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
(南昌市衛生學校,江西南昌330006)
志愿服務促進學生道德成長與職業素質提高的研究
楊南
(南昌市衛生學校,江西南昌330006)
通過對志愿服務特點及內涵的論述,分析志愿服務對促進中職學生道德成長和職業素質提高的意義和重要作用,詳細介紹我校開展志愿服務堅持“三個貼近、兩個融合”、打造志愿服務基地、創建品牌特色所取得的成效,說明志愿服務具有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職業素質提高的作用以及構建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的重要性。
志愿服務;中職學生;道德成長;職業素質
我校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廣泛開展學習我校杰出校友“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章金媛先進事跡的活動,加大我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力度和規模,以社會志愿服務為載體,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積極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推動活動常態化、機制化,引導廣大師生努力成為志愿者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踐行者,成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力量。
本文基于我校中職生多年來在南昌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經驗,探索并研究中職生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對于促進其道德成長的方法、意義和作用以及提高其職業素質的途徑和作用。總結分析志愿服務對于促進中職生自我道德成長和職業素質提升的關系與時代特征。
上述五大特點表明,志愿服務者的精神內涵和行為是與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相融合的,它詮釋了不求回報、樂于服務的道德情操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內涵價值;體現了志愿者無私奉獻、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高尚道德品質;塑造了勇于實踐、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基于道德和良知的、不圖回報的、自覺自愿奉獻社會的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是當代青年學生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時代精神和人類創建共同文明的有機結合。
志愿服務具有磨煉學生意志、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形成堅強的道德意志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作用。志愿服務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中職生多為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年紀小、自理能力弱,在學校團委的組織和引導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參加醫療保健、健康知識宣傳、環境保護和城市文明建設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中職生志愿者冒著酷暑來到市中心、火車站維持城市交通秩序,攙扶老人過馬路,幫人提行李,微笑耐心地服務。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了陶冶,他們的微笑服務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生的奉獻精神不斷得到人們的贊揚,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得到了發揚,激發了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職業技能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愿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講公德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事情都講經濟利益和物質報酬,甚至連問路、救人都要收費,老人跌倒也無人敢扶。人們希望在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社會風氣不斷好轉,建立互助友愛、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志愿者身上所展現出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社會進步的執著追求,深受人們的推崇和敬佩。
由此可以得出志愿服務對于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職業素質提高的意義和作用[2]。
(1)志愿服務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實踐內容,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2)志愿服務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志愿者的動機來自于社會責任感,基于道義、良知、同情心等,以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為目的。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內涵,具有服務他人、教育自我、優化社會環境的作用和意義。另外,志愿服務過程實質上是與人交流的過程,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它有助于學生增強實踐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責任心。(3)志愿服務可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如以自我為中心、圖安逸享受、缺少奉獻精神等,不可避免地會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產生困惑。因此,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十分重要。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鍛煉,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4)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促進了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青少年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用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服務社會,并有意識地鍛煉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自己未來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5)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學專業、用專業,從而愛上自己的專業,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也使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得以增強。
我校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結合中職衛生學校的特點,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了規范化、常態化和品牌化建設,制訂出相應的實施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3年,學校獲得了“江西省中職學校共青團工作示范校”光榮稱號。
3.1 志愿服務堅持“三個貼近、兩個融合”
式中,α, β, m和n為擬合參數。擬合曲線見圖10,擬合值分別為α = 170MPa, m =1.86和β =323 MPa, n=2.84。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使用的泡沫鋁的相對密度在0.1~0.2之間,對于更小或更大的相對密度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三個貼近”: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貼近學生、貼近專業、貼近實際,充分發揮志愿活動的育人功能。
“兩個融合”:一是實現志愿服務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愛心培育相融合;二是實現志愿服務與職業素養和專業實踐相融合。前者強調在推選先進、發展黨員方面,把志愿服務作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的重要條件;后者強調將學習知識融入實踐環節,使志愿服務基地與專業實踐基地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堅持“兩個融合”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與愛崗敬業素質的培養,逐步將培養志愿服務精神作為加強中職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目標與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書育人,建設思想教育品牌課程,加大社會實踐活動力度。通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開展心理咨詢、開展團組織和班集體活動等,形成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德育體系。
3.2 建設志愿服務基地,創建品牌特色
(1)打造志愿者培訓基地。采取“內培外引”相結合的方式,打造志愿者培訓基地。“內培”即以學校護理基礎教研室專業教師為主體;“外引”即聘請“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章金媛主任為指導教師,建立一支既有志愿服務理論知識,又有專業實踐經驗的校內外導師隊伍,定期對學生進行志愿護理服務技能培訓,規范學生的護理操作。培養一批骨干志愿者,不斷壯大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良好道德素質的優秀志愿者服務隊伍,通過專業化志愿服務培訓活動,促進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2)形成志愿服務品牌特色。在形成志愿服務品牌特色時,主要完成了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成效明顯。
①健全志愿服務組織機構,形成學校志愿服務特色,創建自己的辦學品牌。2011年,“南昌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團”正式在我校掛牌成立,“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章金媛擔任理事長,南昌市相關部門領導、校領導任會長,建立了健全的組織領導機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管理體系的建立以及志愿服務項目的科學化管理為推進學校的志愿服務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志愿者隊伍得到壯大。在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質量建設中,學校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學校依據志愿者組織管理體系中的相關制度,對志愿者進行登記注冊并給予認證。目前,志愿護理服務團擁有注冊志愿者3 000余人,約占全校在校學生總數的74%。
③志愿服務工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學校先后舉辦志愿者崗前培訓45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00余次,累計向社會提供了超過48萬小時的志愿服務,人均服務時間48小時以上,接受服務者達8 000余人次,志愿服務工作獲得了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基于良好的工作基礎,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活動新的工作方式與方法,力求志愿服務活動有新的突破和創新。如激勵志愿者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能優勢,制訂有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多年來,學校的志愿服務工作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如2013年獲得團省委大中專學校志愿服務國家重點團隊和省級優秀團隊,先后被評為南昌市“優秀青年志愿服務集體”、“南丁格爾式志愿服務先進集體”、“十佳巾幗志愿服務隊”等。50多名志愿者獲省、市表彰。志愿護理服務活動的示范性及品牌效應已經成為我校的辦學特色。
(3)構建愛心教育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愛心是培養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礎。學校將培養志愿服務精神作為培養學生愛心的重要內容,堅持將志愿服務活動與愛心教育相結合。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用愛心詮釋對社會的責任,并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青年志愿者活動已經成為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成為當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成為公民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形式。構建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是推動志愿者活動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應該不斷豐富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讓志愿服務活動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并構建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
通過與醫療實習單位、社區街道、養老院等簽訂志愿服務基地協議,充分利用學校實習基地資源,拓寬志愿服務范圍,大力開展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的志愿服務,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水平,組織開展環境清潔、維持交通秩序的志愿服務,創建文明衛生城。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加強了志愿服務活動的教育引導作用,形成了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
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新的社會道德文化行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內涵的體現。中職學生志愿者給社會提供的不僅僅是服務,同時也向全社會昭示了一種精神,那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它具有磨煉學生意志、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職業素質提高的作用。志愿服務深化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實踐內容,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專業化志愿服務活動的鍛煉,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增強了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
[1]熊麗娟.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道德成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2]李軍.志愿服務活動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的創新性實踐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b765a1552d380eb62946d26.html.
G40-03
A
1671-1246(2015)02-0142-03
江西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贛教高字[2013]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