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王 瑜,黃雪汝,李隱月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海口 570311)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患者從導管室轉運到監護室過程屬于醫院內患者轉運。醫院內患者轉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1],有資料顯示,院內轉運可增加重癥患者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病死率比正常高9.6%[2]。急診PCI術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治療措施,轉運過程中環境條件的限制及急救轉運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都會給轉運工作帶來困難,直接影響患者安全,甚至造成患者的病情不穩定、再損傷或死亡。為提高急診PCI術后患者院內轉運的安全性,2013年1月至12月,本院心血管內科對15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患者加強安全轉運護理,現報告如下。
本組150 例,其 中男128 例、女22 例;年 齡32~86歲,平均年齡68歲;經急診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左主干閉塞8例,前降支閉塞48例,對角支閉塞6 例,回旋支閉塞39 例,右冠狀動脈閉塞49例;術中出現急性左心衰5例,再灌注心律失常78例,其中室顫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32例、緩慢性心律失常40例;轉運途中出現低血壓25例,急性左心衰1例,心律失常27例,其中室顫1例、陣發性室速6例、頻發性室性早搏8例、緩慢性心律失常12例,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正常,轉運途中無意外死亡發生。
2.1 制定急診PCI術后轉運制度和轉運流程 由本院從事心臟介入工作和冠心病監護病房(CCU)的醫療、護理專家共同討論,參照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和國內外危重癥患者轉運相關研究文獻,結合疾病的特點和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轉運制度和流程。轉運前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根據病情決定接收科室及轉運方式;轉運前電話通知接收科室做好床單位、監護設備、吸氧吸痰裝置及急救用物的準備,以便患者到達后及時接受治療和監護;尊重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權,轉運前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待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簽名確認;根據病情備好搶救儀器、物品和藥物,使用病床或平車轉運患者,途中由受過培訓的介入室醫護人員陪同。
2.2 轉運人員的安排與培訓 由手術醫生和手術護士共同負責急診PCI術后患者的轉運。手術醫生和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手術情況、術中用藥、術后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比較了解,便于在轉運過程中觀察病情并處理,同時能和監護室的醫護人員直接交接患者的情況,有利于術后的觀察和治療。進入介入室工作前,醫護人員接受急診PCI患者轉運知識培訓及考核,主要培訓內容為:急診PCI的轉運制度和轉運流程,急診PCI術后病情觀察要點,各種急救藥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應和觀察要點,心肺復蘇術、電復律、簡易呼吸器應用等急救技能訓練,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呼吸機、除顫儀、注射泵等搶救儀器的應用,急診PCI術后患者交接班內容。每月組織醫護人員轉運應急演練1次,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患者的安全轉運。
2.3 選擇正確的轉運途徑 急診PCI術后的患者由于病情不穩定,轉運路途的長短直接影響轉運的安全,護士熟知途中的路程、所需時間,轉運前聯系好運送電梯和接收科室,以保證急診PCI患者轉運通道的暢通[3],縮短患者轉運途中的時間。本院第一介入室在ICU 隔壁,離CCU 有一定距離,對于生命體征不穩定的PCI術后患者,安排轉運至ICU 治療,以避免轉運路途過長而增加危險。對于轉CCU 的患者,盡量避開狹小、轉彎、上下坡通道,以免增加轉運難度。
2.4 選擇轉運工具和配備搶救設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忌用力,轉運時整床轉運,減少過床次數,以免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轉運途中常規準備吸氧設備、除顫儀、注射泵、簡易呼吸器和急救包,急救包中備有注射器、輸液器、砂輪、棉簽、消毒液、止血帶等注射用品和阿托品、多巴胺、可達龍等急救藥物。
2.5 轉運中病情觀察及處理
2.5.1 心律失常 轉運途中護士站在患者的頭旁[4],密切觀察意識、面色、呼吸、表情、監護儀器的數據等,傾聽患者的主訴[5],根據監護數據和心電圖準確判斷心律失常情況,及時發現并處理嚴重心律失常和低血壓狀態。對于使用升壓藥、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醫護人員注意注射泵的運轉情況,保證輸入量的準確。本組27例患者轉運途中出現心律失常,其中1例患者表現為室顫,經電擊除顫及藥物治療后轉為竇性心律,6例患者表現為陣發性室速,經靜脈緩慢注射可達龍75 mg后室速消失,8例患者頻發性室性早搏,血壓正常,無頭暈和胸部不適情況,途中嚴密觀察病情,未給予藥物處理,12例患者發生緩慢心律失常,囑患者咳嗽、靜脈注射阿托品后心率恢復正常;25例發生低血壓患者,途中通過調整多巴胺的用量或靜脈注射多巴胺5~10mg后血壓恢復正常參考值。
2.5.2 心力衰竭 對于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左主干病變或已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轉運途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是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對為預防急性左心衰而術前安裝IABP的患者,由專人負責IABP儀器轉運和觀察,轉運前查看IABP導管固定情況,儲電池的電量及氦氣量,準確評估電池使用時間及途中的轉運時間,確保途中機器的正常運行。對于應用呼吸機的患者,轉運前在介入室檢查好轉運呼吸機氧源的密閉情況和電源的穩定性,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好呼吸機的工作模式,監測用機后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生命體征穩定后轉運。本組1例患者轉運途中出現氣促,滿頭大汗,血氧飽和度下降到80%,考慮急性左心衰,立即停止轉運,抬高床頭,給予面罩吸氧8L/min,靜脈注射嗎啡3 mg、呋塞米40 mg。經處理后患者氣促癥狀改善,血氧飽和度達到90%,安全送達CCU;38例患者預先安裝IABP,15例患者使用呼吸機,轉運途中均未出現異常情況。
2.6 患者的轉運交接 送達接收科室后,轉運護士與接收科室護士進行患者情況交接,根據表格式轉運交接單要求,詳細交接患者診斷、血管閉塞部位、生命體征、病情、傷口情況、各種管道、使用導管、物品、藥物等,重點交接術中和轉運途中的病情變化及處理過程、患者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術后護理觀察要點,交接后雙方簽名并簽注交接時間。
急診PCI術后患者在轉運過程有可能出現病情變化和生命危險,盡可能縮短轉運時間,醫護人員應根據醫院布局選擇正確的轉運途徑和轉運工具,轉運前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轉運風險的告知,制定急診PCI術后轉運制度和轉運流程,嚴格按流程轉運,使每例PCI術后的患者轉運時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減少轉運交接過程中的意外事件發生。
[1]韓清萍.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內危重病人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9):2411-2412.
[2]林涵真,危麗華,董馨.急診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7):4027.
[3]陳璐,陳湘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綠色通道護理路徑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9,23(2):482-483.
[4]汪雅萍.27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4):156.
[5]谷榮,丁昌蘭.ICU 病人的院內安全轉運[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