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彌補農業“短板”需要強化農業支持
●本刊評論員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農業“短板”短在何處?農業產業的自然特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的弱勢地位,農業比較利益低使農業、農村難以留住和吸引資源;中國農業資源約束、生態退化十分嚴重;中國農業投入高產出低;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十分突出;中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農業“短板”之短還體現在農業生產經營特有的外部性上。農業生產具有保護糧食安全、提供初級產品、保護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正外部性,而農業活動產生的負面影響如土地過度開墾造成的農地生產率下降、化肥農藥過度使用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和價格下降,較難向社會轉嫁。同時農業用地不如其它行業用地增值快,重要原因之一是農地對外部性勞動的吸收較少,地處城鎮的土地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密度更大、人口和產業聚集、市場的形成、生產生活配套程度更高,即土地直接開發投入和外部性投入集約度更高,單位土地能生產更高的級差地租Ⅱ。此外,工商業活動、房地產開發等客觀上對農地也會產生污染等破壞性影響,使農業生產條件更為惡劣,降低農產品質量和價格,使農業的比較利益更低。農業生產中,正負兩種外部性客觀存在,加之無法像城鎮土地一樣“吸納”較多的外部性勞動產生更高的級差地租Ⅱ,并且要承受其它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都會降低農業的生產率和經濟收益。
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建設也面臨著一系列制度阻礙。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在社會保障上的非國民待遇,農地市場因征地制度使土地收益大規模從農村流失,財政投入厚城輕鄉,市場制度不完善,農產品市場中間商盤剝比較嚴重等方面的制度缺陷,使農村和農業不斷“失血”,這也是農業“短板”存在的重要原因。
加大農業支持和農村建設投入力度,是農業弱勢地位和中國顯著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要求,是補強中國農業生產條件的劣勢的要求,也是實現農業生產正外部性內在化、消除其它產業和人類生活對農業用地產生污染等負外部性影響的要求。當前應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矛盾和挑戰,在農業支持方面,要增加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農業直補力度,實行農產品的價格支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改革征地制度,確保土地收益更多地用于農業和農村的積累和再生產。留住農業、農村發展所需要的職業農民,還有搞好農村建設。要加大投入,建設宜居的美好鄉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生態保護,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真正在人和物的新農村建設方面都取得更大突破。 要按照中央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的部署,因地制宜在農村置入比較利益較高的非農產業,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構建可持續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