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 黃博文
互聯網金融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研究
吉林大學 黃博文
摘要: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數量龐大的小微企業在城鄉各地不斷涌現,它們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小微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普遍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本文將在分析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成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融資優勢,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提出一些措施。
關鍵詞:小微企業 融資難 互聯網金融
1.1 背景
2015年6月24日,國務院第96次常務會會議認為,“互聯網+”行動將助力小微企業的發展。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國實有企業1483.74萬戶中私營企業達到了1209.52萬戶,而個體工商戶也有4351.03萬戶(中小企業2013年度報告),絕大多數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都屬于小微企業的范疇。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促進就業和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2013年,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7%,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上繳利稅占50%,提供城鎮就業崗位超過80%(中小企業2013年度報告)。小微企業同時是技術創新的主力,截至2013年,中小企業占據我國發明專利的65%、企業技術創新的75%以上以及新產品開發的80%以上(中小企業2013年度報告)。然而,小微企業目前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小微企業的銀行信貸可得性僅為46.2%(2013年的CHFS數據)。
與此同時,互聯網在我國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而使用網絡支付的用戶也達到3.04億,使用互聯網辦公的小微企業比例則為66.4%(CNNIC 《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隨著網絡普及率的提高,網絡支付也隨之流行,這讓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融資成為了可能。
1.2 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與意義主要在于:在國家“互聯網+”宏觀政策的指導下,汲取傳統金融之“長”以補互聯網金融之“短”,利用互聯網金融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融資便利,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現狀,發揮出小微企業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
2.1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表現
2.1.1 融資渠道少
小微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的利潤以及民間借款[1]。全國31.9%的小微企業有負債,其中有62.9%的小微企業僅從民間借款,民間借款金額占企業負債總額的45.7%(2013年的CHFS數據)。民間小額貸款活躍,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791家,貸款余額9420億元,2014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28億元(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
2.1.2 融資成本高
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貸款規模小、貸款時間短、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傳統金融服務機構為規避風險,常常不愿放貸或貸款利率普遍較高。小微企業向銀行融資的成本率年化為12.75%,其中利息成本占63%,各種其他融資費用占37%(遼寧省銀監局測算數據)。而向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利率更高,按照央行現行規定,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利率上限為基準利率的4倍。
2.1.3 缺乏有效擔保
由于小微企業規模小、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難以有愿為其提供擔保的機構或個人[2]。全國有4.8%的小微企業資產小于負債,有潛在風險的債務中54.5%來自銀行貸款,45.5%來自民間借款(2013年的CHFS數據)。
2.2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2.2.1 小微企業的原因
由于其資產規模小,信譽等級低,抗風險能力偏弱,還往往缺乏有效擔保物作為貸款抵押,并且存在著較高的倒閉率,從而難以獲得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由于小微企業自身都存在管理混亂、財務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并且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經營風險大,導致傳統金融體系無法提供給小微企業有效的金融支持。
2.2.2 金融服務機構的原因
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還不完善,以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數量還不夠多。截至2012年底,3747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絕大多數仍舊是大型商業銀行。同時,由于金融機構的貸款手續繁多、貸款時間冗長、貸款費用高昂,迫使大多數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望而卻步。
2.2.3 政府的原因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存在多年仍舊沒有得到解決,中央政府也提供了諸多的傾斜性政策支持,但地方政府往往難以落實到實處,使得“融資難”問題一難再難。
2.3 互聯網金融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優勢
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而融資模式有傳統融資模式和互聯網融資模式之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為客戶提供投資、融資等金融服務,傳統金融往往會產生行業壟斷,而且缺乏創新,貸款手續繁瑣[3]。但由于歷史原因,傳統金融在我國金融領域仍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簡單結合,而是金融行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新發展[4]。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是低成本、高效率、大覆蓋、高風險[5]。下面將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融資模式,闡述互聯網金融融資優勢,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些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現狀的有效措施。
2.3.1 從服務對象來看
傳統金融業務主要是以其營業網點為基礎而展開,在一定范圍內,客戶群體大致以營業網點為中心呈發散分布,并且以大型企業為主要客戶對象,客戶資信狀況大多較好,不良貸款率較低,貸款規模普遍較大[6];而互聯網金融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面向所有互聯網用戶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3.2 從風險監管來看
傳統金融對風險的控制和監管能力強,目前已經形成了有效的行業規范,政府也有諸多相應的監管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提高金融安全;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政府監管和法律規范都還不完善,互聯網金融可以借鑒傳統金融的風險控制方式和監管方式,以便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2.3.3 從運營成本來看
傳統金融需要數量眾多的營業網點的支持,這大大增加了其運營成本,最終增加客戶的融資成本;而互聯網金融則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無需現實世界的營業網點就可以提供給客戶服務,節省下大量的中介成本、交易成本和門面費用[7],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2.3.4 從金融服務來看
傳統金融的許多業務都需要客戶親自去營業網點才可以辦理,并且手續繁雜,需排隊等候,極不方便;而互聯網金融則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服務,將所有業務都放在網絡上進行,并通過互聯網傳遞和云計算處理,使得所有業務可以同時、隨時地處理,客戶無需排隊等候,隨需隨辦,為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了便利。
2.3.5 從促進公平競爭來看
傳統金融的行業準入門檻很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極易造成行業壟斷的產生,使得小微企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難以取得融資;而互聯網金融的行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數量龐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活躍了金融服務市場,促進了公平競爭,使得小微企業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間接地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就是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在借鑒傳統金融的長處的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優勢。針對“融資難”的三個表現,具體可以從幾個不同主體的角度分別闡述改善措施。
3.1 拓寬融資渠道
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了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成立中小型銀行,政府要推動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首先要盡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使得民間金融機構合法化和規范化,以促進民營小微銀行繁榮發展;其次要加快完善有關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促進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體系的建設;再者要鼓勵小微企業創新融資方式和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機構要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業規范,共享資源,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與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有關的合作,諸如第三方支付等,擴大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范圍,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好服務。
小微企業自身要自覺創新融資方式,努力尋找適合自身的融資形式。
3.2 降低融資成本
政府要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投入,加快網絡的應用與發展,提高互聯網的普及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并且促進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減少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降低運營成本,最終減少小微企業的融資負擔。
小微企業自身要提高管理能力與科研能力,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以實現企業盈利,提高企業的還貸能力,可以有更多的融資方式選擇,間接地降低了融資成本。
3.3 提供有效擔保
政府要加快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小微企業信用體系,為金融企業的放貸提供有效的依據。同時也要重視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對一些信用和發展前景都較為良好的小微企業可以提供政府擔保,幫助其獲得融資。
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大數據和移動通信,解決了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云計算龐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大數據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可以綜合眾多小微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管理信息,為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小微企業自身要加強誠信建設,財務賬目做到客觀實際,還款要按時按量,為以后的融資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礎。
綜上所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關鍵仍在于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提供給互聯網金融以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互聯網金融也要加強自身建設,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同時小微企業也要注重信用,主動創新融資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的融資優勢,促進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燦燦.互聯網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探討[J].輕工標準與質量,2014(04).
[2] 孫玉西.互聯網金融時代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
[3] 曹鳳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J].金融論壇,2015(01).
[4] 周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11).
[5] 高見.互聯網金融與中小企業網絡融資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1).
[6] 謝群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
[7] Sudi Apak,Erhan Atay.Eurozone Debt Crises Versus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Internet Banking Collabo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he EU and Balkan Countr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Vol.58.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c)-094-03
作者簡介:黃博文(1995-),男,江西省新余市人,吉林大學南嶺校區,本科在讀,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