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玲,楊雪梅,豆欣蔓,魏志紅,李彥俊,馮雅敏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小兒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進展
楊愛玲,楊雪梅,豆欣蔓,魏志紅,李彥俊,馮雅敏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腹部手術后患兒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胃腸功能受到一定抑制,易發生腹脹、惡心、嘔吐,甚至腸梗阻,影響術后恢復。本文就小兒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方法做一綜述,以期對臨床醫護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小兒;腹部手術;胃腸功能;護理進展
腹部手術患兒由于麻醉藥物的作用、手術器械的物理刺激以及恐懼心理等原因,胃腸功能減弱或消失,術后易發生腹脹[1],引起不適,導致惡心、嘔吐,甚至腸梗阻,是臨床上常見且比較棘手的并發癥。因此,術后盡快恢復胃腸功能,預防或減輕腹脹,對保障手術成功、減輕患兒痛苦、促進康復十分重要。為此,筆者查閱了近年來以小兒作為研究對象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文獻,綜合分析各種方法的效果,現綜述如下。
1.1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胃腸道運動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交感神經起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經促進腸蠕動。通常術后早期以交感神經活動占主導地位。Smiddy[2]提出,術后胃腸動力的抑制狀態是由于交感神經機能亢進以及血液循環中兒茶酚胺濃度增加所致。
1.2 胃腸激素
近年來研究焦點集中于體液因素上。手術能抑制各種激素的釋放,如GAS、神經降壓素(neurotransmitter,NT)及胰多肽(pancreatic polytheistic,PP)[3]。血管活性腸肽(radioactive intestinal pep tide,VIP)直接抑制腸道平滑肌收縮,其水平在術后顯著增高[4]。另外,疼痛刺激產生的P物質(substance,P)也是已知的能夠抑制胃腸動力的重要體液因素[5]。
1.3 電解質紊亂
腹部手術患者由于鉀攝入減少和丟失增加,術后24 h內普遍存在低血鉀。低鉀血癥時,肌肉興奮性降低,使胃腸道蠕動減慢,所以血鉀濃度與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密切關系[6]。
1.4 麻醉方式
腹部手術一般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復合全身麻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術后胃腸功能恢復[7]。
1.5 術后鎮痛
阿片類藥物對胃腸功能的抑制作用早已為人們熟知,嗎啡可作用于脊髓和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的阿片受體,直接通過外周神經作用于小腸,抑制腸蠕動。但良好的術后鎮痛不僅可有效抑制兒茶酚胺濃度的增高,降低術后應激反應,而且可減少由此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利于胃腸功能恢復[7]。
1.6 腹腔感染
患兒腹腔感染也是抑制胃腸功能恢復的原因[8]。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以及術前患兒哭鬧而吞入大量氣體導致胃腸積氣,均會導致胃腸動力性功能障礙。
2.1 手術方式
有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較開腹手術后早。陳永革[9]報道,腹腔鏡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胃腸功能恢復較開腹手術早;彭永輝等[10]將小兒腸套疊腹腔鏡復位與傳統開腹復位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腹腔鏡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較開腹組明顯縮短,可能與前者手術創傷小有關。
2.2 藥物治療
2.2.1 開塞露納肛 張體平等[11]報道,開腹手術后患兒早期使用開塞露,有利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腸粘連,減少并發癥,且開塞露經濟實惠,使用方便,已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開塞露是高濃度液,具有高滲作用,且不易被吸收,經肛門注入后,可直接刺激直腸壁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從而促進腸蠕動。
2.2.2 小劑量紅霉素靜脈滴注 王立勇[8]報道,小兒腹部手術后使用小劑量紅霉素靜脈滴注治療胃腸道動力性功能障礙效果良好,顯效率高,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近年來許多學者對紅霉素促進胃腸運動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認為紅霉素能有效刺激胃竇、十二指腸和結腸運動,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刺激神經叢中乙酰膽堿釋放以及P物質合成,刺激胃腸道胃動素細胞釋放,使血漿中胃動素水平升高,進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2.3 穴位按摩、穴位敷貼及推拿治療
2.2.1 穴位按摩 梁偉姬等[1]采用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的方法治療小兒腹部手術后腹脹,結果表明,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腹脹的發生,增加患兒舒適感。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內存在一個經絡系統,通過按摩穴位,使經絡得以疏通,血氣運行得以通暢,從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2.2.2 足三里敷貼 賈利輝等[12]報道,足三里中藥敷貼治療術后腹脹效果顯著。中藥敷貼處方:大黃、木香、桃仁各9 g,牽牛子、赤芍各6 g,冰片3 g。上藥研成細末,用香油調成稠糊狀,以不流淌為度,外敷雙側足三里,以塑料薄膜封包外固定。每8 h更換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現代藥理已證實大黃、牽牛子、木香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桃仁、赤芍能夠擴張血管,改善腸壁微循環,從而保持胃腸活力。
2.2.3 推拿療法 雷霆等[13]報道,推拿療法在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緩解無規則性腹痛及食欲改善方面具有顯著作用,目前的研究及文獻報道均未發現毒副作用。小兒推拿的特定穴多集中在手部,正所謂“小兒百脈匯于兩掌”,通過經脈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發揮作用,有利于術后恢復,并且小兒多能配合治療,家長也容易接受。
2.4 頻譜照射
吳翩等[14]報道,頻譜照射治療對于闌尾炎術后患兒胃腸功能恢復及腹腔炎癥吸收均有促進作用。并且頻譜照射有著無創、無痛苦等優點,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頻譜照射利用電磁波輻射原理,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代謝增強,起到促進腸蠕動、炎癥吸收的作用,同時還可收斂創面,使創面干燥,減少滲出,避免細菌繁殖,促進創面愈合。
2.5 咀嚼口香糖
趙萍等[15]報道,腹部手術后患兒咀嚼口香糖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咀嚼口香糖是根據假飼原理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即食物未入胃便引起胃液分泌。口香糖被認為能夠引起通常是由食物而引發的迷走神經反射,增加與腸動力有關的胃腸激素分泌[16],從而增強腸蠕動。由于沒有食物進入胃腸道,不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17],也避免了部分患兒不能耐受早期進食的情況。同時,咀嚼口香糖可以使患兒心情放松,轉移注意力,使之在放松的狀態下配合治療[18]。咀嚼口香糖還可以清潔口腔,防止口腔內細菌繁殖,保持口腔無異味。
2.6 術后早期下床活動
梁虹等[19]通過分析小兒闌尾切除術后不愿早期下床活動而致使術后肛門排氣延遲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促進患兒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肺部、腸道并發癥發生,促進患兒康復。術后早期活動,能促進身體各個系統代謝增強,改善支配內臟的自主神經功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副交感神經張力,促進胃腸功能恢復[20],減輕腹脹,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及傷口愈合。活動時間與肛門排氣呈正相關,即活動越早排氣越早[21]。
2.7 術后早期吸吮棒棒糖
為尋求一種較為理想且無創的治療方法,改革傳統治療方式,筆者在多年的小兒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探索,經過前期的理論研究,將棒棒糖用于腹部手術后患兒。結果顯示,腹部手術后患兒早期吸吮棒棒糖有助于緩解術后腹脹,縮短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2.7.1 吸吮棒棒糖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理論依據 一般認為味覺刺激能引起唾液大量分泌,其中最有效者為酸刺激,其余依次為甜、咸和苦[22]。唾液在口腔消化的過程中可反射性引進胃、胰、膽囊活動,促進消化液如促胃液素、胃泌素和促胃動素的分泌,從而增強腸蠕動[23]。此外,進食還能刺激腸蠕動,小腸的節律性運動在空腹時減少,進食后增強,并呈周期性增強[24]。
2.7.2 吸吮棒棒糖的其他優點 患兒吸吮棒棒糖時糖分緩慢融化后進入腸管,在一定程度上為患兒補充了能量,又不會加重胃腸道負擔、違背“禁食水”醫囑要求;吸吮棒棒糖還可安撫術后不能進食而處于饑餓狀態的患兒,避免其因哭鬧加重腹脹或影響腹部切口愈合。還有研究顯示吸吮棒棒糖能有效緩解嬰幼兒術后疼痛,保持血氧飽和度和心率平穩,減少哭鬧[25],有利于保存患兒體力,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腹脹是小兒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胃腸道并發癥,腹部手術后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胃腸功能受到一定抑制,若術后數天肛門不能自主排氣,則引起腹脹,甚至可能發展成麻痹性腸梗阻,進而導致水電質及酸堿平衡紊亂[26],直接影響預后。故術后早期促進排氣是腹部手術患兒順利度過恢復期的關鍵。作為兒科醫務工作者,應根據患兒病情綜合使用各種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方法,并不斷尋求新的護理方法,使腹部手術后患兒盡快恢復胃腸功能,盡早進食,降低腸粘連的幾率及程度,進而達到控制感染、增加營養、促進切口愈合的目的,使腹部手術患兒早日康復出院。
[1]梁偉姬,歐芬,梁潔英.穴位按摩治療小兒術后腹脹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6):22-23.
[2]Smiddy F G.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surgical Patient[M]. Chicago:Medical Publishers,1976.
[3]Resnick J,Greenspan D A,Brandt L J.Delayed gastric demanding postoperative ileum after astronautics abdominal surgery:part1[J].Am J Gastrointestinal,1997,92(5):751-762.
[4]Delores S,Delacroix D,Tram G.The role of radioactive intestinal pep tide in The inhibition of ant and pyloric elective activity in rabbits[J].J Acton Derv Cyst,1988,22(2):167-173.
[5]Haggler W L.Charm hydrotherapy for intestinal motor and sensory disorders[J].Gastrointestinal Cain North Am,2003,32(2):707-732.
[6]薛富平.腹部手術后早期補鉀對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3(15):900.
[7]羅濤,李丹楓,余奇勁,等.術后鎮痛對腸蠕動影響的臨床研究[J].醫學新知雜志,2001,11(4):178-180.
[8]王立勇.小劑量紅霉素治療小兒腹部手術后動力性功能障礙[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15):93-94.
[9]陳永革.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0):124-125.
[10]彭永輝,林偉斌,聶向陽,等.小兒腸套疊腹腔鏡復位與傳統開腹復位的臨床療效比較[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2,12(4):341-342.
[11]張體平,黨秋紅.開塞露促使小兒開腹術后肛門排便的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6):6239-6240.
[12]賈利輝,葛建李,劉滿軍,等.足三里貼敷治療術后腹脹12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2,34(12):43.
[13]雷霆,周軍,張小翠.推拿療法對小兒腹部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評價[J].現代中醫藥,2008,28(11):28-29.
[14]吳翩,于丹,姜先敏,等.頻譜照射對于小兒闌尾炎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297-298.
[15]趙萍,張欽明.嚼口香糖對腹部手術后腸動力恢復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8,7(3):24-25.
[16]Asama T,Kuwait H,Intramural J,etal.Gum chewing ancestrally re-covery from postoperative ileum after macroscopic Coleman[J].J Am Coll Burg,2002,195(1):30-32.
[17]王小蘭,廖慧敏,高麗蓮,等.嚼口香糖對腹部手術后腸動力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0):938-939.
[18]張寅鳳,周玲,任國英.嚼口香糖減輕阿奇霉素致胃腸道反應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23(11):73-74.
[19]梁虹,林素音,陳珊珊.小兒闌尾切除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713-714.
[20]楊潔,于穎,田紅.強化功能鍛煉伴腹部按摩對腹部手術后病人胃腸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6B):1558.
[21]王果,李振東.小兒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2]任小紅.唾液的分泌及影響因素[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0):252-254.
[23]楊惠.咀嚼口香糖對學齡前患兒闌尾切除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1,26(6):23.
[24]姚泰.人體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5]孟瑋億,徐紅,李倩,等.棒棒糖緩解嬰幼兒術后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3,28(12):4-6.
[26]陳月英,馬常娥,魯蓉,等.早期咀嚼口香糖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6):1275-1276.
R473.72
A
1671-1246(2015)07-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