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芳,劉 歡,王瀚平
(內蒙古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02年美國薩班斯法案(簡稱SOX)404條款啟動的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對世界范圍審計師及職業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贏來了美國審計職業界的黃金時代”(www .web CPA.com,2005b)。Athena et al.(2004)、Carrie Johnson(2005a)、Shannon L.Charles,Steven M.Glover,Nathan Y.Sharp(2010)等研究發現SOX法案404條款實施后“四大”的審計收費在2004年末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市公司則因接受內部控制審計引發了支付審計費用不同程度地增加(Raghunandan and Rama,2006;Hogan and Wilkins,2008;Krishnan et al.,2008;Vishal Munsif,K.Raghunandan,Dasaratha V.Rama,MeghnaSinghvi,2011)。但審計費用的增加并沒有改變美國以“四大”為主的寡占型獨立審計市場結構。
我國內部控制鑒證研究集中出現在2009年之后①,與國外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研究主題不同,國內研究分為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和2012之后的內部控制強制審計兩大類文獻。具體來看,一類研究自愿進行內部控制鑒證上市公司的特征與自愿鑒證動機等,如林斌、饒靜(2009)、楊德明(2009)、方紅星(2009)、曹建新(2011)、胡為民(2012)、盧曉宇、梁成(2014)。另一類研究內部控制鑒證對審計師收費、審計師變更和審計市場集中度等產生的影響。曹建新,陳志宇(2011)、陳麗蓉(2012)等研究認為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有助于降低審計費用;但陳麗蓉、毛珊(2011)得出相反結論。陳麗蓉,周曙光(2010)、劉亞莉,馬曉燕,胡志穎(2011)等研究發現了內控鑒證影響審計師變更的正負面因素。佟巖(2012)等研究了自愿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與行業市場集中程度變化的關系。陳麗蓉、陶懷輪(2013)研究表明適度的產品市場競爭能夠促進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審計,過度激烈的競爭又會產生抑制作用。程小可等(2013)、袁放建等(2013)研究發現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權益資本成本降低。上述文獻雖然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都以自愿內控鑒證報告及其向市場傳遞信息是有效的為假設前提,這與陳淑芳、曹政(2011)章雁、周艷秋(2013)的研究結論一致,但田高良等(2011)分析得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作為傳遞內部控制信息的二次信號在我國是失靈的結論。
另外,由于《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2011年開始強制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學術界進行了在強制內控審計方面的研究:張繼勛(2013)發現內部控制審計意見類型能夠影響個體投資者對標準無保留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信心,傅紹正(2013)研究了內部控制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姚剛(2012)研究了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基本理論。
上述研究現狀表明,在我國五部委頒發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的框架背景下,對內部控制鑒證的研究,從初期探討的披露動機研究逐步發展到對鑒證引發不同方面的后果的影響研究,如對上市公司支付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研究、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其次,我國內部控制強制審計實施時間短(從2011年年報披露開始),與國外內控強制審計的研究思路相比,缺乏針對內控強制審計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及其帶來的整個審計市場結構變化的整體研究,結果是無法判斷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強制實施在審計領域是否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而由于前兩個問題的存在,對于內部控制鑒證由自愿性審核發展到強制性審計的制度變遷對我國獨立審計市場發展變化的影響過程,既缺乏具體階段的測度與分析,也缺少制度變遷全過程的綜合分析研究。鑒于此,論文第二部分分析我國內部控制鑒證制度的變遷過程以及相應期間審計費用的變化情況;第三部分分析審計費用變化引發的審計市場集中度的變化情況;第三部分進一步從客戶收入和資產視角測試相應期間審計市場集中度的變化及其趨勢;第四部分為研究結論。
我國內部控制鑒證制度始于1999年②,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在監事會報告中對內部控制的有效做出評價。之后,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內部控制鑒證制度先后經歷了審核到鑒證再到審計的演進歷程。
首次確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專項審核制度是在2000年③,200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出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年報的同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標志著我國全面實施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核制度。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其中第3101號對內部控制鑒證業務進行了規范,表明我國內部控制審核制度趨向于發展為內部控制鑒證制度。2008年5月,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中國版的塞班斯法案(簡稱C-SOX)——《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及其配套指引,要求納入實施范圍的上市公司披露年度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該規范將中國內部控制鑒證推向了保證程度最高的內部控制審計,從制度層面上看,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鑒證業務已明確定位為審計。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于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69家公司實施,2012年實施范圍擴大到國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施行(截至2012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492家。2012年納入實施范圍的上市公司共853家,其中境內外同時上市公司76家,國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777家)。2012年2月23日財政部又進一步發布了《關于印發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實施中相關問題解釋第1號的通知》(財會[2012]3號)就實際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十個問題做出了解答并給出了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范例。2012年8月14日,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在充分考慮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基礎、市值規模、業務成熟度、盈利能力等方面差異的情況下,發布了《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財辦會〔2012〕30號),決定在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推進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這些文件的出臺都是為了循序漸進地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制度。
從披露率來看,根據財政部會計司會同證監會會計部聯合發布的《我國上市公司2012年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情況分析報告》中顯示:2008年至2012年,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從1076家增加至2244家,披露比例也從67%增加至90%。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從316家增加至1532家,出具報告比例也從20%增加至62%。2006年到2012年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的統計表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2年內部控制報告披露情況表
由表1可見,2006年到2012年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從無到有并逐步走向成熟,披露率逐年遞增,政策實施情況緊隨政策導向,且逐步趨向于披露保證程度更高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特別是2012年披露率已經過半,達58%。
從披露結果來看,在2012年納入實施范圍的853家上市公司中,因存在財務報告內控重大缺陷而被注冊會計師認定公司內部控制無效的公司有3家;被注冊會計師認定存在財務報告內控重大缺陷或非財務報告內控重大缺陷的公司有8家;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有19家。非標準內控審計報告共22份,占比2.58%,較2011年非標準內控審計報告占比1.49%有所增加。非標準內控審計報告數量和比例的提高,以及內控審計報告意見“差異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實施內控規范的現狀和水平,內控審計報告的監督效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這樣,我國內部控制鑒證制度從審核到鑒證再到審計有了一定的實施效果,一定程度上應能影響審計費用的變化,并可能引發一輪審計師變更潮流,影響獨立審計市場集中度。2006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內部控制鑒證制度,到2012年各年平均審計費用(數據來源與國泰安數據庫)及其變化幅度如圖1所示:

圖1 2006-2012年平均審計費用變化趨勢圖
圖1顯示,2006-2012年我國上市公司平均審計費用的變化中,2006年到2007年、2007年到2008年、2010年到2011年、2011年到2012年這四個階段的變化幅度較為明顯,分別為12%、-11%、19%、10%。其中根據表1所示,2007年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披露率由2006年的2%增長為5%,2007年平均審計費用的增長幅度為12%;2009年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披露率由2008年的6%增長為21%,該年平均審計費用較上年的增長幅度則僅為2%;2011和2012年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率分別為38%和58%,相比前幾年較高,2011年和2012年平均審計費用增長幅度為19%和10%,相比前兩年增幅較為明顯。
這樣在我國內部控制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內部控制鑒證制度一定程度上對審計費用產生了影響。但影響程度以及如何影響,不同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結論。一方面,開展內部控制鑒證業務會使得會計師事務所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降低審計風險,從而增加審計師的工作量,提高審計費用是一種結論;另一方面,披露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又會促進企業完善內部控制體系,而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又會降低錯報風險,進而簡化審計程序,降低審計費用成為另一種結論。曹建新(2011)、陳麗蓉(2012)先后基于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自愿披露階段的數據得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披露減少了審計費用的結論。陳麗蓉(2011)基于2009年我國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則得出了相反的相關關系。
基于內部控制鑒證制度變遷影響審計費用發生變化這一前提,我們將討論在此基礎上我國獨立審計市場2006到2012年審計市場集中度的變化。
所用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每年公布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指標分別以審計費用④、中注協公布的前百家信息為標準計算CR4、CR8、CR10和CR20,且數據為了可比已全部剔除缺失數據。我們知道CR_n雖然計算簡便,但只考慮了前n家事務所合起來的規模,并未考慮全行業全部企業各自的規模分布,而H指數的計算可以彌補該缺陷。故本文將采用H指數測算我國2006到2012這七年間的審計市場集中度的變化。統計得出的2006年到2012年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如下圖2至圖6所示。
國泰安數據庫中根據每年公布的上市公司審計信息統計出的會計師事務所如表2所示,且根據財政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4年第13號)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40家。

表2 各年事務所數
從數據缺失情況可見,從2009年起,數據披露情況逐步趨向于完善。

圖3 2006-2012年CR8趨勢圖

圖2 2006-2012年CR4趨勢圖
圖2可見,CR4從2006到2012年的變化趨勢以兩種基礎測算的結果逐年趨于一致,其中在2012年幾乎一致,共同達到了41%。而以審計費用為基礎測算的CR4普遍低于以中注協公布的數據為基礎的測算,唯有在2012年有高于中注協的趨勢。
圖3中,指標CR8較CR4各年普遍上升近20%,在2012年共同達到60%多,可見我國審計市場60%的市場份額集中于國內前8家事務所,且近七年來的上升趨勢與CR4一致。
圖4中,指標CR10在2010、2011、2012這三年的集中度較CR8普遍上升近7%,可見國內各年排名第9和第10的事務所對前10家事務所市場集中度的影響在7%上下。2012年指標CR10達到70%上下。

圖4 2006-2012年CR10趨勢圖

圖5 2006-2012年CR20趨勢圖
圖5中,我國前20家事務所市場集中度近年來達到80%以上,在2012年達七年來最高。可見我國80%的市場份額掌握在國內前20家事務所手中,處于寡占型的市場結構。

圖6 2006-2012年HI趨勢圖
圖6中,由H指數可見,近七年來的審計市場集中度趨勢變化與CR4、CR8、CR10、CR20相一致,同樣在2012年趨同。只不過變化幅度更大,因為H指數的計算方法的放大性本身會導致H指數對上位事務所的市場份額比重的變化反應敏感,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中事務所之間規模的差異。事務所規模越接近,事務所數量越多,則H指數越接近于0。可見,在考慮了所有事務所市場份額分布后,根據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基于H指數的市場結構分類⑤,我國處于低寡占Ⅱ型或競爭Ⅰ型的審計市場結構,略弱與CR_n指標得到的結論。
綜合來看,根據圖中CR4、CR8、CR10、CR20以及H指數從審計費用和中注協公布的營業收入兩個方面的測算來著,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大體的變化是:CR8、CR10逐年集中,且從2006到2007年集中的態勢較為明顯,中注協在2006年9月28日發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意見》,號召國內事務所擴大規模,提高質量。2006年起,在國內掀起了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的浪潮導致了該段時期審計市場集中度的提高。CR20指標近7年幾乎始終是穩步上升的趨勢,2009年之后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且通過對H指數的分析,我們也能得到相似的結論。另外,中注協在2013年6月公布的前百家事務所排名中所示,中國本土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2013年4月3日,中瑞岳華與國富浩華簽訂了《合并協議》,在平等自愿、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了合并,合并后的事務所更名為“瑞華”在2012年綜合排名中11年來首次躋身前三,打破了以往前四名被“四大”壟斷的格局。可見,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能力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上述可見,在內部控制制度變遷的大環境下,我國審計市場仍然保持著寡占型的審計市場結構,這有利于我國審計質量的提高。而由于審計費用數據的披露問題,存在部分數據的缺失。另外中注協公布信息的數據來源與審計費用數據來源的差別導致的兩者計算出的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根據方紅星(2011)研究,認為營業收入是審計費用的最好間接度量標準,為此,我們以客戶收入和客戶資產兩個指標作為替代,進一步對我國獨立審計市場集中度進行測試。結果如圖7至圖11。
圖7中可見,自2008年之后以客戶資產和客戶營業收入測算的CR4呈現出并駕齊驅的趨勢,兩者趨于重合。從2011年起與中注協公布的信息和審計費用測算的結果基本一致,都在40%上下,但都高于以審計費用測得的數據,總的趨勢大體與中注協和審計費用測得的相一致。

圖7 客戶資產、客戶營業收入CR4趨勢圖

圖8 客戶資產、客戶營業收入CR8趨勢圖
圖8中,自2008年起兩種測算基礎測得的CR8幾乎重合,趨勢與CR4一致。在2012年在70%上下,略高于以中注協公布的信息和審計費用測得的數據。

圖9 客戶資產、客戶營業收入CR10趨勢圖
圖9與圖8所顯現的趨勢接近,自2008年起兩種測算基礎所得結果更為重合。結果CR8在70%上下。
圖10中,近七年的測算結果略高于以中注協公布的信息和審計費用測算得到的結果,且在2012年達到90%,可見到2012年,以客戶資產和營業收入為基礎測得90%的市場份額掌握在國內前20家事務所手中。結論與以中注協公布的信息和審計費用測得的結論相一致。

圖10 客戶資產、客戶營業收入CR20趨勢圖

圖11 客戶資產、客戶營業收入HI趨勢圖
圖11中,從H指數也能夠得到與前文相一致的結論。其中在2007到2008年反應尤為敏感。
綜上所述,以客戶營業收入和客戶資產測算的結果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與審計費用和中注協公布的信息相比,所有指標均顯示從2006到2007年,審計市場集中度增幅較為明顯。CR8、CR10、CR20從2008年起以兩基礎測算出的結果幾乎重合,且同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進一步測試得到的結果與前文的分析一致。
綜上所述,在執行內部控制鑒證制度這七年中,根據中注協信息、審計費用、客戶營業收入和客戶資產這四項標準測算出的結果,CR4反映我國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集中于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有60%的市場份額集中于前八大會計師事務所,有70%的市場份額集中于前十大,有近90%的市場份額集中于前20家事務所。依據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我國近七年基本形成了寡占型的市場結構,依據日本學者植草益對市場結構的分類發現,我國近七年的CR8在40到70之間,屬于高、中寡占型,且在2012年較為突出。根據劉明輝(2003)劉桂良(2008)、李薇(2010)、莊飛鵬、李曉慧(2014)等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在我國構建寡占型的審計市場結構有利于提高獨立審計質量。這也揭示了中注協于2006年號召國內事務所做大做強的原因。測試數據驗證了政策實施的積極效果。
在我國內部控制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在2006年到2007年有一次顯著遞增,這歸因于中注協在2006年9月28日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意見》及之后一系列事務所擴大規模以提高審計質量的市場行為。2008年之后獨立審計市場集中度呈現出逐年穩步遞增的趨勢。根據貝恩和日本學者植草益對市場結構及其有效性的分類,2008年以來我國獨立審計市場已經呈現出有益于審計質量提高的寡占型市場結構。
[注 釋]
① 2008年6月,中國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局、保監局共同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② 1999年12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文件,首次對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有效性做出規定.
③ 2000年11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要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在公開發行證券時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經審計。之后披露范圍擴大到在境內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及申請新股的公司.
④ 為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相比對,保證口徑的一致,我們對審計市場集中度的衡量采用國泰安數據庫中公布的境內審計事務所和境內審計費用.
⑤ 美國司法部以 HHI指數為基準的市場結構分類:高寡占I型為H≥3000;高寡占II型3000>H≥1800;低寡占I型1800>H≥1400;低寡占II型1400>H≥1000;競爭I型1000>H≥500;競爭II型500>H.
[1] 盧曉宇,梁成.自愿性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的影響因素探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4,(2).
[2] 張繼勛,何亞南.內部控制審計意見類型與個體投資者對無保留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信心——一項實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3,(4).
[3] 劉文煌,裘月灑.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鑒證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3,(10).
[4] 杜美杰.內部控制鑒證主體與報告、板塊及行業的交互分析——基于滬深股市2011年的統計[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3,(2).
[5] 程小可,鄭立東,姚立杰.內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兼與應計盈余管理之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3,(3).
[6] 袁放建,馮琪,韓丹.內部控制鑒證、終極控制人性質與權益資本成本——基于滬市A股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4).
[7] 陳麗蓉,陶懷輪.產品市場競爭治理效應實證研究——基于內部控制審計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4).
[8] 朱彩婕,韓小偉.內部控制審計對財務報告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來自201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9] 王美英.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析[J].會計之友,2013,(4).
[10] 傅紹正.內部控制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1).
[11] 章雁,周艷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審計意見影響的研究——基于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數據[J].中國管理科學,2013,(1).
[12] 陳麗蓉,毛姍.內部控制審計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12,(1).
[13] 方紅星,蘇菲.注冊會計師審計市場集中度的演變與度量——基于A股公司1992-2009年報審計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1,(8).
[14] 趙文娟.我國內部控制鑒證制度解析[J].經營管理,2011,(2).
[15] 汪壽成.內部控制鑒證變革——從審核到審計的革命[J].財務與會計,2011,(1).
[16] 陳麗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對審計費用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1,(7).
[17] 曹建新.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對審計費用的影響[J].scientific research,2011,(3).
[18] 劉明輝,李黎,張羽.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與審計質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3,(7).
[19] Karen M.Hennes,Andrew J.Leone and Brian P.Miller.Determinants and Market Consequences of Auditor Dismissals after Accounting Restatem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3):1051-1082.
[20] John Daniel Eshleman,Peng Guo.Abnormal Audit Fees and Audit Quality: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anagerial Incentives in Tests of Earnings Managemen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14,(1):117-138.
[21] Parveen P.Gupta,Thomas R.Weirich and Lynn E.Turner,Sarbanes-Oxley and Public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Hasty Reaction or Delayed Action[J].Accounting Horizons,2013,(2):371-408.
[22] Audrey A.Gramling,Edward F.O’Donnell and Scott D.Vandervelde,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uditor Assessments of a Deficiency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13,(2):249-269.
[23] Stephen K.Asare,Brian C.Fitzgerald,Lynford E.Graham,Jennifer R.Joe,Eric M.Negangard and Christopher J.Wolfe,Auditors’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Decisions:Analysis,Synthesis,and Research Direct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3,(1):131-166.
[24] W.Robert Knechel and Divesh S.Sharma.Auditor-Provided Nonaudit Services and Audi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Pre-and Post-SOX Audit Report Lag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2,(4):85-114.
[25] Elizabeth Carson,Roger Simnett,Billy S.Soo and Arnold M.Wright.Changes in Audi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Big N Premium[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2,(3):47-73.
[26] Wieteke Numan,Marleen Willekens.An empirical test of spatial competition in the audit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2012,(1):450-465.
[27] Sharad C.Asthana and Jeff P.Boone.Abnormal Audit Fee and Audit Quality[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2,(3):1-22.
[28] Kimberly Dunn,Mark Kohlbeck,and Brian W.Mayhew.The Impact of the Big 4Consolidation on Audit Market Share Equality[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1,(1):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