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利(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410128;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常德武陵區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與設計
□柳佳利(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410128;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生命在于運動,體育健身是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之一,社區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區體育變得越來越重要,集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已成為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載體。因此,研究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與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使用價值。
武陵區社區體育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根據2009年3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我國2008年人均GDP為3266.8美元。人們的生活不再僅僅滿足于“溫飽”的需求,娛樂、體育、社會交等高層次的需求開始速發展,呈現多元化品質化的趨勢”。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適當運動、鍛煉身體的概念正深入人心。根據《家庭》雜志的調查,中國的城市居民認為,最重要的個人九個因素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幸福、國家利益、事業成功和社會貢獻、金錢、物質享受和升官,早在上世紀末,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大城市對5130戶家庭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居民生活中最關心的“健康”排在第一位。但是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都以承辦國際國內賽事為主,體育設施建設也主要圍繞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對普通老百姓的體育需求關注較少,構成了大眾體育需求蓬勃發展和大眾體育設施嚴重不足的矛盾。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社區體育將是大眾體育的新興模式。社區體育設施作為社區居民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鍛煉需求,改善居住環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強社區歸屬感與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引導居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塑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將成為今后城市體育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社區體育是進入21世紀后體育事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是居民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物質載體。
目前國內外對社區體育設施系統性的研究不多,針對某個地區特殊的氣候、人文背景、地理環境而研究的社區體育設施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在城市快速進程中,居民生活水平、消費方式、生活觀念有了明顯的變化,對體育設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球經濟發展一直高位增長階段,但居民社區體育設施配套指標體系卻并沒有更新發展仍舊在以舊一套的標準要求體育設施的規范設計。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的更新社區體育設施的配套標準體系,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和發展居住社區體育設施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國內社區體育的概念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居住區結構采取單位體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社區體育。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居民的居住結構由單位體制向城市社區過渡,自此社區體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蓬勃發展,并向全國各地擴展,一些大城市相繼成立了社區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其內容涉及到全民健身、社會體育和體育社會團體,社區體育的發展有了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我國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應當注重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積極為居民提供方便、實用的身體鍛煉場所,為新時期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4年12月25日,《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正式發布。按照2013年底全國總人口13.61億人(不含港澳臺地區)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平方米。本次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用地面積39.82億平方米,建筑面積2.59億平方米,場地面積19.92億平方米。對比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國體育場地數量增加84.45萬個,將近翻一倍,用地面積增加17.32億平方米,建筑面積增加1.84億平方米,場地面積增加6.62億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增加0.43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5.87個。
縱觀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歷程,從解放初期的一無所有,發展到今天已經初步具備了社區體育的法律保障體系、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社區體育設施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現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尚為欠缺,社區體育還存在著三缺現象--缺體育資源、缺場地設施、缺體育指導員,這給社區體育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3.1、城市居民體育觀念意識增強
目前,我國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城市居民,大多數只是把體育當作一種健身的手段,且鍛煉頻率和鍛煉持續時間離國際體育人口的規定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城市社區居民這種體育價值觀還會在一定時間內存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明顯提升,從事體育鍛煉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健身主體也從老年群體向不同年齡段擴展,國民的健康意識和健身觀念明顯增強,健身、休閑、娛樂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生活方式的主流。
3.2、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向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
城市體育的產生它就以其靈活的組織形式、豐富的活動內容、融洽的地域親情、便捷的練習方法和有效的健身效果吸引著廣大的社區居民。它不僅能不斷地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娛樂、健身、交往、集會的需求,也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同時它又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一條重要途徑。由于城市社區體育社會化程度較低,因此,城市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仍以行政手段為主要特征,較多地依賴基層政府,民間體育社團、經營性體育場所和晨晚練點等,但社區體育組織較少,部分城市社區體育基本處于無人組織與管理的狀態。即使有些城市成立文化站、但由于城市居民眾多,需求多樣化,僅靠城市極少數的體育健身指導員開展社區體育活動,顯然是不現實的。目前應繼續發揮政府行政主導的優勢,引導城市體育愛好者成立體育社團,形成晨晚練點以進行經常性的體育活動。
3.3、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仍是城市社區體育的主要參與者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都將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人口的老齡化問題顯得尤為嚴重。通過體育鍛煉,老年人群可以消除孤獨、善度余暇、治病防病、健康長壽、重建社會交往圈的多種需求,決定了老年人仍將是今后社區體育的主要參與者。
3.4、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分布合理化,使用科學化
體育場地設施在普遍存在供不應求現象的同時,也有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的問題。體育局所屬場館多為省、市優秀運動隊或青少年業余訓練服務,普通市民難以問津。往往設施越高級,條件越優越,使用率越低。再加上體育活動觀眾少,經濟效益低,場館創收難,使體育觀賞與群眾參與的兩大主要功能沒能得以充分發揮。此外,學校、工礦企業及其它系統所屬場地設施也多是只為本系統服務,封閉管理,服務對象單一,使用率低,這也是一種體育場地的很大浪費。
[1]湯娟.南方地區城市社區體育設施規劃指標與設計策略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寧克.長沙市社區體育發展情況的調查[J].安徽體育科技報, 2005,(26).
[3]王凱珍,趙立.社區體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黃兆生.城市社區體育設施規劃與設計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