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靜(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淺論中國油畫的國際傳播
胡靜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近年來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很大的青睞,一批批的油畫家在國際市場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中國油畫家通過傳媒網絡等現代化技術實現了傳播自己藝術品的目的。在傳播的過程中藝術家們不僅抓住了西方的人們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心,更把握住了受眾對象的口味。國內市場對油畫發展的鼓勵,促進了中國油畫的世界地位。但是油畫和其他藝術品一樣出現了文化的工業化,造成了油畫作品的標準化、模式化和簡單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這樣的發展趨勢是利弊兼存的,故而如何找尋一條正確的傳播路徑是等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油畫;傳播途徑;受眾者;好奇心
中國油畫市場經過幾十年的長足發展,在吸收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創了別具特色的民族化道路,為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上的傳播奠立了生存的根基。這種傳承與創造在時代的主旋律中造就了中國油畫的跨越式發展,既有創作實踐上的不懈追求,也有理論上的多方探討。當代中國油畫不僅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在藝術內涵和語言形式上呈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
那么中國油畫市場是用一種什么傳播手段來實現自己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的呢?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油畫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的成長記錄:2003年,高小華創作于1982年的油畫《趕火車》在北京以363萬元拍賣成交,創21世紀中國油畫最高價;2005年陳丹青《西藏組畫·進城三》以418萬元人民幣,創下了拍賣紀錄;但不久王沂東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陽》就拍出506萬元的高價;而2007年在香港佳士德春季拍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成交額高達7536.75萬港元,不但打破了畫家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更打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但是在次年也就是2008年在中國嘉德春拍會油畫專場上,劉小東表現三峽移民的油畫《溫床NO.1》(五聯)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中國內地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雖然2009年油畫的國際市場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出現了不景氣的氣候,但是中國油畫國際市場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勢頭。
為什么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受到如此的青睞;為什么當代一批一批的油畫家在國際市場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中國油畫在短短的幾十年里是通過什么樣的傳播行為方式來營銷自己的作品;國際市場又是為何對中國藝術品有如此巨大的興趣;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渠道又是什么——這樣的一系列的問題引起我們不盡的思考。基于個人的觀點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詮釋這個問題。
首先看國際市場,在2009年12月維也納多祿泰總部前三個季度藝術品拍賣成交記錄的統計中,中國藝術品的成交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在香港的佳士德、日本的伊斯特以及菲利浦斯等國際頂端的拍賣市場中,中國油畫成交記錄并沒有想象中的縮水記錄,而是非常穩健地繼續升溫。基于這種現象,世界佩斯·威登斯坦畫廊主席安尼·格林就說道:“中國油畫在中國經濟的帶動下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受到世界人民的追捧。這是和中國藝術經濟全球化的戰略休戚相關的。一種藝術品市場中的類殖民化的傳播活動。”甚至有些國際知名的藝術批評家認為中國油畫的國際傳播是早有密謀。
那么中國油畫為何傳播得極為迅速,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中的較快傳播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第一方面是人們的好奇心。伴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地位不斷上升。古老的東方文明再一次讓世界人民為之傾慕。人們對于東方元素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愛。正如盧卡斯說的那樣:“對于東方文化西方人有著濃厚的好奇心,他們希望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儲備,他們不可能成為東方文化的正宗傳播者,對于東方事物就采取一種單純的拿來主義和囫圇吞棗,由于其娛樂性和號召力而對東方事物在西方傳播有巨大的促進,這對促進東方文化起到了推廣和普及的作用。”由于能進入西方通俗文化的東方元素并不多,所以大多數東方文化在西方仍流于表皮的現象在所難免,誤讀也毫不奇怪,故而盧卡斯以其對東方文化神秘的好奇心在他的“太空歌劇”中大量借鑒東方文化,是值得贊許的好事。
而中國油畫對于西方人好奇心的吸引,也是由于在這個大環境下人們對東方元素的巨大興趣的促進。西方人對于古老的東方神秘的好奇心使中國油畫在世界市場上得到了較大的傳播空間。他們對于東方的好奇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古老的東方歷史和東方神話,更多的是對于中國某些特定歷史時期,特別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表現出來的好奇。對中國政治波普的熱愛促進了一批批六零后的中國藝術家的成長,諸如張曉剛、方力鈞、岳明君、王廣義等畫歷史史實的藝術家的成長。張曉剛就是這批藝術家中的浪尖人物,張曉剛充滿了人文關懷的作品是當代藝術所蘊育的中國情境的最佳體現。他作品中的歷史主義因素不僅僅是傷感和懷舊的情調。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這種對社會、集體以及家庭、血緣的典型呈現和模擬是一種再演繹,是從藝術、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發的,因而具有強烈的當代意義。所以
對于中國文化充滿好奇的人們來說,張曉剛的作品最符合他們的口味。張曉剛的作品以受眾為中心的模式在國際市場上傳播開來。
另一個方面中國油畫在國際市場能得到傳播是由于受眾者的需要。那么受眾者究竟為什么這么需要中國藝術品,特別是中國油畫呢?我認為其原因有三:第一,主要是看中了其市場價值,許多西方主流媒體對未來中國油畫家的藝術作品帶有非常高的預期,都認為未來中國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會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涌現的藝術家作品一樣有價值。所以在這種媒體的驅動下這些媒體受眾群體自然是蠢蠢欲動地對中國油畫作品有了強烈的需求。大眾媒體能影響人們的觀念,就如美國1984年《偉大的美國價值觀測驗》中描述的那樣:“電視的確可以改變人們的態度、他們對基本價值觀的評定及他們參與政治性行為的意愿。”所以在這種主流背景對東方油畫家的大肆宣傳下,這些受眾對象自然想更多地收藏這些油畫家的藝術作品來儲蓄增值。
第二,藝術家對受眾對象的自我宣傳。中國當代油畫家可謂是一群外交家,不僅僅在藝術領域里有所建樹,在推銷自己的作品時自然也別具匠心,故而能讓自己的藝術被人發現。最近幾年涌現出來的畫家村,各類交流展、美術畫廊、拍賣會等都是畫家對自己的買家宣傳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更加上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使用使他們被世人關注,故而很好地促進了其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傳播。
第三,是受眾對象本身的強烈需求。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油畫藝術品作為一種保值的收藏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作為一種東方文化的品類,油畫家的油畫藝術品更是他們爭相購買的上品。收藏東方文化藝術品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投資,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
無論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心,還是受眾本身的強烈需求,都共同促進了中國油畫乃至中國藝術品的傳播與傳承。這種需求使中國油畫一步步打開了國際市場。也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只有傳播到了一定程度,人們的接受方式、欣賞水平到達了一定的層次以后才能傳播更好的藝術品。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共同驅動下,中國油畫家們借助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這個大環境迅速在世界市場上傳播自己的藝術。世界市場也熱衷于接受中國式的藝術在這種內力與外力共同的驅動下傳播。中國油畫成為世界市場上傳播最快、最為活躍的藝術品,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世界藝術品的主力軍。
本文通過對中國油畫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以及原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了解并認識了中國油畫在西方傳播迅速的真正原因。并客觀地分析了西方人為何對東方藝術品有如此巨大的需求。中國油畫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世界藝術品的主力軍。其傳播行為與傳播模式也是值得中國其它商品借鑒的。希望將本文中油畫藝術品的傳播模式轉嫁到其他商品身上,從而使中國商品能在世界經濟中更具市場競爭力,更好地開拓出國際市場帶動中國經濟。
J223
A
1007-0125(2015)02-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