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摘 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國經濟發展規律之上,決定中國經濟發展未來走向的重大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從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創新帶動發展、發展開放型經濟幾個方面入手,促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向速度與質量并重轉變。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03-0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為實現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立足經濟發展實際,綜合考量國內外經濟形勢后提出的全新發展戰略;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經濟結構改善、產業結構升級、收入分配調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鄉結構趨向合理、區域結構、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改善,是一種人與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的發展方式。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但是,中國現行經濟發展方式中仍然存在有一些弊端和局限,經濟發展方式亟需轉變。
一、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中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方面仍不夠深入,影響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更快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允許市場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影響,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經濟發展更加持續穩定、更加健康高效、更加富有活力。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加強公共服務水平,保護好資源環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遵守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必須發揮國家政策、規劃對宏觀經濟的導向作用和對市場秩序的監管作用,防范單純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后性,維護宏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2.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公有制經濟建設中,一方面要引導國有資本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按照社會化生產規律,積極提倡公有制經濟在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上不斷創新,使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得到不斷增強,使中國的經濟制度基礎更加穩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渠道和來源,也是越來越重要的稅收來源。要保障不同所有制經濟在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前提下,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通過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稅費減免等方式,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激活其生產、經營和創新潛力。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上平等競爭,和諧互補,使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穩定向前發展。
二、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掃清經濟發展障礙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僅阻礙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只有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才能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下堅實基礎。
1.改善需求結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受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民眾購買力下降,中國制造業生產成本上升及對外貿易摩擦頻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速放緩,部分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改善需求結構,擴大內需,充分釋放出中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使消費代替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作為前提,必須改革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地區和城鄉間收入差距,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
2.優化產業結構。要堅持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多種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要持續提升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踏實發展實體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大力支持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加大對服務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服務業發展速度;堅持自主創新,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和發展空間。
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通過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鼓勵東部優先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揮對中西部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要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消除地區和部門壁壘,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流動;要根據本地區科技、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找準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投入力度,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性。
4.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嚴格控制大型城市規模,緩解因其人口過多而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要明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位,通過產業發展升級、公共服務提升,吸引周邊農業轉移人口定居和就業,發揮集聚人口的功能;要總結戶籍制度改革中的經驗教訓,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
三、加快實施科技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驅動因素,科技發展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根本動力。只有鼓勵科技創新,才能更好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支撐。
1.優化創新發展環境。通過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推進中國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科技研究;通過完備的政策法規,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資金保障;在全社會營造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及文明和諧的人際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2.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注重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聯動,建立產學研利益共同體,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為持續科技創新提供動力。
3.加大科技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力度。要積極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打造一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要通過良好的科研環境、與國際接軌的薪酬激勵制度,吸引外國高水平人才到中國發展創業。
四、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在努力把外國資金和技術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國際金融風險;要鼓勵國內企業勇敢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天地獲得更大的發展。只有更快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通過加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在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和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2.科學利用外資。通過政策傾斜,稅費優惠等方式,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水平較低的行業,發揮好外資在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和引導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努力控制吸引外資所付出的政策、資源、生態等招商成本,防止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造成負面影響。
3.鼓勵對外投資。通過開展跨國并購,形成更加完整的技術鏈、產業鏈和銷售鏈;參與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為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保障;鼓勵企業機構投資建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和加工基地,利用當地的資源、人才和勞動力優勢,降低生產研發成本,減少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 車海剛.抓住財稅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N].學習時報,2010-02-01.
[2] 高尚全.為什么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長期滯后[N].北京日報,2010-03-11.
[3] 王寧西,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內涵[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2,(1):73-76.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which is an optimization and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bases on the lucubrating and exploring the rules of economy,and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We nee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conomy ofthe focu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focused purely on economic growth speed to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both change.
Key word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