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艷華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云南昆明650101)
淺談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萬艷華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云南昆明650101)
互動式教學是以現代教學思維和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已滯后于醫學英語課程教學需要,落后于現代教育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可有力推進醫學英語教學改革。
互動式教學模式;醫學英語;教學質量
盡管醫學英語于1999年作為專業英語被正名,但是總體上講,高等醫學院校仍存在忽視醫學英語教學、重視基礎英語教學現象。對學生而言,在大學期間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更實用,更有利于就業。因此,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基礎英語學習上,對醫學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對大多數醫學英語教師而言,由于醫學不是自己大學所學專業,并且醫學英語教學是一項費時、費力卻又不討好的工作,因此工作熱情不高,投入精力不大。對學校而言,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更能說明該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因此,各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視基礎英語教學、忽視醫學英語教學現象。
許多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多為大班授課,這讓部分醫學英語教師不知如何與學生交流,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影響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課堂教學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注重“苦讀+考試”“計算+邏輯”的教學思路,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而互動式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發展,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做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教”與學生“學”兩個過程互相作用的整體性動態過程。具體表現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施教和學生的主體認識相輔相成,即“教”與“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序發展。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生生互動,形成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鳴,提高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傳道、授業、解惑既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溝通過程,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過程。
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師生雙向互動。教學不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認知、識記的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相互啟發與提高的過程。由于醫學英語與學生專業聯系緊密,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趣味性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同時將語言和醫學知識牢記于心。如在講到護理英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設置場景,讓學生準備相關道具進行角色扮演。
3.1 師生互動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是絕對權威,學生應當完全服從,這顯然不適合現代醫學英語教學。目前許多醫學院校醫學英語課程大多由英語教師擔任。英語教師英語水平高于學生但醫學知識掌握不如學生。將合作學習引入醫學英語教學,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教師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在宏觀上全面統籌規劃,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從教學目的出發,設計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3.2 生生互動
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合作學習最基本的組織形式。由于學生之間認知水平、社會經驗、情感因素相近,互動溝通時沒有壓力和緊張情緒,能夠進行有效互動,而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又能促進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生生互動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復述課文、問題討論以及頭腦風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通過模擬查房以及英語問診等,使學生熟練掌握常用醫學英語,從而加強基本技能培訓及醫患溝通訓練。
3.3 師師互動
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水平,可以分為本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與跨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本學科教師可通過集體備課、互相聽課以及共同授課等方式進行互動。醫學英語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師師互動不能僅局限于學科內,醫學英語教師更需要與其他醫學相關專業教師進行交流。如舉辦交流會和座談會,成立跨學科英語研究小組。通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雙方的醫學知識水平和英語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終提升整體醫學英語教學水平。
在我校2012級涉外護理專業醫學英語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大多數學生對該教學模式很感興趣,認為能培養自身自學能力、探索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希望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互動式教學。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參加互動式教學的學生對該教學模式反映平淡,沒有親身體驗互動式教學過程,他們不太認可或理解互動式教學的目的及意義。
由于我校互動式教學覆蓋面小,且形式較為單一,對學生影響較弱。因此,如何擴大互動式教學范圍,豐富教學形式,發揮互動式教學的優勢,尚需進一步探討。
G424.1
B
1671-1246(2015)05-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