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江松穎
(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糧價乃百價之基,糧食價格波動會引起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易小蘭,2013),如果波動幅度過大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何蒲明、黎東升,2009),糧食價格上漲則會導致城鎮居民凈收益減少(石敏俊、王妍等,2009),因而,糧食價格的異常波動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羅萬純、劉銳,2010)。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雖然糧食價格逐步上漲,但是農民種糧收益上漲幅度遠低于生產成本上漲幅度,種糧比較收益持續下降,農民增收形勢嚴峻,這嚴重影響了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而影響了糧食供給(程國強,2012)。另一方面,糧食價格的上漲給城鎮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對低收入群體造成了較大影響,對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也帶來了不利影響(李國祥,2011)。為此,學術界為保持糧食價格的穩定開展了大量研究。本研究擬從糧食安全與糧食價格關系、糧食價格波動、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及糧食價格調控政策等四方面對相關文獻予以梳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簡要述評,以期能夠豐富相關方面的研究。
糧食生產具有時間集中,空間布局廣泛的特點,糧食供給具有對市場信號反應滯后的特征,二者導致糧食價格呈周期性波動。糧食價格的頻繁大幅波動會給國計民生帶來巨大的影響。首先,作為調節資源配置的指示燈,糧食價格波動異常會向市場主體發出扭曲的信號,導致糧食生產資源配置不合理,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李經謀、楊光焰,2008);其次,糧價乃百價之基,糧食價格直接影響著物價總水平,關系到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程國強,2011)。
穩定的糧食價格對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Timmer C.P.,1992)。糧食價格的異常波動使農民收益的不確定因素增加(Boussard J.M.,1999),阻礙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Tomek W.G.&Robinson,K.L.,1990),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引起糧食安全問題,進而威脅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Pinckney T.C.,1993)。而糧食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將導致城市低收入者陷入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Linh V.& Glewwe P.,2011;D’Souza A.&Jolliffe D.,2012)。
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糧食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價格的確定機制。在價格的形成過程中存在著來自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受經濟體制影響。嚴敏和趙昌文(1996)根據糧食價格形成的主體不同,將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分為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其中,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是糧食價格的制定者和調整者;市場主導型是指糧食價格水平由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互相作用形成。冷崇總(2009)總結了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發展歷程,將其分為自由市場價格(1949-1952年)、政府統一定價(1953-1984年)、市場價格與定購價格并存(1985-1992年)、銷售市場價與收購保護價并存(1993-2003年)、市場形成價格與最低收購價并存(2004年開始至今)五個階段。
我國糧食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就是協調使用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發揮市場在糧食生產和流通中的基礎性作用(劉穎,2003),因此,我國糧食價格調控政策的重要方向應是堅持市場定價原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趙予新(2012)回歸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歷程,認為我國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在探索中不斷改善,市場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貢獻。
在學術界,“蛛網模型”(Cobweb Theorem)是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影響力最大的理論研究。1930年美國舒爾茨(Schultz)提出蛛網模型這一概念,并且在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Kaldor)和在1938年美國的伊奇基爾(Ezekiel)分別在原有基礎上對其加以擴充和深化以解釋價格變動如何影響下一周期產量。董全海(2000)運用蛛網理論發現我國糧食市場具有不穩定均衡的自發波動趨勢或發散型蛛網波動趨勢,這一研究表明我國糧食市場必須借助政府調控達到穩定均衡。羅萬純和劉銳(2010)基于ARCH類模型的研究結果認為,我國糧食價格波動在整體上具有顯著的ARCH效應,但秈稻、粳稻和大豆的價格沒有呈現明顯的異方差效應。
2007-2008年初,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造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的全球糧食危機(World Bank,2008)。Admassie(2013)認為在市場經濟下,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其中,引起全球需求變化的原因有:食品消費量的一般增加(Rashid S.,2010),生物能源的興起(Mitchel D.,2008),新興市場國家對食品的大量需求(von Braun J.,2011)。引起全球供給變化的原因有:因20世紀80-90年代長期的糧食低價格引起的糧食減產(Abbott and de Battisti,2010),全球糧食庫存下降(Kindie Getnet,2008;Mitra,2008)。此外,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Lapp &Smith,1992)、限制性貿易政策(Yang J.等,2008;Martin W.&Anderson K.,2012)等因素也加劇了糧食價格上漲。
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波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貨幣供給量引起,譚江林、羅光強(2009)發現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會影響糧食價格波動水平,他們認為通貨膨脹是糧食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二是,價格變化是相互的,一種產品的價格變化受其他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羅鋒和牛寶?。?010)認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糧食價格波動。三是,糧食價格是糧食市場供需雙方共同作用形成的,價格是供需的重要表現形式,因而供需對我國糧食市場價有著影響顯著(龔芳和高帆,2012)。姜長云(2007)認為在我國糧價上漲的同時,市場并未出現較嚴重的供給短缺,上漲的真正原因是糧食加工業對糧食需求增長。四是,國家調控政策是影響糧食價格的重要因素。胡鋒(2006)認為政府的托市收購政策對糧價形成了強力支撐。
由于糧食價格具有市場信號指引作用,糧食價格波動會引起糧食產量變化,價格波動幅度過大將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何蒲明、黎東升,2009)。石敏俊、王妍等人(2009)指出糧食價格上漲會導致飼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而引起畜產品價格上漲,糧食價格變化還會影響加工食品價格。此外,他們認為糧食價格變化具有收入分配效應,糧食價格上漲,能增加農村居民的凈收益,減少城鎮居民凈收益。易小蘭(2013)研究認為糧食價格波動會引起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變化。
肖國安(2005)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除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外,還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于缊國,張輝(2002)認為糧食是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重要基礎,具有社會“穩定器”的性質,應對國家糧食安全實施特殊的保護政策。農戶作為擁有自主經營權的糧食生產主體,糧食價格政策的任何微小變動都將影響農民的種植決策。為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防止糧食消費者陷入貧困陷阱,保障糧食安全和政治穩定,很多國家都采取了穩定糧食價格的政策(David Dawe & C.Peter Timmer,2012)。
綜觀世界諸國,美國在農業上一直實行目標價格差額補貼政策,當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低迷時,政府就對農場主進行價格差額補貼,以保證農民收入(Dragan Miljkovic等,2008)。在20世紀60年代,歐共體為確保糧農收入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建立了最低收購價機制,使糧食價格顯著地高于世界市場價格(K.J.munk,1989)。日本為了保障糧農收入,實行了嚴格的糧食管理價格制度(Honma,M.,2009)。一些非洲國家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也采取了建立糧食儲備,實施限制性貿易政策等方式(Adam E.Ahmed等,2012)。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對農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Meerman,1997),但是其財政成本驚人(Shahidur Rashid等,2007),還會引起市場扭曲(Christophe Gouel,2013),并導致農民采取密集的耕作方式,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品,從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Teresa Serra etal,2004)。對此,國外學者提出應減少價格干預,鼓勵競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效率的提高(Shahidur Rashid等,2007)。而通過政府補貼或稅收減免的方式鼓勵公眾糧食儲備,在糧食短缺時執行反周期補貼鼓勵生產,在糧食過剩時納稅等方式穩定糧食價格也是較好的政策(Christophe Gouel,2013)。為盡量減少價格干預對市場的扭曲作用,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正逐步從價格支持政策轉向直接補貼政策(Honma Masayoshi & Hayami Yujiro,2008)。
為調控糧食市場,維護糧食價格穩定,實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實施了糧食保護價、最低收購價等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對維護糧食價格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我國學者認為以最低收購價為代表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糧食市場價格最直接的政策工具(盛逖,2013),屬于生產性專項補貼,是政府對市場價格調控的手段,是對市場機制補偏糾弊,絕不是破壞市場機制(魯曉東,2010)。通過執行最低收購價格,有效利用糧食儲備的吞吐調節手段能熨平市場糧價的異常波動,穩定市場糧價(陳飛、范慶泉等,2010)。
對于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所取得的效益,丁聲俊(2013)回顧了我國糧食價格改革的進程,認為糧食“托市收購”政策是糧食流通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發揮了巨大效能。胡鋒(2007)指出,國家實行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有效地起到了托市的作用。陳潔、張照新等人(2007)通過對河南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執行效果進行調研后發現,托市收購政策穩定了糧食市場價格,增加了麥農收入,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張爽(2012)建立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下的農戶糧食供給行為模型實證表明,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糧食主產區農戶的糧食供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從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陳潔、張照新等人(2007)指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對麥農的增收影響有限,使國有糧食企業受益,而糧食加工企業的收購成本加大,不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胡小平和星焱(2012)認為,價格支持政策在開放市場的情況下運行成本很高,沒有表現出比市場調節更高的優勢。任軍軍、王文舉(2010)認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過程中會直接阻礙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及糧食產業整體效益提高與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形成,同時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程國強(2013)認為,現行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向市場發出強烈的托底信號,形成糧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形成了政府調控政策主導市場糧價基本走向的格局,行政干預多,市場扭曲效應日益嚴重。李經謀、楊光焰(2008)認為政府為引導糧食價格上漲,通過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儲備制度,控制了糧源,打破了市場形成價格機制,導致糧食價格信號扭曲,政府將大量資金用于補貼流通環節,補貼效率低,而中央財政承擔的收儲糧食的銷售虧損或利息費用補貼以及糧食收儲庫容緊張等問題都增加了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調控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學者們普遍認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賀偉,2010),且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方向不是取消這一政策,而是要完善其實施方式,擴大政策執行范圍,建立糧食價格保護機制(楊光焰,2005)。確定合理的最低收購價水平也是完善最低收購政策的方式(方鴻,2009)。此外,為糾正最低收購價引起的市場扭曲,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應遵循糧價合理上漲的客觀規律,進一步完善糧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程國強,2013)。對此,有學者提出,應從構建穩定糧食價格的長效機制出發,建立糧食目標價格,形成以市場價格為主體,以最低收購價為下限、以目標價格為上限的三元價格形成機制(戴冠來,2009;孔祥平、許偉,2010)。目標價格有別于最低收購價格和市場銷售價格,是綜合一定時期內種糧成本實際增長和種糧農民合理收益等因素制定的一種政策性參考價格(孔祥平、許偉,2010)。該政策能充分帶動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確保產業鏈各主體的利益,保持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徐雪高、沈貴銀等,2013)。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們在糧食安全與糧食價格關系、糧食價格形成與波動以及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績效、問題及優化對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但是,從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趨勢看,對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波動與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相關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化:
1.現有的研究多是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下,或是研究糧食價格的波動,或是研究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孤立了二者之間的深層次聯系,更忽視了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深化發展的背景下,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對于糧食價格形成及其引起的福利效應變化具有重要影響,針對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支持政策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研究有待深化。
2.現有的研究多圍繞其他農產品進行,專門針對糧食價格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在以往我國糧食價格形成由政府主導的背景下,對于糧食價格形成的相關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主要是以回顧糧食價格形成的發展歷程為主,結合供求關系研究糧食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文獻較為少見。對糧食價格波動的研究也多以分析糧食價格波動特征及原因為主。而對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績效及優化政策的研究多為理論探討,缺少實證研究。因此,針對糧食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因糧食價格波動影響導致的福利效應變化及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績效及優化政策的研究有待深化。
3.對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研究多側重于從定性或靜態角度作分析。在模型分析上,靜態分析較多,對政策的動態效應研究較少;在經驗分析上,運用宏觀數據較多,相應的微觀數據調研分析較少,使其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微觀數據支撐;在政策建議中,多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數理分析基礎,政策建議受主觀認知影響較大。此外,對其他國家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研究也略顯不足。因此,將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通過借鑒國外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有益經驗以分析我國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研究有待深化。
[1] Abbott,P.C.and de Battisti,Borot A.Recent Global Food Price Shocks:Causes,Consequences and Lessons for African Governments and Donors[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1,(20):112-162.
[2] Adam E.Ahmed,Sawsan M.Abdelsalam,Khalid H.A.Siddig.Do grain reserves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prices stability and food security in Sudan[J].An assessment Journal of the Saudi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2,(11):143-148.
[3] Admassie,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od prices:the case of Ethiopia[Z].WIDER Working Paper,2013.
[4] Boussard,J.M.The impact of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on agricultural supply: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results——a com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21):19-20.
[5] Christophe Gouel.Optimal food price stabilisation polic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3,(57):118-134.
[6] Dragan Miljkovic,Hyun J.Jin,Rodney Paul.The rol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armers’income protection policies in the decline of relative farm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873-885.
[7] D’Souza,A,Jolliffe,D.,Rising food pri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householdlevel evidence from Afghanista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2,(48).
[8] David Dawe,C.Peter Timmer.Why stable food prices are a good thing:Lessons from stabilizing rice prices in Asia[J].Global Food Security,2012,(1):127-133.
[9] Honma Masayoshi,Hayami Yujiro.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in Japan,Korea and Taiwan[Z].World Bank:Agricultural Distortions Working Paper,2008,(35):1-80
[10] Honma,M.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reforms in Japan[A].Agricultural Subsidies in the WTO Green Box:Ensuring Coherence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21-134.
[11] K.J.munk.Price Support to The EC Agriculture Sector:an Optimal Pplicy[J].Oxf Rev Econ Policy,1989,(5):76-89.
[12] Kindie Getnet.From market liberalization to market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market institutions in Ethiopia[J].Economic Systems,2008,(32):239-252.
[13] Lapp,J.S,Smith,V.H.Aggregate Sources of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among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1-9.
[14] Linh,V,Glewwe,P.Impacts of rising food prices on poverty and welfare in Vietnam[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1,(1):14-27.
[15] Martin,W,Anderson,K.Export restrictions and price insulation duringcommodity price boom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94):422-427.
[16] Meerman.J.Reforming agriculture:The World Bank Goes to the Market.Operations Evaluation Department[Z].The World Bank,1997.
[17] Mitchel,D.A Note on Rising Food Prices.In: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Development Prospect Group,2008.
[18] Mitra,S.A Nonlinear Cobweb Model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D].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2008.
[19] Pinckney,T.C.Financing rice price stabilization in Indonesia[J].Indonesian Food Journal,1993,(4):83-96.
[20] Rashid,S.Staple food prices in Ethiopia[Z].African Agricultural Markets Project(AAMP),2010.
[21] Shahidur Rashid,Ralph Cummings JR,Ashok Gulati.Grain Marketing Parastatals in Asia:Results from Six Case Studies[J].World Development,2007,(11):1872-1888.
[22] Teresa Serra,David Zilberman,Barry K Goodwin,and Keijo Hyvonen.Replacement of price support measures by direct payments in agricultural policies[Z].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04.
[23] Timmer,C.P.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sited[J].Agricultural Systems,1992,(40):21-58.
[24] Tomek,W.G,Robinson,K.L.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s[M].New York:3rd ed.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25] Von Braun,J.Increasing and more volatile food prices and the consumer[Z].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2011.
[26] World Bank.Double jeopardy:Responding to high food and fuel prices[DB/OL].http://www.worldbank.org/html/extdr/foodprices,2008-08-12.
[27] Yang,J,Qiu,H,Huang,J,Rozelle,S.Fighting global food price ri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respons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domestic and worldmarket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39):453-464.
[28] 陳飛,范慶泉,高鐵梅.農業政策、糧食產量與糧食生產調整能力[J].經濟研究,2010,(11):101-114.
[29] 陳潔,張照新,徐欣.河南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查報告[J].調研世界,2007,(11).
[30] 程國強,朱滿德.中國糧食宏觀調控的現實狀態與政策框架[J].改革,2013,(1):18-34.
[31] 程國強.糧價波動與調控政策取向[J].農村工作通訊,2011,(8):14-16.
[32] 程國強.中國糧食調控:目標、機制與政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
[33] 戴冠來.確定糧食目標價格的一些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10):17-19.
[34] 丁聲俊.正確認識、評價和改進糧食“托市收購”政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10):11-15.
[35] 董全海.中國的糧食市場:波動與調控[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
[36] 方鴻.中國糧食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9,(4):20-25.
[37] 龔芳,高帆.中國糧食價格波動趨勢及內在機理:基于雙重價格的比較分析[J].經濟學家,2012,(2):51-60.
[38] 何蒲明,黎東升.基于糧食安全的糧食產量和價格波動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9,(2):85-92.
[39] 賀偉.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現狀、問題及完善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0,(10):32-36,43.
[40] 胡鋒.連續三年增產背景下的糧價上漲原因分析[J].中國糧食經濟,2007,(4):23-24.
[41] 胡小平,星焱.新形勢下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12,(1):92-96.
[42] 姜長云.如何看待2006年底的糧價上漲[J].中國經貿導刊,2007,(6):22-24.
[43] 孔祥平,許偉.關于建立糧食目標價格的幾點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3):15-16.
[44] 冷崇總.建國以來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演變[J].價格與市場,2009,(11):4-6.
[45] 李國祥.2003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2):11-21.
[46] 李經謀,楊光焰.對市場放開后我國糧食價格調控問題的反思[J].糧食問題研究,2008,(2):20-24.
[47] 劉穎.在糧食主產區進一步推進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思考[J].調研世界,2003,(3):43.
[48] 魯曉東.對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思考[J].中國糧食經濟,2010,(6):13-15.
[49] 羅鋒,牛寶?。覈Z食價格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影響程度[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1-58.
[50] 羅萬純,劉銳.中國糧食價格波動分析:基于ARCH類模型[J].中國農村經濟,2010,(4):30-47.
[51] 任軍軍,王文舉.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J].中國農村科技,2010,(4):44-47.
[52] 盛逖.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績效評價及對策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4):40-42.
[53] 石敏俊,王妍,朱杏珍.能源價格波動與糧食價格波動對城鄉經濟關系的影響——基于城鄉投入產出模型[J].中國農村經濟,2009,(5):4-13.
[54] 譚江林,羅光強.糧食價格波動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09,(3):18-21.
[55] 肖國安.論糧食的弱質特征、本質屬性和安全責任[J].中國糧食經濟,2005,(5):22-25.
[56] 徐雪高,沈貴銀,翟雪玲.我國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3):36.
[57] 嚴敏,趙昌文.糧食價格形成和運行機制分析[J].經濟學家,1996,(4):102-110.
[58] 楊光焰.我國糧食宏觀調控面臨的七大矛盾[J].糧食問題研究,2005,(1):7-9.
[59] 易小蘭.糧食價格波動對CPI的影響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11):51-52.
[60] 于缊國,張輝.加入 WTO:糧食是農業支持保護的重點[J].哈爾濱市黨校學報,2002,(3):10-11.
[61] 張爽.最低收購價政策對主產區農產糧食供給的影響[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2):24-25.
[62] 張照新,陳金強.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框架、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7,(7):11-16.
[63] 趙予新.“二力耦合式”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2,(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