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霞
(定西市衛生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隨著經濟社會對教育需求的進一步市場化、社會化,中等職業學校正面臨著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與整合,并逐步向高等院校跨越和轉型。目前,定西市衛生學校合并到甘肅中醫學院,教師要完成從中職教師到高校教師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心理上、能力上、職業素養上達到一定要求。本文就升格學校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的內涵、表現特征、產生原因及心理調節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中職學校的升格使中職教師轉變成高校教師,其社會地位、身份與之前差別較大,角色的跨度也較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感到無所適從,產生了焦慮、恐懼、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等心理。簡單地說,升格學校教師出現了心理上的自我認同危機。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同是個體依據對個人經歷的反思理解到的自我,能夠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事物,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奮發向上,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既能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又不會一味地屈從于社會與輿論。自我認同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自我要求與社會期望的整合。
教師的自我認同和人格特質是構成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因素,當教師面臨外部評價與自我評價的矛盾、傳統期待與現實認知的沖突、時代挑戰與自身素質的差距時,容易對“我是誰”、“我擁有什么”、“我做了什么”等產生疑惑,容易對自身價值和成就產生疑惑和否定,進而影響到對教師職業的認同。
升格學校教師在角色轉換過程中普遍存在心理上的自我認同危機,它是由內在因素即本體安全和外在因素即社會環境共同作用導致的。內在因素是指維系教師自我連續的本體安全受到威脅(中職教師職業以往的一貫性、適應性被打破了),又面臨著新的適應和挑戰;外在因素是因為學校升格、社會變化、課改要求變化均需要教師對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和轉換。這就需要學校關注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引導教師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感,使教師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得到理想的發展。
2.1.1 角色認同的混亂 學校從中專到大專再到本科,教師的身份從中職教師轉變為高校教師,接踵而來的是一系列適應問題,如對新的身份缺乏思想準備,不了解高校教師的要求及如何實現從中職教師到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在現實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方法處理工作中的問題,不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及要求,使教師出現角色認同的混亂。
2.1.2 自我挫敗感增強 自我挫敗感是角色混亂帶來的自我否定,表現為:(1)對自己不理解,對現實環境不滿意,認為所處環境和自己的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彷徨、迷茫,無所適從。(2)對自己評價偏低甚至消極,一旦有不順心的事發生,自信心就會降低,認為自己無法達到角色期望的目標。在中職學校,有些教師是很優秀的,隨著學校升格、教育資源整合,加上高校優秀人才很多,中職教師易拿自己的短處和高校教師的優勢比較,產生自卑心理而否定自己,產生習得性無助。
2.2.1 學校升格對教師角色要求的變化 高校教育重視學術性教育,對因升格而成為高校教師的中職教師無疑是一次較大的挑戰。中職教師對社會發展的走向缺乏準確把握,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認識,對高校教師的社會定位缺乏理解,造成中職教師向高校教師進行角色轉換時出現問題。一是教育思想相對滯后,停留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上,因循守舊,對改革中出現的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反應遲緩,缺乏對新事物、新現象的敏銳性和前瞻性;二是競爭意識不強,滿足現狀;三是換位思考意識薄弱,視野不開闊,局限于原有知識,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反應比較慢,主動適應少、被動應付多,思想準備不充分,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四是科研能力較弱。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及特點決定了教師對教育教學技巧比較重視、對科學研究能力不夠重視,教師科研機會不多、科研意識不強、科研水平不高。
2.2.2 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導致角色間沖突加劇 角色間沖突指一個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間發生的沖突,包括空間、時間上的沖突和行為、模式、內容上的沖突。當前中職教師轉型為高校教師就是一種新舊角色的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選擇教學工作者的角色,還是研究者的角色;是固守原有行為模式與教學思路,還是勇于突破與創新;是以主動方式去適應角色,還是被動等待;是選擇突破自我的認知迷茫,還是在自我認知中迷失等,在這一系列的選擇與沖突中,由于部分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影響自我認同體驗和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程度,從而導致角色間沖突加劇。
2.2.3 教師內在價值觀的改變 自我價值觀是影響個體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在學校升格的過程中,教師對自我存在的價值會有一個反思和梳理的過程,這時,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思維模式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師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目標,部分教師選擇考研,追求上進,充實自己;部分教師在學校的安排下到外地進修;還有一些教師積極自學,完善自我;也有些教師會有迷茫與困惑,他們選擇消極等待和被動應對,從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自我認同危機在許多升格學校教師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雖然人的心理變化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但可以通過疏導和幫助進行調整。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兩方面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將自我評價應用到實踐中,使自身與群體交往時能對自己做出正確合理的評價。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看不到自身優點,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喪失信心……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失誤。因此,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我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作為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決定著其能否應對和處理好學習與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來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
3.1.1 教師對高等教育的現狀和預期發展要有準確認識 社會的發展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學校升格已成事實,教師要做的是努力適應這種變化,抓住這種變化帶來的機遇,同時依據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自身條件制訂一個可以實現的明確目標,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角色定位。
3.1.2 學校要為教師的角色認知創造條件,提供平臺 可提供升格學校教師與高校教師交流互動的機會和場所,鼓勵教師多參加學校活動,在實踐中完善自我;可將升格學校教師與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配對,互相幫助,提高升格學校教師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針對性。
通過開展角色轉換與適應的輔導,提高教師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1)經常進行升格的常規教育。在具體操作中,可以請高校教師介紹他們的工作流程和方式,組織中職教師到合并高校去聽課、參觀,讓升格學校教師對自己未來的角色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2)進行適當心理輔導。學校可以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加強對升格學校教師的心理輔導,如在教學會上,校領導強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講普通話、要提前5分鐘到教室、要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要為自己曾經是中職教師而自卑等。
教師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存在的自我挫敗感實際是回避現實、不能正視自己優缺點、不能自我悅納的一種表現。個體間都是有差異的,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在衡量和評價自己時,不能一味地“高標準”、“嚴要求”,要善于和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比較,既重視現在又積極面向未來,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相信自己能將壓力變成動力,在實際工作中欣賞自己、增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