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銀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淺談中職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喻安銀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中職學生;感恩教育;尊重生命
近年來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傳統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眾星捧月式的家庭生活為中職生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再加上受重視個人價值、崇尚個性張揚的社會大環境熏染,如今的中職生更注重自我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長的付出與關愛理所當然,對周圍人的幫助麻木不仁、熟視無睹,傳統美德嚴重缺失,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沒必要的東西,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只知索取。
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我們責無旁貸的重任。因此,對中職生進行感恩教育意義深遠,勢在必行。
青少年厭世、自殺的事件時常發生,讓人觸目驚心。2014年12月,一名18歲女孩遭遇詐騙后留下遺書離家出走,后自殺身亡;2014年12月,西南政法大學才子聶兆威在網上留詩一首:“平生終負氣,一死謝仇讎。憐我生父母,白發送黑頭……”后在校外自殺身亡……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 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失去生命。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反思,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他們為何如此不尊重生命?為何如此不珍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物質與精神的失衡?我們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把目光轉向了教育。現實的教育中,知識本位、技術至上,忽略了對學生心靈成長與生命意義的教育。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可貴的親情、友情、師生情等,這種現象折射出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
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父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我們應該回報父母之恩,一生平安,珍惜生命,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祖國和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完善自己的人格,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句古訓,也是我們中華兒女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真實寫照。那么,什么是責任呢?所謂責任,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做好分內的事情。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長輩、教師、社會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在他們眼中都成了理所當然。凡事只為自己著想,無視他人的感受,心里根本沒有回報意識,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而感恩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缺失”。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感恩教育中包含著承擔責任的教育。學會了感恩,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責任。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會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出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作為學生學會感恩,用責任之心來學習、生活,在付出中收獲,在成長中快樂。
校園暴力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48個國家資料的統計,各種形式的校園暴力的年發生率高達60%。我國校園暴力也日趨嚴重,2006年9月,北京市商務科技學校40多名學生在校內群毆,導致其中一名學生死亡;2009年2月,天津某外國語中學旁邊,5名中學生對其他4名男生實施毆打;2014年10月,西安南郊某中專學校兩名女生毆打一女生。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統計,2015年1月至5月,媒體曝光了四十余起校園暴力事件。此外,清華學子劉海洋僅為了證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強”,殘忍地把硫酸潑向無辜的黑熊;還有不少學生享用著大自然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護它,反而隨意破壞它……
感恩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他人、對萬物的尊重。人有情感,情感里容易摻雜抱怨、不滿、指責等負面元素。懷著感恩之心與人進行溝通,誤解、不滿更容易化解,感恩之心讓人學會雙向觀察,既觀察對方,也觀察自己;既觀察外在的自我,也觀察內心的自我。多看到他人的優點,記住別人給予的好處,把人與人之間儲存的負面信息清除。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給予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類接受大自然最大的恩澤,應常懷感恩大自然之心,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感恩,是一種禮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感恩是新時期中職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唯有學會感恩,他們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在未來的生活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因為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G40-03
A
1671-1246(2015)24-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