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民,陳繪旭
(陜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和”思想博大精深,被稱為最高意義的美,它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在中國思想史上,尤其是中國哲學的三大支柱儒、道、釋,對“和”思想有著了不同的見解。“和”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能夠和諧并存、相互促進。
中國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和”,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歸于“和”字,以“和”為主流。它與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追求有密切聯系。《中庸》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就是讓兩級對立的事物達到和諧的狀態。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在藝術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各門藝術的審美準則。
中國古典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經過前輩的不斷研究和整理并吸取了武術、戲劇以及西方芭蕾舞的教學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體系。而古典舞的“身韻”打破了傳統的訓練模式,找到了舞蹈動作的基本元素。“身韻”的出現是古典舞發展的重要契機,它實際上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真正達到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
形,是一切外在的、直觀的動作和體態,包括動作與動作的連接、姿態與姿態的過渡等。“形”是形象藝術最為基本的外在表現,沒有“形”作為藝術傳達的手段,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
神,是內涵、神采、韻律、氣質,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眼神的“聚、放、凝、收、合”等運動并不單純是機械的、外在的行為,而是受內在心理節奏的支配所表達出來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地詮釋了形與神的聯系。
勁,就是內在的節奏處理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根據“身韻”的要求,舞蹈過程中的力度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延長等方面的變化。這些節奏的符號是通過人體的動作表達出來的,要求舞蹈者真正把握并能夠自如地運用“勁”。
律,包含兩重意義:一是指動作自身的律動,二是指運動所依循的規律。一般而言,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順”指的就是“正律”,動作順則能一氣呵成。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視“反律”,也就是“逢沖必靠、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讓人體動作有瞬息萬變的動感。
中國古典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的直接折射。中國古典舞在經歷了幾次蛻變之后,吸收借鑒了其他藝術類型的養分,汲取了武術、戲劇和西方芭蕾舞,最終自立門戶。受到中國“和”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舞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質。其實在古典舞中沒有絕對的剛柔之分,它們的共同點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不難發現,再有力的舞蹈,也能從中看到曼妙舒緩的影子;再柔美的舞姿,也能令人感受到剛勁的所在。這些都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追求,處處蘊含著“和”的思想。
古典舞《扇舞丹青》以筆墨書寫為結構核心,呈現的是一種陰柔之美,但也體現了“柔中帶剛,剛中帶柔”,這就是剛和柔的“和”。《扇舞丹青》通過舞者剛柔相濟、抑揚頓挫的舞姿,將扇子與舞蹈動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以及空間相結合,展現出書法的筆韻,讓《扇舞丹青》成為“墨舞”佳作。與其他女子古典舞不同的是,《扇舞丹青》的舞蹈語匯打破了以陰柔為主的風格,增加了陽剛之美。
古典舞中無論是“由動到靜”的“亮相”,還是“由靜到動”的“起法兒”都顯現出了對立的均衡,都體現了動與靜的“和”。古典舞《愛蓮說》主要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以蓮花為主題、以唯美的形象為主導。以動襯靜,呈現出一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舞蹈意象。舞蹈的開場舞者以跪立的姿勢,胸腰彎曲,后腿鉤翹,雙手在頭頂上方翻轉小五花,這一開場輕盈飄逸,隨著輕慢的樂曲,舞者曼妙起伏,行云流水般的舞姿舞動起來,舞蹈從第一空間向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轉換,動作灑脫,動靜結合。在音樂接近尾聲時,再以“蓮花”舞姿坐地,出場時的造型再次出現,隨著最后兩聲清脆的木魚聲,她抖落身上的露珠,亭亭玉立水中央。
古典舞《風吟》則體現了虛與實的“和”,舞蹈以寫意的手法營造出飄零的空間意象,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舞蹈運用了“提、沉、沖、靠”的動作元素,無限地延伸肢體線條,強調動作在“圓”中的韻律變化,突顯了“平圓、立圓、八字圓”。作品的動作語匯源于古典舞身韻,但編導沒有刻意去展示,而是將人體重心的自然傾斜和轉移與現代舞的放松、收縮以及氣息的運用等結合起來,舞者像“風”一樣輕盈飄逸,不為舞蹈的“形”所禁錮,給人無盡的遐想。充分運用動勢將有形的肢體轉化成無形的意識線條,讓人看著無處不和諧,無處不散發出“虛實相生”的韻味。
“形神兼備”是指內在的神韻與外在形象的充分交融,達到形神合一。中國古典舞要求舞者“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而形神兼備就是對舞者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的要求。《千手觀音》把靜態的壁畫、雕塑形象變成動態的舞蹈,賦予佛教形象以生命,體現了形與神的“和”。從舞蹈形象上來看,舞者的妝容和儀態為“形”作了鋪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在動作結構上,改變了動作的單一性,注重多方位、小角度的變化。在運動方向和線條、造型上也多選擇不對稱性,加強了舞蹈動作變化的流動性。首先,古典舞是“圓形藝術”,“圓”被概括為八個字:“圓、曲、擰、傾、收、放、含、仰”,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在《千手觀音》中的前半部分,舞蹈演員以靜立原地、變換手勢為主。21位演員通過不同的手勢造型,實現了不同圓之間的轉換。其次,古典舞也是“曲線美的藝術”,從演員的舞姿中又體現了曲線美。再次,古典舞也是“剛柔相濟的藝術”,從開始的靜謐到快板那奔放的舞韻,都充分體現了“形神兼備”的舞蹈韻味。
不論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還是“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無不都是在對立中求得中和。中國古典舞具有“和”的藝術品質,讓我們在“和”的世界中找到對立和統一。正是因為中國這種傳統文化的“和”思想,讓中國古典舞得以將有形和無形相結合,將真實與虛幻相結合,將舞蹈的形態和想象相結合,讓“和”思想貫穿于其中,真正地做到在對立中求“和”。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袁和.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袁和.中國舞蹈意象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4]袁和.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孟廣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