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靜(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高校體育產業機遇與發展
□陳靜靜(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高校體育產業作為我們體育產業中新概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并且顯示出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優勢,但是由于運營觀念上滯后、政策法規的缺失,專業管理人才的匱乏等因素嚴重制約了高校體育產業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情況為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出一些方向和建議。
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化
前言:2014年10月21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由“教育型”向“生活方式型”轉變,人們對體育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社會公共體育資源還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體育消費需求,讓體育資源最集中、最充分的高校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給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這是一個有著廣闊潛力的市場,也是時代寄予的機遇。
1.1、完善的體育場館設施
從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各個高校也有了建設體育場館的需要,所以在幾年內出現了高校建設體育場館的一個高潮。當前,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場館占據了我國體育場館總數的2/3左右,而且規格齊全,設施完善、檔次較高的體育場館設施也主要集中在各高等院校。這些場館設施已經成為高校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物質前提,成為高校體育產業的優勢條件之一。
1.2、專業體育人才體系
高校擁有一批學歷高、懂理論、熟悉訓練競賽業務的各專業師資隊伍,他們是體育方面有名的專家、教授等,在社會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教學、訓練、科研、健身、裁判等方面的一流人才,而在社會上,由于社區體育設施條件的嚴重不足及體育事業輔導員的相缺乏,也給高校體育帶來了機遇。
1.3、龐大的體育消費市場
體育人口正處在高增長時期,而高校體育人口約占全國體育人口的1/3,大學生作為高校體育人口的主力,雖然他們的消費能力有限,但是人口基數龐大,且具備良好的體育消費意識,高校體育產業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2.1、思想觀念落后
由于受整個國家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差甚遠,還未能實現真正意義的產業化經營。高校體育產業作為社會福利性事業不能與市場接軌,高校體育資源主要用于課堂教學和日常訓練,使得體育產業資源功能單一,資源大量閑置,同時高校缺乏體育產業發展意識,不能正確的看清體育場發展的潛力。
2.2、政策法規缺失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體育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如俱樂部法人資格、經理人資格的確認,教練員、運動員的職業化,運動員轉會制度的不斷完善等。但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限制了體育教育業的繁榮與發展,高校體育產業市場的管理不夠規范,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并存,部門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較嚴重,缺乏促進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
2.3、管理人才匱乏
高校里雖然聚集了一大批專業體育科研人才,但是體育產業管理人才極度匱乏,這已經成為是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瓶頸。從目前來看,體育專業人才的體育產業市場行為、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理論知識相對欠缺,而經濟類人才對體育相關知識理論又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不能適應體育產業的專業性特點。
3.1、解放思想與市場經濟并軌
要想大力發展高校體育產業,必須處理好體育產業和市場經濟的關系,將體育產業商品化、社會化,建立發展高校體育產業的商業模式,建立責、權、利明確的分工體系,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避免過多的行政干預,按照市場規律發展,了解市場消費需求,建立體育產業營銷管道,完善的服務管理體系。
3.2、整合市場人才、資本資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到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將引入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在不改變高校體育資產屬性的前提下,通過建立高校體育產業運營公司,實現高校體育資本經營目標的分離,將高校體育資產面向市場開放經營權,吸引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經營。
要快速發展高校體育產業,還必須整合體育產業人力資源,將熱衷于高校體育產業的體育專業人才和懂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市場開發等經濟專業的人才進行優化組合,成立體育產業研究小組,構建一個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團隊,致力于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
3.3、多校聯合走產業聚合道路
發展高校體育產業,應該參照其他產業聚合的模式,充分保障高校體育產業的專業高度,優化和整合行業資源,創造更多的產業鏈的合作機會,產生聚合效應,不僅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使高校體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現在我國大學城的建設,使很多高校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各校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多校聯合開發,既發揮各自優勢,又充分整合資源,能夠有效提高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效率和發展速度。
4.1、以體育場館為中心
從國外發展情況看,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場館積促進了高校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學校體育設施社會開放,在晚間、周末、假期等已滿足高校教學外時間,其使用量是學校平常使用的3倍。其中美國99%的公立學校的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學校所擁有的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達到80%以上,成為滿足大眾體育運動需求的重要支柱。通過共享體育資源及多元化經營手段,高等學校使大型體育場館的不同元素得到全面開發,最終獲取了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將有償社會體育服務納入高校體育場館的功能定位之中,避免場館公益服務的單一化模式,其次,通過現代服務外包經營,通過分時使用手段實現場館資源的充分利用;再次,利用電子商務網絡技術實現場館的預定與交換等,引導其大膽自主經營。
4.2、以運動賽事為主線
承辦大型體育賽事,高校體育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善的體育場館設施,專業的教練員、裁判員、賽事組織人員等,同時數量龐大的大學生也為賽事提供了大量的關注人群,能夠進一步提升賽事的品質和規模,大型賽事還能夠促進高校體育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另一方面,大型的高水平運動賽事本身就會獲得社會及媒體的高度關注,這將非常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產業的推廣,也會促進高校體育產業品牌資產的形成。承辦體育賽事有利于高校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理應成為高校體育產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利用高校體育產業品牌資產獲取贊助,所以提高學校體育賽事組織能力、知名教練員裁判員水平、高運動隊的競技水平及體育科研成果等等。借承辦各種大型體育賽事之機,積極開發高校體育品牌資產。
4.3、以健身訓練為基礎
近幾年來,伴隨城市生活壓力日漸增大,在越來越多中低收入人群開始走入健身會所參與健身運動的同時,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在健身運動的需求之外,還產生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這種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科學的運動之外,還包括日常的皮膚保養、健康的飲食、積極的心態和充實的社交生活等。全民健身服務市場是我國體育產業的最大市場,而其中體育培訓的需求增長迅速,而且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它應該成為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高校體育產業是否成長起來,關鍵還得看它的產品能否成為消費熱點。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健身、健美、休閑娛樂、運動技術、技能和體育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培養體育消費人群,促進高校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
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是市場規律的必然趨勢,實現從產品輸出、運營推廣、結果檢查、完善更新這樣的良性循環中,促進高校體育產業規模化發展,為中國的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論文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基金成果,課題號:YK15-08-01)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R].國發〔2014〕46號,2014,10.
[2]郭金豐.高校與社區體育場館的一體化運營[N].光明日報,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