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彥博(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 四川 德陽 618000)
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研究
□ 劉彥博(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 四川 德陽 618000)
教師是課程組織者、實施者和主導者,教師對課程的掌控能力關乎課程改革的成敗,學生學習能力好壞以及教育質量的高低。通過參閱相關文獻,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缺失現象較為嚴重,通過對教師課程能力內涵的理解,教師課程能力構成的分析,從而制定促進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為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發展提供參考。
中學體育 教師 課程能力
1.1、時代發展對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時代的國際體育發展方向是大眾體育,而大眾體育發展根源在于學校體育的發展,學校體育質量的提高在于體育教育的改革,對于體育基礎課程、教育目標、訓練及培養模式等的根本優化,加速學校體育對國家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的推動作用。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實施者,需要掌握更先進的體育教育思想和體育課程理念。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和多元化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其中體育教師的課程能力提高是發展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重中之重。
1.2、新型課程體系建設需求
2001年,《中小學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強調指出了教師素質提高是課程改革重點,教師應當積極參與其中,成為真理的追求者和終身學習者,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研究開發者和同事的合作者,體育教學雖然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從教育的層面來說,依然需要體育教師擺正位置,更新觀念,重視課程研究。
1.3、體育教師課程能力亟待提高
長期以來,中小學體育課程體系由國家制定,體育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依照體育教學大綱實施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發展的一貫模式,正是如此,體育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認真執行課程要求是基本要求,然而,當前部分中學體育教師一直是被動的執行課程要求,難以體現個人的體育課程理解能力,雖然在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等方面,教師有了一定的參與,但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的認識深度和理解能力沒有明顯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亟待提高。
1.4、體育教學對教師課程能力的需求
《中小學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教學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課程教育理論對教學的有效指導,教學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檢驗和反饋,促進教學的課堂效率。體育教師是銜接課程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樞紐,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的提高,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體育教學理論內涵,并根據所掌握的學生學習能力,整合體育課程資源,從而有效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當前,中學教師課程能力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是部分體育教師課程意識淡薄,日常教學主要是按照教科書的要求實施,主要精力研究體育教學中動作的重點和難點,強調了教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對課改要求的新的體育教學目標理解不深,簡單地、機械地按照教材要求的目標實施教學,并按照規定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缺乏對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創新和探究。再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不足,對綜合性體育課程難以有機的整合。
3.1、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的內涵
教師是教學主導,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領者,教師除了掌握教學理論,還要掌握學生認知狀況,從而結合兩者,有針對性的組織教學活動。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從根本上說是教師在體育課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探究能力、組織能力和創造力。英國課程專家斯騰豪斯(Stenhouse)指出,課程的研究和發展是教師的責任,課程知識不是專家、學者傳授給教師的,而是由教師和學生在對話中不斷建構和生成的。
3.2、體育教師課程能力的構成
中學教師課程能力的構成是指教師圍繞課程設計、實施、內容、評價等過程所體現出來的設定目標、優化組織、資源利用、內容選擇和探究能力。研究成果表明,一般認為,中學教師課程能力包括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有的認為包括教師專業品格、知識儲備和課程技能。具體地,中學體育教師課程能力主要包括體育課程優化選擇能力、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體育課程組織實施能力、體育課程評價反饋能力、體育課程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3、體育課程優化和選擇能力
校本體育特色課程開發為體育教師運用教學資源提高較大的、可支配的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學生的認知狀況和特征,充分運用體育課程資源,采取最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發揮體育教師個人能力的同時,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體育學科的結合,課外體育活動與課堂教學一體化的結合,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鍛煉相結合,為學生的體育參與機會和體育興趣提高和能力培養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
3.4、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師積極參加課程的開發、研究和評價,還教師課程開發與設計的自主權。中學課程開發是指課程實施者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況、生活經驗和體育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拓展體育課堂的內容與形式,體現特色化和創新意識。
3.5、體育課程組織與實施能力
中學課程的組織是體育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體育教學內容,有效的實施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同時,合理設計體育課程類型和體育課程結構,單位時間內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產生,從而形成高效體育課堂。
3.6、體育課程研究能力
多爾說:“課程成為一種過程——不是傳遞所(絕對)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知識的過程;而且通過探索師生共同 ‘清掃疆界’,從而,既轉變疆界也轉變自己”。當前的體育課程體系包含國家體育課程、地方體育課程、校本體育特色課程。同國家級體育課程和地方課程相比較,校本體育特色課程更加關注本校學生的生存環境、生活經驗和認知狀況,以及地域性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影響。
3.7、體育課程評價能力
中學體育課程評價對課程目標、課程過程、內容安排、情感體驗等多方面綜合反饋指標。其目的是對課程的診斷,包括目標達成的程度,過程中的不足及原因等,為整體課程設計提供依據。
從時代發展需要出發,體育教師課程能力亟待提高,從教育改革出發,體育教師缺乏課程能力,將會制約課程改革的實踐發展的進程。
4.1、體育教師課程意識的轉變
中學體育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和參與者,從當前一些體育課程及體育教學狀況看,教師成為教材的被動執行者,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僅僅從教的層面開展,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新課改的實施,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理念持有不理解和抵觸思想,從而導致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人浮于事的教學現象,因此,轉變中學體育教師的課程理念,是新課改的要求,是當代課程體系發展要求,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4.2、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
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政策支持、專家指導、培訓提升、校本開發、合作交流等多層次教育環境,新課改給予教師更多自主權,并從教育理念上給予中學體育教師方向性指導,通過專家指導對體育課程研究和前沿體育課程理論進行交流,樹立正確的體育課程觀,同時,加強體育教師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常規培訓和專項培訓,加強校本體育特色課程的開發,樹立特色教學思想,加強教師之間合作與交流,是提高課程能力的必要方式,同科教師合作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成長,不同科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借鑒,為教學提供全新思維方式。
4.3、開展課例研究,從細節入手,提升體育教師課程能力
顧泠沅教授認為,課例研究是在通常的教師培訓形式之外,提出的一種以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的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師教育模式。體育教師重視課例研究,就是從微觀的角度,重視對課程理論和教學實踐綜合的研究,以具體課例、案例、教學事件等為研究起點,通過與專家交流、同事討論和個人反思,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改進與提高,通過課例研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設計能力,加強體育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
4.4、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師能力綜合評價體系
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強調教學質量和效率,需要建立一種評價體系,從不同角度評、不同層次客觀的評價體育教師的課程能力,構建具體的指標體系,鼓勵體育教師根據自己專業技能和特長,制定自我發展衡量指標,有效地改進體育教師課程運用的綜合能力。
4.5、學習型團隊建設與合作交流
體育教學建設學習新團隊,目的在于促進體育教師創造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改變教育的態度,更新教育理念。在學習型團隊中,每一位教師共同參與學習、科研,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不斷挖掘每個人思維潛力中,共同為打造特色課程,提升教師整體課程能力。
體育教師課程能力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中學教師課程優化能力、教育資源開發利用能力、課堂組織與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具體體現。
要教育部門與中小學的領導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對體育教師課程能力提高提供幫助,改善體育教學的環境,加大對體育教師培訓力度,為教師課程成長構建平臺,讓教師在高質量平臺上,積極尋求課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以促進中小學教學水平提高。
[1]朱超華.新課程視野下教師課程能力的缺失與重建[M].課程·教材·教法,2004,6.
[2]顧冷況,王潔.教師在行動教育中成長——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師教育模式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01.
[3]胡惠青,劉迎春.論教師課程能力[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
[4]張慶華.課程改革中教師課程能力的培養與發展[J].濟寧學院學報,2007,10.