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蹇曉彬 陳馬強(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4)
對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體育課程教學研究
□ 蹇曉彬陳馬強(重慶理工大學重慶400054)
青少年體質下降已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和民族的生存,通過對大學生進校前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找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原因,并就如何改革大學體育課程以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出了建議。
體質健康測試大學體育體育課程大學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青少年體質下降已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和民族的生存。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教育作用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前人對體育課程改革方面的研究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并沒有解決大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如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2014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顯示,高中男生握力,初中男生坐位體前屈和引體向上。大學男女生立定跳遠等指標均出現小幅下滑。究其原因,有中小學應試教育造成體育課程被忽視的歷史原因,也有高校擴招,場地不足等客觀原因,更有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等主觀原因,所以,對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體育課程教學研究迫在眉睫。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在進校前的中小學階段并沒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由于體育在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尤其是在許多省份的高考科目里,體育只作為會考科目,并不是高考科目,導致體育在中小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課程被其他文化課老師占用的現象大量存在,就是沒有被占用的體育課堂,也有很大比例的學校考慮到安全或因為場地器材嚴重不足沒有得到很好的組織,“放羊式”的體育教學仍然在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中大量存在。體育課的長期缺失,加上課外體育活動受到場地器材、時間、精力的限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導致大多數學生沒有體育技能,很少參與體育運動,各項身體素質堪憂。近年來有關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報告的資料也顯示,學生在爆發力、速度、耐力、柔韌等各方面的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超重和肥胖兒增多,節食、減肥導致女生低體重率達到15%以上,學生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家庭方面: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了家庭的結構和生活方式,父母對兒女的溺愛使許多學生在營養過剩的同時,又缺乏勞動或運動。加上現在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害怕兒女在體育運動中受傷而使自己的小孩遠離體育活動,使許多學生失去了爬、跳、跑等天性;其次是學校,因升學壓力層層下壓,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工作遭遇冷落,學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師資得不到及時補充,學生缺乏鍛煉的動機、時間和空間,加上體育課程存在放羊式教學、灌輸式教學等問題也挫傷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再害怕學生受傷,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許多學校都取消了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教學項目,體育課程被嚴重邊緣化;最后是學生自身,受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許多學生沉迷電腦游戲、沉醉閱讀手機微信、QQ或者新聞。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網絡、沉迷手機而遠離操場。
許多專家對體育課程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評價體系、師生關系等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諸多的成果。如有專家認為“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大學體育同中小學大致相同,并沒有凸顯出大學體育的特殊性”,“大學體育在教學安排上一味地強調共性,忽視了大學生由于先天遺傳、后天營養、家庭生活環境、身體素質基礎和心理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個性發展與學習的自主性,制約了學生愛好、特長與潛力的發揮,造成大學生在體育課上“吃不飽”和“吃不了”的資源浪費現象”。而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本質在于中小學體育課的嚴重缺失,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對體育的長期忽略,對于學生體育基礎先天不良的大學體育課堂而言,要做到提升學生體質就要從多方面入手。
3.1、從思想上注重學生的體質提高,樹立“健康第一、全人教育”的理念。
古羅馬有句名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體魄”。要讓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內心,改變應試教育、功利主義的教育“見物不見人”的錯誤理念。從教育的各個方面加強學生的體質健康培養。
3.2、為大學生入校前的體育基礎“補課”
許多大學體育課程采用公共選項課的選課模式教學,卻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原因在于學校開設了各類體育項目的課程,而學生卻是參差不齊的,基本沒有運用技能基礎。不僅如此,由于身體素質較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所以,有許多高校用一學期甚至一年開設基礎課程,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這雖然和中小學的體育課程內容重復,卻是一種很好的“補課”方式。因為身體素質達不到要求,很難學習后續的選項課程。
3.3、倡導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大力開展業余體育活動,努力營造校園體育氛圍,為體育課程教學積累體育文化基礎。
學習是需要氛圍的,體育鍛煉更是這樣。大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有條件參與體育運動。不僅要通過體育課程傳授學生體育技能和知識,也要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吸引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高校可以通過組織有影響力的體育比賽,做大校園體育運動品牌,做深做厚校園體育文化,通過網絡宣傳、海報宣傳等對校園體育活動進行報道,使參與體育運動成為校園時尚,從而真正使學生走出寢室、走出網絡、走進操場。
3.4、大力加強高校體育課程改革
經過多年的體育教學改革,與10多年前相比,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有很大的改革進展,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果。但也不難看出,現有的改革形式,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教學帶來的不足。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加強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面、課程評價等方面深入探究,找尋對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更加有效的教學課程。
[重慶理工大學2013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3YB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