統論的思想,我們把京津冀區域的政府、企業和社會看做一個整體系統,可以成立一個類似于歐盟的區域協調組織,或者建立京津冀三地定期的高層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三者合力互動,推進京津冀區域的合作共贏與長期發展。
(四)找準定位,調整戰略
首都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應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為了釋放能量,要逐步實現重工業的周邊轉移。天津要依托自身的基礎、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京津冀區域的工業、商貿中心和通商口岸。依據北京和天津的輻射作用,基于河北的自身基礎,承接北京的產業外移,發展定位于農業產業、制造業基地以及旅游業等。京津冀區域總的發展思路是,北京要謀求釋放壓力,天津要再次飛躍發展,河北要借力快速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打造中國經濟的第三極,真正實現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可持續發展[8-11]。
參考文獻:
[1]吳玫.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5:7-12.
[2]張淑蓮.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區域經濟協作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4)1:30-34.
[3]Josef Vodák,Jakub Soviar,Viliam Lendel.Cooperation Management in Slovak Enterpris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09):1147-1151.
[4]徐長山,任立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之比較[J].社會,2014,(9):40-42.
[5]周璐.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經濟圈發展特征比較[J].中國商界,2008,(6):136.
[6]張亞明,王帥.京津冀區域經濟差異分析及其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2):67-70.
[7]Valerie Vandermeulen,Ann Verspecht,Bert Vermeire,Guido Van Huylenbroeck,Xavier Gellynck.The Use of Economic Valuation to Create Public Support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in Rrban Area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3):198-206.
[8]何恬,劉娟.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475)10下:4-5.
[9]劉鐵.京津冀都市圈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0,(17):134-135.
[10]Linwei Ma,Pei Liu,Feng Fu,Zheng Li,Weidou Ni.Integrated Energy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J].Energy,2011,(36):1143-1154.
[11]劉勇,李仙.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J].中國發展觀察,2014,(5):17-18.
責任編輯:張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