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舒(四川省戲劇家協會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西戲劇的差異性研究初探
楊舒
(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源于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迥然差異,中國和西方戲劇在文體特點、表現手法、舞臺形式、表演特點、審美特點、人物情節塑造等方面各有鮮明的特點,表現出獨特的魅力。本文試從上述幾方面對中西戲劇的差異性進行分析研究,并展望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走向。
中西戲劇;差異;特點;研究
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戲劇都起源于民間,尤其與宗教儀式、神明祭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民族風俗、藝術風格不同,社會經濟、地理環境、政治情況的差異,中西戲劇在發展中有著不同的歷史軌跡,在諸多方面呈現出較大差異。
(一)文體
中國戲劇的文學劇本有的是從其他文體演變而來,典型如被視為敘事詩代表作的《長恨歌》等。相對于客觀性敘述,中國戲劇文本更接近于抒情文體。無論是在表達個人的主觀感受,還是在描述客觀事物上,中國戲劇文本均保留有抒情詩的特點,尤其是通過抒情來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中國戲劇的抒情化特征,使之在推動事件發展進程與描寫人物特定心境二者之中側重于后者。正是通過抒情使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得以披露,觀眾才能對人物的特定境遇感同身受。
相對來說,西方戲劇發展得較早,其最早是從史詩這種歐洲最早的敘事文體中繼承了“事件”這一“基因”,再加之對人物日常對話的借鑒與模仿,使之更加寫實和客觀,猶如生活場景再現。在希臘戲劇中,總是明確地表現出“事件中心”這一核心原則,如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在三個篇章中講述了各自的核心事件:遠征歸來的阿伽門農被為自己的妻子殺死、阿伽門農的兒子弒母為父報仇、雅典娜通過裁判最終解決了紛爭。可以說,西方戲劇的一切要素都是為了完美展現整個事件服務的。
西方戲劇的核心是動作。古希臘悲劇就是從祭神的歌舞演變而成,其將原本講述的部分轉變為表演性的動作。正如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所指出:“戲劇是模仿人物行為的產物。其中,悲劇更是對嚴肅的、一連串的人物行動的完整模仿。”悲劇中的英雄人物往往用行動為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莎士比亞也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性格與動作緊密相連”,從人物的外在展現人物的思想,從動作的設計塑造人物的性格。西方戲劇從動作表象中去探索性格,這與中國戲劇從情感去認識性格不同,甚至相反。與中國古典戲曲要求展現內心世界的法則有所契合的是,人物的外部動作成為其內在心理活動的征兆。但是,中西戲劇的這種契合,細細研究之下仍能發現其實質上的區別:前者善于通過抒發感情來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即將“心底話”抑揚頓挫地說出來,直抒胸臆;后者則以動作為核心,人物的思想轉變、情感波動幾乎完全訴諸于動作,嬉笑怒罵,直觀展現。另外,從淵源的角度,宗教構成中國戲劇的淵源,但并非唯一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淵源。中國戲劇中有“宗教淵源”,如巫術禮儀;還有“民間雜戲淵源”,如鑼鼓、沐猴戲、鼠戲等;有“說唱淵源”;有“傀儡淵源”,如皮影戲等等,這與西方戲劇直接從宗教儀式衍生出來有所不同。
(二)劇種
就種類而言,西方戲劇較為單一,幾百年來的發展只是對體式的不斷完善。中國戲劇則走上了多樣化發展的道路,其中,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為中國五大戲劇種類。其它戲劇種類有:川劇、昆曲、河北梆子等。
中國戲劇喜歡用“倫理信念”的方式,這是一種人們對事物的心靈安慰和自我安撫,往往一悲再悲,最后以美好的愿望來收尾,例如中國古代民間愛情故事《梁祝》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人們被梁山伯與祝英臺從相愛到殉情再到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的悲慘愛情所感染;而西方戲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的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所以側重于“寫實”、更加殘酷。在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男女主角彼此相愛。但是,家庭的反對、社會的現實讓二人的戀情成為“水中月”、“夢中花”,永遠不可能實現。隨著感情的加深,羅密歐與朱麗葉遭受的阻力越大,兩人最后殉情而死。表演形式上要使看戲的人感覺到如同生活的真實形態。
中國悲劇以“苦”、“哭”為主要表現形式,展現出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再以輪回信念或美好的希望來撫慰心靈。西方悲劇則以單純真摯與偽善虛假的抗爭、以寫實作為主體表現形式,常以不甘心向命運低頭、向邪惡勢力屈服的正面形象示人。
(一)舞臺形式
從戲劇的舞臺形式上來看,西方戲劇較為單純,僅為一兩種藝術門類的交叉,比如歌劇和話劇。而中國戲劇一直是歌、舞、白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
(二)審美特點
戲劇源于現實,是社會生活在藝術領域的反映或折射。這正如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皮埃爾·高乃依所稱,戲劇作品是對社會生活、人的行為的一種模擬,它的完美程度與模擬的相似度成正比。在中西戲劇的比較中,前者是以美致真,后者卻是以真達美,截然相反。這種區別就根源于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迥然差異:中國的戲劇家們注重靈感、頓悟,講求一種審美上的體悟,因此中國戲劇的表演動作以美為先,由美致真;而西方的戲劇家們則“偏愛”邏輯、寫實,追尋對社會生活、人的行為的完美模擬,因此西方戲劇在表演上則偏向客觀真實,以真達美。
中國戲曲重表現,重抒情,注重于動作的質感和量感,不必一定借助實物表演,而是通過虛擬的表演動作來達到高度的美化。比如,捉蝴蝶不需要蝴蝶在空中飛舞,主要通過演員眼神與動作的配合完成。中國戲曲的虛擬表演是還原生活,也是夸大和美化生活,是追求“神”和“情”的相似,以美求真。例如川劇《人間好》中的白鱔公主在來到人間后坐在船上游玩一幕,在劃船的表演中只有槳而沒有實物的船,完全通過演員的舞臺表演表現出來,是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中國戲曲獨特的藝術表演手法。
在西方戲劇中,審美特點則是“真中求美”,是行動的模仿的寫實性藝術,西方戲劇重再現、重敘事,與中國戲劇重意不重形的表達方式截然不同。這其中,當以源于古羅馬的啞劇最具有代表性。啞劇演員通過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推動情節發展,并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其動作精準考究,講求質感,觀眾甚至能夠從演員的動作中感受到劇中角色頭撞門梁時虛擬的“門”的硬度和質量。
(一)人物情節塑造
西方戲劇暗含對社會的批判,所以大都以悲劇結尾。一言以蔽之,西方是抗爭后毀滅,中國則是追求后保存。在《羅密歐和朱麗葉》中,男女主角不顧家庭的阻力,毅然決然地走到了一起,與天斗、與地爭,最后雙雙自殺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訴求和愛情取向,壯烈無比;但在《梁祝》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最后也是雙雙離開了人世,但并非是一死了之,而是化為蝴蝶相伴相依,代表了愛情的保存與升華,給人以希望。
同樣,在《梁祝》中,也能看出中西戲劇在角色選擇與搭配上的區別:梁山伯是典型的書生,而祝英臺則是女扮男裝的美女。這種“才子佳人”式的搭配,是中國古代戲劇慣用的一個套路。這與郁郁不得志而散落民間的文人作者自身的心境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反映出作者寄情于寫作,通過作品直抒胸臆、憧憬美好生活的心態。西方戲劇基于悲劇的基調,往往將角色塑造成勇猛、果敢、愛憎分明的“高大全”形象。這種有別于中國傳統戲劇委曲求全式人物的角色塑造,使人物能夠在戲劇中完成與命運相抗爭的英雄使命。
(二)表演特點
中西戲劇在表演特點上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注重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的相互匯合,后者則是按照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方法來劃分成“男女高音”、“男女低音”及“戲劇觀演”關系。
綜上可知,中西戲劇在表現形式、文體特點、舞臺效果、表演特色、審美差異、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然而,近代以來,中國戲劇漸趨真實地表現現實時空,而西方戲劇也正力求突破舞臺時空,足以見得,中西戲劇這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正在互相滲透和相互影響。
目前,西方戲劇中真正能夠引起觀眾興趣的反映現實生活的高水平作品雖然不多,但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劇場藝術管理制度,“流水線”式地不斷推出大量劇目,這使得劇場演出能夠保持著正常的狀態。作為相同的藝術種類,中西戲劇文化應相互交流與借鑒。尤其是,中國戲劇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西方實用且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國戲劇的從業人員應該摒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意氣,向西方學習科學化、數據化的管理經營方法,帶領中國的戲劇業走上一條全方位的發展道路。
[1]路應昆.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俞為民.中國古代戲曲簡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3]羅念生.古希臘戲劇·后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4]盧昂.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與融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6]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劉洪濤.莎士比亞戲劇選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樂黛云.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9]陳建森.戲曲本體與生成的探究之途[J].文藝研究,2010(08).
[10]鄒元江.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長沙:岳麓書社,1998.
[12]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3]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4]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15][英]阿·尼柯爾.戲劇理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J83
A
1007-0125(2015)02-0030-02
楊舒(1982-),女,四川成都人,學歷:本科,單位:四川省戲劇家協會,職稱:初級,研究方向:戲劇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