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偉(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劇院 甘肅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000)
中國小號作品民族風格研究
張亞偉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劇院甘肅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000)
中國小號作品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民族特色,不論是在創作風格還是在演奏技巧上都不斷在進行完善和提高。本文通過對小號作品的分析,旨在研究作品中的民族化風格,加快小號作品的民族化進度。
小號作品;民族化;研究
小號起源于西方,屬于銅管樂器,其表現力超強,聲音極具個性,對于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也很高。我國小號作品大多都是在西方音樂的調試和和聲以及旋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帶有一定的民族風格。
(一)題材民族化。題材是小號創作的基礎,也是民族化風格形成的必備因素。中國特色的小號作品在創作初期,主要是在民間樂曲和民歌上改編的。例如小號演奏者朱啟東改編的《阿拉木汗》、《喜相逢》、《秋收》等等。同時,小號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民族特色還具有一定的中國韻味。例如音樂家許林創作的《溜冰變奏曲》、《秧歌》等等,他們都是在把小號作品融入到中國民族風格中來,通過中西元素結合,產生不同的音樂特色,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可以說小號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題材的影響,但是小號作曲家的比例不是很多,往往都是從事小號教育工作的老師進行小號作品創作。這樣也導致了小號作品的單一,盡管現今出現了一些題材上的變化,但數量不是十分多。這就要求創作者要結合我國民族特色,創作適合小號演奏的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二)風格民族化。小號作品的成熟與否取決于自身創作的風格,中國小號作品的民族化也就是風格的民族化。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社會因素、區域經濟以及民族風俗習慣有著很大關系。例如許林的《降B大調小號協奏曲“劉三姐”》,區域性明顯,此作品雖然以降B大調為題,但結合多種演奏技巧,作品中民族風格體現的非常完美。小號作品中的技巧是體現其風格的重要手段,中國小號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民族風格和小號自身特有的演奏特點,只有將兩者充分融合到一起才可以演奏出動人的旋律。小號演奏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其本身與我國民族文化與傳統音樂存在不同之處,包括審美和文化上的差異。所以中國小號作品在發展過程中要想體現自身的特點,必須與中國文化相結合。
(三)技術民族化。作為西方銅管樂器,小號要想更好地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特點,要在演奏技術上下功夫。在保留小號性能特點的同時要與傳統演奏技巧結合,發揮出小號作品的中國特色,從而演奏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小號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演奏家必然會將更好的小號作品呈現給大家。小號作品在中國的舞臺上必然會展現出特有的民族特色。
任何樂器在技術手法和自身表現方面都有其局限。只有把中國民族風格與小號技術結合才能發揮出特有的音樂特色,在不斷創作的過程中,要想進一步發展民族情感,首先要了解小號自身的音色和性能。通過技巧的演奏,找出音樂中的民族情感共鳴,不斷摸索出適合我國民族音樂旋律的技術手法。《喜相逢》這部小號作品大家都了解,作者朱起東結合了山西、內蒙等區域的民間笛子獨奏曲,創作出具有民族音樂特色的作品。此小號作品中模仿了笛子演奏技巧,主要有一個主題及三個變奏。民族化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小號作品《秧歌》是許林創作的,此作品結合了甘肅地區“大秧歌”民間音樂,充分地采用了小號技巧中的“持續回音”和“空指自然泛音的跨越超吹”,通過完美結合演奏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優美旋律。值得一提的是,小號本身的發音和指法以及自身結構也會制約其與民族風格的融合。如果想要通過技巧來實現民族特色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這也是可能實現的,只要找到音樂的共同點,再結合嫻熟的演奏技巧,通過不斷的藝術創新和大膽實踐,演奏出具有民族特點的作品是必然的。這要求作品中要發揮小號擅長的技巧和性能,不斷地創作出為中國人民大眾所熟悉的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在中國小號音樂作品的旋律中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色。在很多作品中,作曲家將傳統音樂中具有極強民族風格特色的旋律汲取、引用為樂曲的主題旋律,并用變奏手法改編、發展旋律,同時還能使小號的各種演奏技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在塑造音樂形象、體現民族音樂風格和內心情感表達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說中國小號作品民族風格的形成也是必然的。只有將民族特色融入到音樂作品中,才能不斷進步發展。
[1]賀林林.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研究[J].音樂大觀,2014(02).
[2]陳杰斌.現代小號演奏中弱音器的使用與研究[J].音樂時空,2014(19).
[3]田鐵漢,劉金剛.抒情與炫技、魅力與內涵的交融——奧斯卡·彪邁《f小調小號協奏曲》的分析與演奏[J].音樂創作,2014(10).
J647.16
A
1007-0125(2015)02-0066-01
張亞偉(1971-),男,漢族,工作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劇院,自1988年1月從事小號專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